要有光
1.
我也曾多次自问:在今天这个处于巨大转变的不确定时代,为什么我要来谈《小王子》?
我的想法是——正因为世道如此,我们才特别需要梦想,需要信念,需要价值,也才特别需要学会驯服他人和活好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力量好好走下去。
——周保松
2.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3.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王子。
不管你成就多高,外表多光鲜亮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孤独的时刻。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我们与世界产生疏离感,与人群格格不入。
关于梦想、爱、生死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宏大命题,小王子总能在他的小小宇宙给你启发。它属于你内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生活面前困顿不知所措时,给你温暖的拥抱。
4.
小王子我读过很多遍,B612小行星上没见过世面的天真小男孩常常在脑中跳来跳去。小时候只是当着一本童书随便翻翻,在小王子、狐狸和玫瑰的故事中找到属于孩童的迷茫、伤感和释然。
我读懂小王子了吗?
小王子真的只是一本童书而已吗?
在翻看周保松老师的书《小王子的领悟》之前,我从没有问过自己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只把小王子当做童书,没想到它还是一本写给“大人的童话”。《小王子的领悟》这本书,两百多页,一个下午就能翻完,看似一本不经意的小书,却有一套缜密的哲学体系。
周保松老师从小王子的文本出发,每一章围绕一个哲学小问题,解读了梦想的力量、爱情的真谛和友情的可贵,谈到人类如何在高度商品化的社会中自处,如何正确选择,过上积极而有意义的公共生活。
5.
我是谁?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另一个人在我现在所处的位置、体验着我所体验的世界、过着我正在过的生活?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阅读《小王子的领悟》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向自己抛出问题、不断自我质疑与寻求答案的过程。
我们为小王子的天真美好而感动,好像小王子永远可以保持好奇心,也总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当小王子遇见飞机师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年轻了。离开B612星球,经过长时间的游历,他已经见证了“大人世界的种种”,贪慕权力的国王、爱虚荣的人、一切皆可买卖的生意人、酒鬼、点灯人和地理学家,小王子见了这么多人,对世间百态早已感悟良多。
我们感动的,是小王子在历经人生百态后,仍能保持童心。
6.
周保松在书中提到,人的成长,是个社会化(sociallization)的过程。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被教导要努力做个“好大人”,好大人需要世故、圆滑、懂得保护自己,要学会务实地为自己打算,要小心翼翼跟着主流期望走。
我们顺着这一套逻辑慢慢长大,走得越远,反而越感到不安。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当真正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会跟着颤抖。
不,这不是。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成长的路上,有的人丢了最初的梦想,有的人没有梦想却早早放弃了寻找。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对待梦想,现在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给自己早早“去梦化”,瞄准世俗要求你成为的那个人的方向,另一种是沉醉在商业包装的“梦想”中,宣示梦想主权时不过是想得到他人追捧,在“精致生活”的粉饰下活在“梦想的泡泡”中。
不要羞于谈“梦想”,在找不到梦想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寻找的过程。周保松读大学时听从老师和父母的意见选择商科,后来不顾家人反对投身于哲学。从那时起,他领悟到“诚实地聆听自己的内心,踏实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实地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那道风景,是我之所求。”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梦想所在,那将是永远困扰在心头的问题,在不经意的瞬间击垮你。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人要为自己而活。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大人的世界,不一定就是好的。商业建构出来的“理想生活”是可疑的,不一定要把它作为追求目标。
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也许会遇到很多苦难,我没有信心我能否不受外在干扰,是否能长久的追求梦想,但我愿意试试看。
7.
“驯服”是《小王子》全书的核心概念。这个字,在法文是apprivoiser,英文译为tame,中文一般翻译为“驯养”或“驯服”。
“驯服”在文中的意思就是“建立关联”,在这个关联中,人与人是相互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
小王子在狐狸的教导和启发中明白了“驯服”的含义,找到了B612星球上的那朵玫瑰对他的意义;狐狸在追求小王子而不得的过程中体会到“驯服”之难,却又因为小王子能回想起“麦子的颜色”而不至于过分伤感。
周保松在书里这样解释:双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使得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时空的某一点能够恰好相遇然后偶彼此驯服的几率,变得极小。缘分之难,难在此处。
8.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必须要接受,有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却不见得有好的结果。但周保松又提出,我们其实不必把“驯服”这个概念困于人际关系中,拓宽“驯服”的概念能带来更多的自由。
第一种可能,是将建立联系的对象转换为值得投入和献身的活动,追求志业和理想,在其背后的价值中建立最深刻的认同。
第二种可能,是“自我驯服”。在这段联系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
当然,这三者并非是对立的。我们对“驯服”理解的越深刻,才能越安心的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志业的关系,从而建立好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成为富有责任的道德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对“驯服”做了更大的延伸,谈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第十三章的标题是《驯服的,就是政治的》,周保松写到,只有在一个公正的制度里面,人才能得到平等的尊重,才能更好地互相驯服,那么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一起去改变制度。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处理人际关系、事业工作等都是很个人的事情,其实,我们的矛盾和困境受制于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中。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出生家境贫寒的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可能就没有条件去发展“驯服”的关系;而一个在优渥家境中成长的人,因为具有先发的资源优势,可能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建设自我,找到值得“驯服”的人事物。而这两个人的差别,受到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影响。
制度不是自然的秩序,而是人为的产物,因此有突破和改善的可能。为了更美好更正义的社会,我们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制度的建设和调整中,为的只是个体能在社会中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更多建立“驯服”关系的机会。
9.
学者曾金燕读完《小王子的领悟》后撰文,她表示,周保松的哲学解读中,个人自我修行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公民身份(社会、政治责任)融合一体,构成完整的、有尊严的道德主体。
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些更具根本性的问题,并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