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康復之家(Halfway House for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每個疾病都有一個康復的歷程,但是沒有一個疾病如同精神疾病一般,牽動的如此廣泛與非線性的改善,在我的社工助人歷程當中,有一張精神病人的資源地圖對我影響非常深刻,每次都我遇到一個生病的個人或是家庭,都會思考與定位個案目前所處的位置,同時與他們討論下一步希望可以往哪裡前進:
在這個康復的過程當中,這當中每一個資源或是服務對於家屬與個案來說,都不太容易熟悉,甚至在選擇的時候,常常因為資訊的缺乏,而做出不適當的選擇,造成病情的反覆與生命的延宕,因此本系列文章以一種科普教育的角度出發,希望提供給非專業人員或是非心理衛生領域的工作者,一個足夠的提醒在面對精神疾病時,能夠協助病人作出適當的選擇,而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們以康復之家作為開頭。
台灣的康復之家屬於精神復健機構全日型的照顧,也就是病人可以在康復之家居住,同時享受到相關的復健活動,然而台灣的康復之家,常常只做到安置收容,而非提供良好的居住體驗與個別性的復健建議,因此有時候反而會形成另一種的社會排除
因此,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在此提供幾個參考面向,讓有居住在康復之家需求的個案與家庭參考,在選擇入住的時候,可以在一個相對平等選擇位置:
1.硬體設備:首先進到康復之家,第一個感受到的乾淨、整潔與沒有異味的環境,同時也可以觀察康復之家客廳、房間與衛浴設備的整潔與安全程度,是否具有基本的個人空間,雖然,通用設計在目前的康復之家還是遙遠的奢望,隨這住民年紀漸長,長照需求逐漸浮現之後,這勢必是ㄒ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也可以詢問如果入住之後居住的位置為何,有些會需要爬樓梯或是睡上鋪,這都是需要納入考量的。另外還有康復之家所在的位置,使在市區裡頭,還是在半山腰,外在環境的選擇各有利弊,建議尊重病人的喜好。
在硬體設備的部分,建議大家可以用自身租屋或買屋的標準去看,如果需要住在這樣的環境,是否自己會覺得自在,如果覺得不滿意,可以多看幾間相互比較。
2.康復的活動安排:一個好的康復之家,整體的空間與住民的活動有目的性的,絕非單純的集體行動或是將病人關起來就可以了,因此,在這邊可以詢問康復之家的負責人或是專管人員,康復之家一周的課表為何?有多少人在外面工作?如何鼓勵病人外出與工作?是否有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固定帶領治療性的活動?病人生活獨立性或是參與公共討論的程度為何?
在實際參觀康復之家的過程當中,觀察其他住民的生活樣態,就可以清楚地察覺大家是有目標性的生活或是只是被安置在機構當中(有些機構會不太負責任地說,這是在訓練個案的獨立與自主,建議也可以進一步詢問具體的訓練計劃),一個個別化、有目的的活動規定,是個案病情穩定與逐漸回歸社會的重要因子,在整體治療過程中的位置,與穩定治療同樣的重要。
3.專業人員的經營態度:大部分在參訪的時候,都是由負責人協助介紹或是評估,然而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盲點,也就是負責人通常不是負責主要照顧的人,康復之家內的專管人員才是,因此也需要觀察其他工作人員的照顧策略與態度,才會清楚地知道之後在這邊生活,會接受到怎樣的服務。
人的相處是非常細緻且複雜的,但往往也是病人是否願意居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更謹慎的評估。
4.病人/康復者自身的意見:可以的話,一定要安排病人實際參訪,一定要安排病人實際參訪,一定要安排病人實際參訪,因為實際居住的是病人本身,康復之家的品質又非常參差不齊,因此實際看現場環境,同時讓病人擁有決定的權力,這點在後續入住的適應,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5.居住費用的討論:居住於康復之家在健保的補助508元/日,因此個案或是家屬需要負擔的費用通常是伙食費,大台北地區的費用約定在每月9000-12000之間,這個部分通常有討論的彈性,建議大家也可以多比較,選擇最利於自己的方案。
6.伙食的選擇:康復之家通常也會準備三餐,有些會透過外燴,有些則是由住民自行烹煮,有些則是混合進行,飲食的選擇與均衡,對於需要居住在當中的康復者來說,相當的重要,因此這個部分也建議在選擇時可以提出詢問,並納入後續選擇的參考當中。
以上六點提醒,是我在實務工作的過程中,會與個案以及家屬分享的資訊,但這個過程其實也有很多細節,也建議各位有需求的個案及家屬可以諮詢醫院的社會工作師或是其他相關專業人員,充分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備註:在台灣目前有針對心智障礙者的社區居住家園方案(https://dosw.gov.taipei/cp.aspx?n=23469EF4A4D96C8A&s=E2F14F8BC4D3C0D2&ccms_cs=1),是一個更加人性與友善的居住環境,希望未來這樣的選擇可以愈來愈多,當環境愈來愈友善,病人才真正有機會為自己生活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