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辭職的那一天,我只需要在意自己的眼光。
2020.08.03
終於,我口頭提出辭呈了,即將結束室內設計師的頭銜,約定的離職日,剛好是我在這裡工作滿五年的那天。
這些年,每當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總可以很開心的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最常聽到的回饋都是:「好有趣喔!」、「哇」,亦或朋友在介紹我時會說:「他是xx的設計師喔!」
每個當下,我很清楚自己不是因為虛榮心而滿足,畢竟設計師不是社會眼光底下傲人的成就,我沒有創辦公司、發行雜誌,更不是被獵人頭的高階主管,更多時候,我只因為很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開心。
不常跟別人提起自己曾經把這份職業視為「夢幻職業」的故事,我總是這麼說:「那個時候剛畢業,不確定喜歡什麼,任何事情我都願意試試看,就這樣因緣際會的得到了自己心中夢想。」
當年,我看著網路上的職缺,設計師要有兩年的資歷,而我又不是室內設計科系畢業,應該不可能錄取,於是我轉而投了「工讀生」的職缺。面試時,我非常有自信,不就是工讀生,我游刃有餘的和面試官聊天,至少,我認為我的能力做一個工讀生錄取的機率很大。結束後,主管問我願不願意嘗試正職的面試,我當然接下挑戰,就這樣,一個禮拜後,我錄取了。
我永遠記得自已當時的感受,高三時,和高中的班導師在教室後門,我靠在門上,他站在教室外頭。正在在面臨申請學校的抉擇的我,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平時很少找老師問問題,因為我總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那陣子,我有些懷疑,看著其他同學堅定的信念,深怕自己的決定太草率,重新地自問,那些選擇真的是對的嗎?
其實一直到參加各大科系的面試前,我都還在考慮自己要選什麼,我面試時就在想,誰給我最高分我就去哪裡。對,就是這麼單純。直到各大學校錄取名次公佈後,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每個想念的科系都入取了,當時我不明白,這樣的想法等於是被動的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交給別人決定,而不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我問:「老師,我知道自己喜歡空間和氛圍,可是我不想去唸室內設計科系的大學,因為我很清楚,他們上課的內容我不喜歡,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哪裡,藝術大學似乎更接近我喜歡的東西,但是我不確定。」
我依稀記得她的表情,很穩定,就像早已被千百萬個高三生問到再也不會動搖似的,
他說:「就相信自己的感覺,你想做的就會做到的。」
是,因為我還很年輕,就算唸錯了,可以換,可以重來。抉擇的成本不高,也不是太艱難,相比起出社會後的各種選擇,18歲的勇氣和單純,實在珍貴。
在我拿到「夢想是內設計師」的工作時,那一刻我才懂,原來不一定要走直線才能到達目的地。約莫十年過去了,我又遇到人生的第二個頓點,這一次,我面對選擇時有更多的包袱,不管是自我懷疑、社會眼光、家人的期待......。十年前,我面對要的選擇,十年後,我不但要找到「要」什麼,還要處理不要什麼。勇敢的去面對心底的「不要」,當年沒有做完的選擇,現在還是在等我。
為什麼我會想停呢?
要怎麼暫停一個自己也喜歡的工作呢?
面對問題,我就像在站在天平的兩端,往外看,沒有人能理解我能待在一間公司這麼久的原因 ; 往內看,我看到一個願意包容犯錯,健康,友善的溫室職場。
我總是嚷嚷著想離職,原因是,大家都說:
待在一個公司太久會沒有競爭力、年輕人要多嘗試、只做過一種工作會被定型......
但這都是社會給我的方向,那從自己心底來的聲音是什麼? 我看不清楚,也許這不是我的志業吧,也許我有更適合的工作只是因為我沒有嘗試所以不知道。不想只是符合社會期待而換工作,我想要找到比起這個工作,更想做的職業。有嗎?我不確定。
工作上的起起伏伏,像一條隱形又奸詐的線,牽引著我,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就用成就感、獎勵、讚美,拉我一把,當我覺得學習曲線區間平緩時,又釋放一些超陡坡邀請我攀登。
到底是什麼在我心底作祟?我曾試圖要釐清,現在,一點的都不重要,去做就對了。如果走到一半半我後悔、失去動力,我想跟未來的自己說,做就對了,不要怕失敗,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大部分都是社會眼光。我們只需要在意自己的眼光,我真的不用為了別人的想法負責,我年不年輕、有沒有成本冒險、有沒有被定型,都和別人沒有關係。
我說,世界上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職業正在運作著,如果我不知道就永遠無法想像。
我說,做一件事情不用執著於結果,過程才是重要的。
我說,認為世界上有「結果」的人是笨蛋。
我說,與其不去做但是會後悔,不如去做一件可能會失敗但無悔的決定
我說,有時候就是要跳進去
從一開始的說應該只會做一年吧,一轉眼,五年就這樣過去了。
我不斷地問自己我是否做好準備,離職之後要做什麼,尋找答案的過程痛苦又漫長,而做決定的這一天,我會形容他是水到渠成,全天下的理由跟藉口都被我用三千萬個腦細胞給想個透徹,不論從做白日夢的角度看,或是理性分析,都無法再讓我繼續工作下去,簡單來說,我不是想要離職,我是無法工作下去。
如果有一天有人問我說,你當時是怎麼決定要離職的?我一定會告訴他:「時間到了,你就會知道。我的身體,再也無法騙自己。」
看遍網路上關於工作職業倦態的分析表、離職前的自我分析、衝動離職的下場、裸辭教會我的事。資訊轟炸後,還是得回歸「自己」要什麼。那些都是別人的答案和,而我,有我的人生道路與際遇。這五年最棒的總結便是,我學會接納時間在我身上運作的力量,我看見時間的份量,和它相處最好的方式就是誠實面對自己也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