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講講」|不需要的把她當家店,需要的…
她就是避風港
這是東海書苑紀錄片的最後,阿四老闆留給觀眾的一句話。
東海書苑是在開始逛小書店之後,就一直放在心上的名字,不只是因為她在台中赫赫有名,也因為自己曾經是個小小東海人,而對這名字有份親切感。
雖然久仰大名,但總以為東海書苑就是在東海,也一直沒有機緣去到東海別墅。直到2018年,我才知道原來書院輾轉來到美術館綠園道,離我家騎腳踏車十分鐘的地方。非常非常的驚喜,所以在那個無業的空檔裡,三不五時總要去店裡坐坐。加上書苑營業時間至少到十點半,更晚就看老闆什麼時候想關燈,要找到一個地方這麼符合我這種夜貓子作息的人真是太難。
實在不善破冰,所以很偶而才有機會跟老闆攀談幾句,或是湊湊他跟別人聊天的話題。感覺老闆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不管是書的內容、對於社會事件的想法或是文化界特別是文壇書界的事件,大多時候老闆都很願意與客人分享想法,有時候也會看到老闆和年輕的客人談論得很深入。但是對於切身的書店經營和文壇事件就比較語帶保留了(笑)。
邊譜延續書苑的傳統,每個月都會辦一場讀書會,很可惜因為現在在台北無法參與,但是選的書都很有趣也很值得帶回家看。舉例來說前幾次有一場讀書會的書是「逃避自由」,那時候跟老闆詢問這本書,他就提到,現在心理學的顯學是榮格,比較強調的是個人的經驗和調整,但是佛洛姆的心理學理論更強調社會或是生活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還有五月的書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講的是清朝從帝制艱難轉換成近現代國家還有「中華」這個概念的建立,我覺得是台灣人非常需要看的一本書。
書苑從東海搬到中港路,再到綠園道,再到台灣大道。也是隨著文化發展的變動而不斷改變,我其實很喜歡書苑那樣的老派書店,擺著滿滿的書,從經典到新書都看得到。但現在書店擺出來的書已經少很多,雖然老闆還是會忍不住要盡量擺多一點,哈。
我喜歡逛街,到處看看新東西,看看街上的人事物,但是走著走著,最後的目的地往往還是一間書店。比起任何一個地方,還是書店的氣氛最讓我感到自在,而書也是最讓我感到有興趣的商品。
後來讓我驚奇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情是原來農村武裝青年的阿達跟老闆很熟!阿達說他當年在東海念書的時候都在書苑流連。農武是我很喜歡的樂團,因為他以農村為創作主題、以台語為創作語言,再加上他也是彰化人,他所寫的歌可以讓我想起很小很小的時候在鄉下的生活,還有讓我猜想爸媽以前的生活。
第二件事情就是,原來默契咖啡就是書苑的第二個地址,默契咖啡是一個大力支持台獨的設計師老丹開的店,被很多人嘲諷和支持的護照貼紙就是他發起的,可重複使用玻璃吸管的風潮他也是領頭的角色。
斷斷續續地寫著這篇,又沒有想要很細節的去描述太多,所以拉拉雜雜說了一些有的沒的。如果可以,大家還是一起看看前面連結裡的紀錄片吧,我覺得真的拍得太好了,只是老闆很害羞的沒有出現太多畫面。最近老闆的臉書貼文,也常常透露出一股無力感,總讓我害怕會不會哪天回台中,發現書店沒開門了,只能提醒自己,趁還有機會的時候,多去走走。畢竟書店的氛圍也大不相同,能夠找到自己的避風港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