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社企是門好生意?》
社企是否淪為行銷的最佳話術?
近來「社會企業」這字眼屢屢出現,在全球貧富差距漸增,以及未開發國家中底層人民的生活屢未改善之際,「社會企業」似乎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萬靈丹,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社會企業這名詞、在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之前加了「社會」二字,似乎就變得不那麼功利。那麼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又為什麼會說社企是門好生意?
要解釋什麼是社會企業之前,要先談談什麼是企業。
企業的定義
企業的定義一般而言是個組織,而其成立以及運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營利。
而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差異在於,社會企業在營利的同時也幫助了弱勢族群,其主張便在於「以商業行為解決社會問題」,讓其形象不再是只是那些想著賺錢的貪婪巨獸。
這本書透過實務的面向剖析世界上許多主張自己是社會企業的案例,來打破一般人對於社會企業的良好形象,到底社會企業真否如其自稱一般的美好。
在此截錄兩點論述,非常值得深思。
滿足需求不等於解決問題
社會企業通常主張其行為可以幫助到世界上某些陰暗的角落,而其販賣的服務或是商品往往伴隨著一張張弱勢族群歡天喜地使用的照片作為配襯,營造出一種「已經解決問題」的氛圍,但是事實上卻不盡然。
書中提到一個實際案例,發電足球( Soccker )在 2013 年曾在群眾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募得九萬二千美元,成為躍上新聞版面的新創產品,該商品概念在於將白天小孩子踢足球遊戲時的動能儲存起來,讓該足球晚上可以接上 USB 檯燈以供應孩童夜晚時的照明。
而這種富有創意且具有幫助社會弱勢性質的產品一炮而紅,在累積了大量的募資金額後,後端的惡夢才真正開始。
首先是交貨日期屢屢延誤,從原先承諾的 2013 年 8 月,一路延遲到 2015 年 8 月都還有消費者尚未取得商品,而取得商品之後排山倒海的負評隨之而至,無論是做工品質低劣、塗裝不良、表面凹陷甚至 USB 插槽完全無法使用等等,收到貨品的當下與收到廢品無異。
簡言之,該新創團隊除了最初的設計有瑕疵外,完全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後端龐大的代工、物流、金流以及客服維修等作業。而墨西哥普哀布拉州( Puebla )孩童收到發電足球後,發現品質上有相同嚴重的問題,無論將發電足球這產品拆解成遊戲用足球或是電力儲存設備看待,兩者皆不及格,更甚者使用不到一個月便正式報銷,對比募資零售價 89 美元來說,89 美元的現金明顯可以帶給這些墨西哥兒童更多的幫助。
而這種也是許多社會企業的通病:
以富有創意的做法「滿足」夜晚照明的「需求」,但是這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這夜間照明的需求之所以無法被滿足,原因正是因為公共建設落後,倘若將這數個為數不小的資金投入基礎建設中,夜晚照明的需求便可不攻自破,但是為什麼這種方案不被人所青睞呢?
因為聽起來太無聊了。
在此並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只是有太多治標不治本的法方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便是這些方案抓準了我們的眼球與注意力,加上富有情緒性的行銷推波助瀾下,似乎只要花個小錢贊助就能夠拯救他人這種錯覺讓我們不自覺的貢獻自己的時間或是金錢,同時這也被許多主打自身是社會企業的業者所利用,社企儼然成為行銷顯學。
社會企業與商業行為的利益衝突
企業的存續在於有沒有滿足了社會上某一群人的需求,而社會企業主打解決社會問題,便是將企業的命脈與問題的存續掛勾,換言之,假設今天該問題已被克服,那麼以解決該問題維生的社會企業頓失客戶,直接面對的就是倒閉風險。
換句話說,假設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向無法隨著問題的更迭而調整,那麼社會企業的運作就是將自己推入墳墓的一個過程。
舉例來說,以販賣淨水器維生的企業,多半憑藉著該地區缺乏乾淨的用水系統而得利,而供水系統又與當地政府的建設息息相關,假設今天政府建設了清潔度足以生飲的供水系統,那麼淨水器廠商若不圖思變,便可以想像其下場。
這種情況與上述的發電足球類似,淨水器的作用其實只是「滿足」了用水的「需求」,而非「解決」沒有潔淨「供水」的問題。
以負面的角度觀之,假設當地政府募資興建全面性的供水系統,能夠期待從淨水器廠商那邊取得多少協助?
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資助了基礎建設,就等同於拔去自己未來的潛在客戶,立場相左所導致的利益衝突,不難想像淨水器廠商在解決問題上會有多少作為。
本書另外收錄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企業,像是《大誌》( The Big Issue )、微型貸款( microcredit )、遊戲泵浦( Play Pump )等等,在其美好包裝底下,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從規避勞工法規的疑慮、惡意借貸、到強迫施捨弱勢反而造成其更大困擾等等。
這些行為甚至連前述「滿足需求」都沾不上邊,許多社會企業滿足的,其實是消費者那「感覺有做好事」的心理,而現實上接收這些「善意」的人,到頭來可能僅僅是最不受關注的那群人。而最大的獲利者,就是那自稱是社會企業的業者。
小結
閱讀完本書,不禁對於商業手法的演進以及話術感到心驚,許多社會企業在輸出自己的商品或是服務時,打著「幫助當地人獲得更好的服務」,便依此自詡為社會企業,因為他透過商業行為幫助了弱勢團體。
但是換個角度想,所有的商品或是服務都滿足了我們一部份的需求,銷售電腦的業者可以聲稱自己的商品可以幫助消費者提高工作效率:販賣健身器材的業者可以主張自己的商品幫助大眾運動健身保持健康等等,若以此種邏輯觀之,什麼企業不是社會企業?
不過回過頭來反思,常言道 Do something is always better than do nothing ,或許大多數的社會企業沒有那麼的勢利,或許大多數的社企出發點是純然的幫助他人,只是在方法上或是執行上尚有改善的空間。
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不缺挑出問題的人,缺的永遠是解決問題的人,而社會企業在一路跌跌撞撞的試誤中,或許排除了一些錯誤的方法,倘若初心不變,也許我們也能夠逐漸朝向正確的道路上邁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