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中国復国促进会mic何所言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随环境偏移的良好守则标准,丁篇:叩其两端、允执厥中

中国復国促进会mic何所言
·
·

随环境偏移的良好守则标准,实证调查的极限,立场先行有对有错--丁篇:叩其两端、允执厥中


(叩其两端)允执厥中

--关于因地制宜、就事论事,最古远的论述在那里,最宏大的论述也在那里。问对了问题,才方便找到解答。



询:怎样叩其两端,请做个示范来说明?

介:好,我们先找来两个对立相争的立场。现在有什么比较常见在争的?

询:民主怎么样?相争的就是集权专政。

介:好,那么我们在场的各位,有没有觉得集权专政也有很多优点,或者是支持集权专政的人?请坐过来,代表另一方立场。

介:那么,双方都到位了。在允执之前,我们先找到相争的两端。你提的民主,不是最端始之处,而是你追求的整个一条线叫民主(路线),是已经延伸到给出你所论定的解决办法了。你的端,即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追求的不是民主这个表面形式吧?你想达成的是什么实质,什么好目地?

询:我想想...嗯,不受压迫,不会违背自身意愿只受单方决定的摆布,用公认公选来得出不坏的选择,甚至好选择。出了问题可以被人马上改选换下去。

介:对,这些就是你所持的端。对方也是同样,端不是你说跟民主对立的那个集权专制,那也只是整个一条线的办法,这个你不能误会对方,别把对方一下就想成坏的目地去了,或拿对方的一整条线就代表对方目地了。为保障这个,为保障对方也是以对方真正支持的一端来形成对峙,所以需请来持对方立场者自己说,想达成的是什么实质,什么好目地?

峙:先说对于「能者上位」的保障吧。众所周知,挑选能者,大多时候并不是靠能力之间能直接得出胜负,而是谁来挑选能者的问题。

这时,民主选择(能者),是保障挑选能者的基础不会太昏庸,但也只会受民众中大多数的粗浅认识所限,好也好不到哪去;

而「非民主」,确实可能出现比民众平均水准更昏庸的挑选者,也更容易出现不顾民众只顾私利的挑选者,但是反过来,不止同样可能出现高于民众挑选水准的挑选者,为民众利益来挑选,而且(若有条件)受民众制衡、受民众反对下,被换下去的,越来越倾向会出现一个比较好的来换上(民主选择不具备于此),并且就此接传给好的替任者(民主选择不具备于此),若接传给不好的替任者就又是民众反对,直到换上的是比较好的。而民主选择(能者)呢,好似是在选好的,却由于只是在选最表面上来看最投合民众的,所以怎么都很难有机会选出真正好的,还会被隐蔽的坏的混入其中(操控媒体,操控舆论,蒙蔽大多数人),因为其隐蔽性而被民主解决不了,彻底失去机会选择好的。民主选择由此牺牲换来的优势则是,降低了为反对不胜任者、为换下不胜任者的过程难度,容易缩短更换下一个的时间。

简单成一句话,民主选择(能者)下,虽然具有替换上的优势,但容易*长久的淹没真正有益者,有能者,维持隐蔽的有害者、无能者。(除了以上所论的失去出现真正有能力者的希望之外,还好比以幽默冒充了真正执政的能力。)

(*注:即,短期单论,民主选择(能者)与非民主选择谈不出谁优谁劣。)

注意,以争论来比能,以争论能必然得出的优劣胜负,不止不能论入民主选择(能者)的优势,此优势非民主所属,而且在民主中也跟非民主一样未必发挥优势,不分上下。精英权威圈内的民主选择也一样,不是因「争论比能」而确保什么优势性,尤其是在依照大多数意见而不能兼具保留少数意见的不良民主形式下,谬误驱逐正论、劣币驱逐良币也经常可能发生。

为什么非民主形式所产生的能者,更有可能倾向于是真的能者?因为在任何稍微复杂些的专业领域,专业者是无需民众选择来帮助分出上下的,民众选择反而会变成帮倒忙,被其他无关方面的受欢迎挤代、篡占、冒充了专业选择。而治国又是其中最复杂的领域,最可能被不当的挑选方向淹没了有效的选择方向。而不依据民主方式相争者,虽然同样有可能占得上风的不是优良者,但只有在争取的不包括无关者的支持,而只是在知情者圈内的理念投合者相互投奔、联合之下,最有可能真正形成纯正的「以能力对能力」的相争,使理念最符合事实、最符合道理的一方依靠理念背后的符实性,从而「得到事实相助」的胜出。将此换成在民主选择下,则更容易是使由相聚而能产生的「正确力量」不停被拆散分散,无法投奔一处大旗/无法联合到一处。

另外,若是能者竞争、以争论比能后,再由民众选择,那么只是使「能者上位」变成了一种退让协调的混合方式,可以称作『民众所选的民众觉得能的人上位』,而非真正的能者上位。

介:我同意你说的这部分。

公正的评判来看,不设有外者评判机制,纯粹的能者相争,是无关民主的。其实连前面说的专业圈内争论,怎样采取多数意见的同时兼顾保留少数意见,这种考虑也并非是民主所属的,而只是一般的处事方式,民主不民主都可以做到,可以被民主兼顾这种处事方式而变成良好的民主,也可以被非民主兼顾而变成良好的集权管理。在这点上,经常是长期只盯着民主、只顾夸民主而造成了误捧,误归作民主优势。民主优势不是在这。误捧、脱离事实的想独占优势只会反害沟通。

峙:不设有外者评判机制,纯粹的能者相争,是无关民主的。加上民众选择这道栓,是在一定表面程度上除去了能明显出的坏的,留下了能明显出的好的,而藏起来的坏的会被留下,被误解而不知道好的会被挡开。当然,没有民主这道栓的话,同样有可能坏的留下了,好的被挡开了,甚至是低于民选标准的无能者、不良者胜出了。

注意以上这些只是谈选择能者,而不是谈民众反抗。民主在民众反抗上有优势是毫无疑问的。是应该跟集权专制中好的部分配合搭用的。

说完「能者上位」后,还可以说集权的共所周知的优势,调动性,统整性。这不是谈了民主的好处就能盖住的、扔掉的事,必然还会处处用到,是必须搭配来用的事。尤其是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势,你否定不了吧?

还需要正名一点,正像「保障民众反对」需要借助搭配民主方式一样,上任者的执政就是必然搭配「集权专制」的,不然就成了每每使用权力做些什么,仍然还要先经过民众同意了。不管是否改称「民众已给执权者交让、赋予决定权」,虽然可以遮盖的改称于此,但背后实质其实仍然是「集权专制」的应用。

所以其实应该说,谈民主的好处,只有有利于民众反对的这点,是可以放心肯定的民主优势,是民主或不民主也都必须搭配的,就像集权不集权也都必须搭配「民众交付执行者权力」一样。其他的都应该慎重谈,具体事具体谈,不能说民主就肯定是在其他方面也占优的了。

介:捧推民主的一方肯定会有人反对你这种说法,不认同「只有这点是可以放心肯定的民主优势」,是支持非民主的一方没想到的优势,不过也很可能提出来之后被反驳说不算民主的优势。但不管怎样,总之慎谈「独属一方的优势」确实是很必要的,然后再展开具体的分析争论。

峙:等一下,你这种"支持非民主的一方"的叫法,我可不认。我说了,民主好的方面,我是支持的。

介:那抱歉了,我不是那个意思。

介:出面担任立场对峙的这边,不止说了自己这一端的好处,而且也肯定了对立的另一端的好处,让对立一方可以继续往两者之间的冲突中心前进了。对立一方呢?认同这边这一端说的(集权专制的)好处吗?

询:不考虑有些细节可争论,还算说的过去,就算先按前面这么说吧。不过毕竟很多时候,在制度设计上彼此是冲突的,不是你说你那一方有值得搭配使用的优点,那个优点就能搭配的上、就能用的进来,而必须看与基础相合不相合。一个比较偏民主考量的设计,是很容易会让集权专制的优势手法无法融入体系中来搭配的,从根层不合。

介:确实是这样。设计体系的整体属性偏向,会导致与能调用配合的手法不相合,无法借用,另外也与体系的开放兼容性有关,看设计出了能多么兼容在他方体系发挥优势的手法,而不造成冲突。

不过在我们讨论怎样扩大设计的兼容性之前,两方都承认,彼此各端在各自开始之处都是没与对方产生冲突的地点,而且可能两方互相搭配了,对吧?

询:是这样,在这点上我也认同对峙方的说法,可以互相搭配。

挑选较有技术能力、较有权威性者出面负责事务,可以说是民主与集权的共同之处,也确实可以说成是来自于集权方式。由大多数人选出的不一定是比较有能力的,相比而言,由专门的人来选,一般更容易选出真正比较有能力者,这确实是事实。在这点上是不管怎样也没法由民主替代的。而民主的重要意义也不在于这方面。在我们谈追求民主时,所说追求的是该民主的方面民主,而不是任何方面一律只采用的形式。

峙:反过来说对于集权也是如此。

介:这就相当于,我们在产生两个相反方向歧解的问题中,两手所执之处从两端向内移动了。这就是我们从两个方向先向内推进了一步。结果未必取于两方均中处,但至少不会止于两端就卡住。

峙:但很多受民主单方面影响者,与在受灌输挑拨仇视集权下,却很容易就会忘了先分清对方实际支持的是什么,未必是该被反对的那部分。

介:双方都应该互相避免你所说的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把以上对话的两方,换成一个人自己,站在两方立场上无偏向的各自思考,来考虑怎样搭配,怎样最大兼容。以及最终在实在不行之后选择偏向哪方,或因地制宜于目前社会环境状态、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合哪方,来改变偏向采取哪方的解法。由自己来说服自己,有时会比采用两人分立双方的讨论方式更有推进性,在找出最优解的路上走的更远。

我们很多人在周围会发现,一个不预设立场的人是比较难找的,多少都会有立场偏向,或者自以为没有偏向而暗地偏向的厉害;不止如此,就连我们在思考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个体差异,由于自身思考的顺利性与喜好等差异,新产生或增减偏向(偏护)。这时一个真正费尽心思替对方立场考虑的人,甚至费尽心思替两方同时考虑的人,我们就看出来可贵性了、有多难找了(大多人还嫌不够麻烦呢)。

所以在自己一个人无法替双方一样尽心尽力考虑时,由两人分立双方的讨论中,对于对方立场者的信任、亲近、尊敬、真心支持、替对方着想、...就是在互相兼容调和与说服之中非常有用的事了,可以尽量的帮助沟通、缩短分歧,达成尽量大的共识。

把自持双方立场,换成交给他人其中一种立场(尤其是交给别人自己喜欢的立场),来两人互相说服,经常比自己分占双方立场来寻找最优解更有效,更开拓思维。这时就是两人胜过一人。

有时因为自身倾向支持单一立场来思考,得出另一方的立场不可取,会带来对于对方立场者的排斥性、厌烦性,压过了双方良好关系所能支撑的重量,就会拒绝再理解对方所持的立场。而实际上自己根本没得出正确解、较优解,自己得出的只是被自我满足感蒙蔽下的最优解,但在两人间继续说通的路就已经差不多堵死了。这时换成一个人自占两方立场来互相说服,可能就不会产生这种「互相的不信任感、排斥感」的问题,就能以自己说服自己,胜过找其他人来作立场对立方,以至于胜过有亲近的人来作立场对立方。这时就是一人胜过两人。

为什么一个人能胜过两个人,因为自己很难跟自己冲突,能避免在自己跟自己争论的时候跟自己动怒。这是人「自己人」与人「外人」的区别,进而再到「自己」与人「外人」的区别。深入争论不用受「两人关系程度承载力」的限制。

但反过来想,我们也可以找办法让两人的良好关系不被立场冲突的争论所压过,而无需扯去谈"对什么都别认真就行了、别分对错就行了"以这种自宫的方式练功,以免把自己练成一个扭曲的人。

找办法能让双方在互谈对方之害,自方之益,对方之错,自方之对的时候,或者退回到共识的部分、各自初端的部分谈;或能在擦出火花味道前提前刹车;或每个人努力让自己兼顾对方的立场考虑;或增加互相的信任关系,从日常行为基础上加重互相尊重,加重互相正视对方的程度,而不止流于表面程度的相安和气。

其实我们「本土」的(即刨除掉佛流派--那种欺世盗名的、窃冒扭篡、真正糟害文化的东西之外)传统文化,一直都在讲这些,而不是什么吃人、道貌岸然、自欺欺人、无原则无条件顺从的内容,这是在共党操控宣传下敌视本土文化的很多读者难以相信、难以想到的事。

在「至亲」真正能当至亲的前提下,一个人对待其他人的良好态度也将延伸开去,让友,乃至陌生人感觉到诚、敬、信等等;夸张到像待亲一般的、最容易互相信任、互相推心置腹的方式为参考标准来尽量待人,待与己无利益牵扯之人,为公。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仁是一切之本的同时,又可以说孝是一切之根。而忠也是在值得忠的前提下,怎样尽心尽力到让对方相信是自己人而不是对立的人,甚至主动抛出橄榄枝来努力让不值得忠、但不至太恶的人受感化,听的进去忠言,劝说替民考滤。这些可以说是人际交往方式上的极致追求,是关于怎样让自己最大程度的避免无谓冲突的待人方式,关于怎样彼此形成不受干扰破坏的良好关系并维持。

即使不谈伦常的其他作用,在立场相争中减少对立,光是这一点就能会很大的推助于人们解决社会问题,让社会越来越快的变好。



附:<中国復国促进会>讨论中的用语建议(正寻找发表平台推出)



结语:相争是为争出比较好、比较能防止坏的,那么相争就是值得的,细节上可能有所相争不当,或是具体相争中的方式问题了。

虽然讨论交流被演化成了相争,但在仍然有效的讨论交流基础上,起码还是更可能解决问题的,而不能只看见相争就躲得远远的,甚至自欺欺人的传言寄望于问题自然解决(什么圆融不争、终有报、包容接纳错误、看淡是非对错、等等,真正该做的不做,甚至是在添乱阻止解决的说辞,却摆出一副自己在促进解决问题的样子)。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