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伪科学的定义

林三土
·
·
IPFS

彭捷兄这篇文章很好。我作为一个费耶阿本德的坚决反对者(以及劳丹大多数观点的反对者),当然还是会认为保留“伪科学”这个标签是有意义的。当然具体如何定义,争论短时间内确实看不到止息的迹象。我之前写过几个关于伪科学的短问答,在定义的思路上比较接近于 Sven Hansson,一方面强调伪科学绕开学术共同体直接面向公众进行包装宣传的这个特质,由此避开Thagard定义遇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纳入“科学知识的可靠延伸”这个元素,又维持了科学疆域的一定程度的动态性。当然,因为是简答,所以细节上肯定有值得推敲之处,姑且附在这里,聊作抛砖引玉之用:

https://mp.weixin.qq.com/s/iWJ1D3OfpKztNd3XqZZyDQ

====

在回答关于「伪科学(pseudoscience)」的问题时,必须首先区分「非科学的(nonscientific)」和「不科学的(unscientific)」这两种定性。

当我们说x是「非科学的」时,强调的往往是x与「科学」在研究领域、对象或旨趣上的差异。

比如哲学研究是「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旨在研究经验层面的问题,而哲学旨在研究规范层面的问题(参见《哲学、宗教与物理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艺术创作也是「非科学的」,因为它并不旨在「研究」问题并获取相关知识,而是旨在「表达」与「创造」(但探讨「特定艺术作品为何会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感」等问题的艺术理论则有可能是「科学的」,比如我们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

此外,即便在经验层面,不涉及系统性知识的日常生活陈述也可能是「非科学的」,比如「我今天早餐吃了牛奶麦片」这句话无论对错都是「非科学的」,因为这个陈述的对错并不在科学研究的旨趣范围之内。

当我们说x是「不科学的」时,强调的则是:尽管x与「科学」二者在研究领域、对象及旨趣上相重叠x在形式上并未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或x在内容上既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可靠延伸相抵牾(这里的「可靠延伸」指的是在符合科学的基本方法论以及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知识体系有可能获得的合理更新)。

比如拜神求雨的做法、以及「地球是平的」的说法,一般都被认为「不科学」;同理,假如一项科学研究在方法上出现疏漏,或者假如一名科研人员伪造实验结果,我们都有可能称之为「不科学」。

可以看出,由于「非科学」和「不科学」强调的面相不同,因此「非科学的」未必「不科学」(比如哲学研究、艺术创作、日常生活陈述,因为与科学研究的领域或旨趣并不重叠,所以谈论其「不科学」与否是没有意义的),而「不科学的」也未必「非科学」(比如方法上有疏漏的研究、以及造了假的实验结果,虽然并「不科学」,却仍然属于科研类的活动)。

当然,也有一些理论或实践是既「非科学」又「不科学」的。比如宗教是「非科学的」活动,同时宗教教义中的某些内容(比如拜神求雨、否定进化论)又是「不科学的」(而另一些内容比如相信神明的存在,虽然超出了科学的研究范围、因此说其「不科学」并无意义,但可以通过哲学论证来反思与批驳)。

「伪科学(pseudoscience)」只是「不科学」这个范畴下的一个子集,所以并非所有「非科学的」理论或实践都构成「伪科学」。至于具体如何定义伪科学,我将在下一题中回答。

究竟什么是伪科学?

前面提到,「不科学」有别于「非科学」。当我们说x「不科学」时,指的是尽管x与「科学」二者在研究领域、对象及旨趣上相重叠,但x在形式上并未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或x在内容上既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可靠延伸相抵牾;这里的「可靠延伸」指的是在符合科学的基本方法论以及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知识体系有可能获得的合理更新。而「伪科学」则是「不科学」这个范畴下的一个子集。

但「伪科学」与其它「不科学的」理论或实践又如何区别?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伪科学」即将「不科学的」东西「伪装」成「科学」(亦即符合科学方法的、且与既有科学知识系统及其可靠延伸从根本上相容的理论或实践)。但这个说法里有两点需要辨析和修正。

一是何谓「伪装」

某个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在顶级期刊上论文,对某次实验的数据造假,我们会指责他品行不端、丧失学术诚信、违反科学伦理,会说他的实验方法和结果「不科学」,但一般不会说他是在搞「伪科学」(比如韩春雨撤稿事件)。

但如果某个科研人员在被同行屡次指出方法论缺陷之后,仍然长期坚持不懈地用有缺陷的方法研究特定问题、并借此向大众推销其在该问题上(同样被同行广泛拒绝)的结论与假说,那么我们有时确实会把这类研究归入「伪科学」的范畴(比如一系列名声扫地的关于「转基因食物致癌」的研究)。

那么「伪科学」的「伪装」,与韩春雨式的学术「造假」,区别何在?一方面,学术造假可能是偶尔为之的孤立事件,但伪科学主张必定呈现一定的「系统性」,方才足以让「不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上升(或者说堕落)到「伪科学」层次。这种「系统性」的表现方式不一:可能表现为特定伪科学(比如炼金术、星相学、顺势疗法、通灵学等)内部试图建立一套理论体系的野心,可能表现为「科学界掩盖真相」的阴谋论思维,也可能表现为对超自然现象急于相信的心理倾向

另一方面(或许更关键的是),学术「造假」的首要目标群体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同行:只有先骗过了同行,才能把论文发在著名期刊上,然后才有名声、职称、经费、政治前途等种种好处。相反,伪科学之「伪装」,其首要目标群体是普通公众(包括特定研究领域之外「隔行如隔山」的其他科学家),科学共同体态度如何,在伪科学鼓吹者眼中根本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完全可以绕开严格同行评议等内部规范),只要能成功让大众接受自己的理论权威和理论主张即可。

此外,前述常见定义的第二点问题是:并非所有的伪科学都会把自己伪装成「科学」;相反,很多时候伪科学恰恰是以「反科学(anti-science)」的面目出现的

比如很多伪科学鼓吹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有太多东西是科学解释不了的,只有坐井观天的人才会拿科学来批判我们」(更具体的说辞还有「科学只能解释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超自然现象」、「科学是西方的玩意儿,解释不了中医的概念」等等)。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将「伪科学」定义成「把不科学的东西伪装成科学」,那么这个定义将无法囊括很多我们通常认为属于伪科学的理论或实践(比如民间的种种迷信说法与活动)。

但是从广义上说,这些「反科学的」主张仍然可以被视为「伪科学」。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虽然表面上「反科学」,实际上仍然是在「科学」的研究领域、对象及旨趣范围内与其争夺地盘,企图通过否定既有科学知识系统及其「可靠延伸」作为「最可靠的知识体系」的地位(亦即广义上的「科学性」),而包装出自身(广义上)的「科学性」

所以我们需要适当修改前面那个定义:如果一套理论与实践既「不科学」(注意不等于「非科学」),同时其鼓吹者又力图对公众营造出「它属于就相关领域或相关对象而言最可靠的知识体系」这样一种印象,那么这套理论或实践就属于「伪科学」。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前面提到那些基于「反科学」主张的伪装也纳入了伪科学范畴,同时也强调了伪科学的系统性与公众面相。

伪科学是否等于迷信?

在前面的回答里,我对伪科学下了一个定义:如果一套理论与实践既「不科学」,同时其鼓吹者又力图对公众营造出「它属于就相关领域或相关对象而言最可靠的知识体系」这样一种印象,那么这套理论或实践就属于「伪科学」。——这里的「不科学」有别于「非科学」,指的是尽管在研究领域、对象及旨趣上与「科学」相重叠,但并未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或与既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及其可靠延伸(亦即在符合科学的基本方法论以及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既有知识体系有可能获得的合理更新)相抵牾

那么「伪科学」与「迷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汉语中的「迷信」有时泛指盲从或盲目相信,比如「迷信权威」;另一些时候,「迷信(superstition)」泛指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及其对人间具体事务的特定影响;还有些时候,「迷信」特指求神拜佛招魂问卜等某些本土民间传统活动,却不包括教堂祷告等其它同样以超自然信仰为基础的建制化宗教活动。这里我们姑且在第二种意义上讨论迷信,亦即将其定义为对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及其在人间具体事务上所发生的影响的信仰。

根据以上对「伪科学」与「迷信」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尽管许多伪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中都包含迷信成分(比如基于交感巫术思维的许多中医理论、以及声称星座位置会通过某种神秘联系影响个人运势的「星相学」等等),但并非所有伪科学都属于迷信——因为并非所有伪科学都涉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比如不少「转基因食品致癌」的「研究」都可以归入伪科学范畴,但这些研究并不认为转基因食品会通过某些超自然的机制影响到人体健康,而是声称其背后自然层面的致病机制被主流科学界集体掩盖云云。

另一方面,迷信虽然会导致伪科学结论,但「超自然力量存在并对人类事务具有广泛影响」这一点本身,却不是单靠科学本身所能证伪的,必须结合哲学论证加以剖析和辩驳(因为科学背后的自然主义本体论承诺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这一点我已经在之前的回答中说过,此不赘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