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
野兽按:昨天在编写《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及香港书展演讲现场视频》一文时发现,我敬佩的新闻人卢跃刚去年写了一本《赵紫阳传》(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并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19年非小说类中文十大好书之一。于是今天便搜寻一些相关资料来推介下这本书。
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上中下)
作者: 盧躍剛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9/10/1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1800元
內容簡介
歷經十三年探詢與追索,成就最完整的趙紫陽全傳
中國近代最開明前進的改革家,
他的名字是中共至今仍不敢面對的禁忌!
◆ 上卷
一位形象溫和開明的改革者,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推手,如何成為中共黨史上最禁忌的圖騰?2005 年1 月17日,中央政治局前總書記趙紫陽辭世,標誌著近代中國一個相對開放、蓬勃的時代杳然逝去。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竟是這般草草。
《人民日報》上短短六十二字的訃聞,沒有生平,沒有簡歷,僅以極其含糊的文字便發落了這位改革家跌宕起伏的一生。
出身河南滑縣地主之後的趙紫陽,1938年加入共產黨,十九歲擔任滑縣縣委書記,二十一歲擔任地委書記,其組織動員能力即已備獲上級肯定,從而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中共建政後,趙以河南「土改專家」之名望奉調入粵,從此一路上升,深獲「華南王」陶鑄的賞識與青睞。
1958年至1961年大躍進期間,趙輔佐陶進行了一場狂熱的烏托邦社會主義試驗,終釀糧減產、人餓殍大災禍。面對試驗大失敗,趙卻又能痛徹承認錯誤,承攬一切責任,展現出不同於一般共產黨人的姿態與風範。
◆ 中卷
文革期間,中共第四號人物陶鑄被打倒,趙紫陽不願與之切割,連帶一併下台,五十年代初便開始的「陶趙治粵」政治格局隨之瓦解。從此,檢討、批鬥、關押、流放,趙備受羞辱、折磨,也令趙一家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流放地的黯淡歲月望不到盡頭,竟有意外轉折等在前方。
1971年,趙紫陽再度被啟用,五年內歷任內蒙自治區黨委書記、廣東任省委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
文革令趙痛定思痛,「大徹大悟」。趙入川,兩年多時間裡採取一系列務實措施,根本扭轉了九千萬川人二十多年吃不飽飯、餓肚子的歷史局面,並推行激進經濟體制改革政策,把中國「饑餓之鄉」和人口第一大省變為世人矚目的「改革之鄉」。
趙在任上擔任中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踏上了「中國高層政治的快車道」,而其兩度入粵、五年治蜀的改革經歷,為趙入主中南海、倡行市場經濟導向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打下了政治基礎。
◆ 下卷
1980 年,趙成為中共建政後第三任國務院總理。在舊體制舊官僚環伺,權力殿堂虎視眈眈下,這位無人脈,無班底的「庚申宰相」卻有一番大作為。
面對鄧小平、陳雲「雙寡頭」政治格局和「老人政治」困境,趙長袖善舞,左右折衝。攜廣東、四川改革和政治經驗,以東歐、西方為師,堅定推行市場經濟改革,並以民主與法制為導向改革政治體制,制訂沿海發展策略和「貿易立國」國策,全面啟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為中國的全球化與現代化打下了決定性基礎。
然而中國改革巨浪,最後卻在「六四」的鮮血與眼淚裡終結了,趙個人政治命運也因此發生轉折。
趙時任中央政治局總書記,同情學生運動,正視民意訴求,反對戒嚴,反對鎮壓,堅決主張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社會危機。「六四」民主運動失敗後,他不認錯,不檢討,不同意中共作出的「支持動亂、分裂黨」的政治定性,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在北京東城富強胡同六號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軟禁生活……
本書特色
本書以趙紫陽的生平為經緯,透過他的政治際遇貫通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並揭露了中共亟欲迴避的內部鬥爭真實面貌。對於期盼深入認識趙紫陽、了解中共歷史事實和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的讀者,是一部絕對不可錯過的磅礡巨著。
作者簡介
盧躍剛
記者、作家,長期從事非虛構文體——新聞報導和報告文學寫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共發表中、長篇報告文學14部,代表作有長篇報告文學《大國寡民》,中篇報告文學《創世紀荒誕——傻子瓜子興衰記》、《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以人民的名義》、《鄉村八記》、《在底層》等,出版報告文學集《長江三峽:半個世紀的論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在那酒神徘徊的地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盧躍剛自選集(兩卷)》(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中國作家經典文庫.盧躍剛卷》(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以人名的名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等,曾獲「中國潮」、《中國作家》、《當代》、《青年文學》、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徐遲報告文學獎、獨立中文筆會(2012年度作家獎)等多種獎項。
目錄
上卷
序章 軟禁至死(1989—2005)
一、總書記喪事
二、渴望自由
三、致信中共十五大
四、閱讀與思考
五、惺惺相惜
六、顧準與佛陀的觸動
第一部 打天下:左與右的訣竅(1919—1951)
第一章 「水之骨」
一、趙家風水
二、「忠」、「孝」不能兩全
三、先去農會報到
四、包辦、自由兩次婚姻
五、趙修業、趙紫陽
第二章 「運動群眾」
一、滑縣經驗「不很文雅」
二、趙紀一台戲
三、「傳道」與「催眠」
四、左右定律
第三章 暴力土改
一、戰爭與和平
二、新一輪階級鬥爭
三、「灣子會議」開殺戒
四、「石頭」
五、階級滅絕
第四章 赤化桐柏
一、南下
二、再糾「左」
三、殺人要講程序
四、新財政方案
五、進宛城
第二部 陶趙治粵:營造烏托邦(1951—1964)
第五章 削藩
一、烏龜爬與趙入粵
二、初露鋒芒
三、「劉振本工作法」
四、陶鑄來了
五、受益者
第六章 陶趙格局
一、陶趙配
二、「怕共產」
三、「共產黨變了臉」
四、二反三反「地方主義」
第七章 「人民公社」來了
一、沒收農民財產
二、《從化四日》中頭彩
三、砸鍋煉鐵,拆房積肥
四、山溝裡的「衛星」
第八章 反瞞產
一、「插紅旗、拔白旗」
二、四級跳
三、「放開肚皮吃三頓乾飯」
四、「反瞞產」再中頭彩
五、兩個「趙」
第九章 變法失敗
一、「可以……可以……也可以」
二、兩次「神奇飛躍」
三、數指頭的政治
四、兩副面孔,兩個堅持
五、幹活嫌人少,吃飯嫌人多
六、阻擊「共產風」
七、檢討「吃朱砂」
中卷
第三部 趙主粵:動盪不安(1964—1975)
第十章 亂象
一、「洲心經驗」流產
二、「不能動武!」
三、製造「老師」
四、省委第一書記
第十一章 頭號「走資派」
一、陶亡趙寒
二、「把子彈準備好」
三、檢討,再檢討
四、「準備被打成黑幫」
五、奪權大烏龍
六、「調皮」
第十二章 監護、流放、解放
一、不揭發檢舉陶
二、「喃喃自語,以示不服」
三、想當個縣委副書記
四、天上掉下來個大「書記」
第十三章 趙「復辟」
一、大棋局,小棋局
二、四個「學習」繞口令
三、造反派問題
四、一九七四再主政
五、善待「李一哲」,容忍「反對派」
第四部 督巴蜀:順天道,盡人道(1975—1980)
第十四章 國難未已,蜀亂未已
一、「還鄉團」與「四大名旦」
二、被江青敲打
三、成都對
四、大地震解圍
第十五章 九千萬川人要吃飯
一、柔化戾氣,休養生息
二、問稼穡於野,問蒼生於途
三、廢「雙季稻」三熟制
四、水路與旱路
五、「旱」字事,「水」字訣
第十六章 經濟反左,政治反右
一、「就是檢驗主席」
二、治療「恐右病」
三、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四、「我是激進派」
第十七章 廢「公社」
一、強刺激,埋伏筆
二、不理他們那一套
三、趙爭取,鄧交底,華授權
四、第一百號文件
五、廣漢故事
六、「砍旗」
下卷
第五部 總理國家:激情與理性(1980—1987)
第十八章 庚申宰相
一、「總理」人事
二、隻身晉京與北京政治
三、爛攤子,緊日子
四、改造「北京話」
第十九章 莫干山的「金蘋果」
一、搞死?搞活?
二、生財、聚財、用財
三、問計布衣,禮賢下士
四、敲定「包產到戶」
五、莫干山活力
第二十章 胡趙裂隙
一、胡批陳督趙
二、胡趙分歧,趙冷胡熱
三、趙護盤,陳發難,鄧確權
四、「商品經濟」登堂入室,一句話的半壁江山
第二十一章 阻擊「共產主義」
一、擺脫《資本論》鎖鏈
二、「可以動口,不要動手」
三、向溫州人學習
四、刪去「共產主義」
第二十二章 總理政改
一、鄧推動政改
二、著眼長治久安
三、「高山流水」
四、鳥籠政治,鳥籠政改
五、一封信的公案
第六部 總書記‧大祕書長(1987—1989)
第二十三章 老人政治
一、「總書記」問題
二、以鄧制鄧
三、十三大基調
四、大祕書長一個
第二十四章 十億人的發展模式
一、兩億人的戰略
二、在商言商,貿易立國
三、三個「金三角」
四、經略南沙
第二十五章 價格闖關失敗
一、以東歐為師,以西方為師
二、廢「統購統銷」
三、「不要再走回頭路」
四、「改革總攬全局」
五、1988闖關
六、「密摺」落井下石者
第二十六章 六四(上):錯愕
一、兩個「相同」與「三點意見」
二、訪朝錯誤
三、脆弱的同盟
四、「四二六社論」陷阱
第二十七章 六四(下):拯救
一、民主與法制解決危機
二、手裡的四張牌
三、罷課、絕食終結新方針
四、五一六事故
五、放下屠刀
序章 軟禁至死(1989—2005)
一、總書記喪事
一個時代的結束竟是這般草草。2005年1月17日七時零一分,趙紫陽在北京醫院逝世。新華社發了一條訃告,藏匿在《人民日報》四版的左下角,「明天天氣預報」上端。全文是:「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 趙紫陽同志長期患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多次住院治療,近日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五歲。」細數簡訊,共有六十二個字,會問:趙紫陽是誰?
時隔十四天,《人民日報》二版頭條顯著位置發表新華社電訊,1月29日趙紫陽遺體在八寶山火化。消息四百五十多個字,介紹了趙的生平,但是提供的內容繼續含糊,說趙曾經擔任過中共縣委、地委、省委「主要領導職務」,「在改革開放前期,趙紫陽同志先後擔任過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過有益的貢獻」,但是「犯了嚴重錯誤」。官方發布的消息問題來了:趙紫陽擔任過什麼領導職務?到底犯過啥錯誤?
新華社的兩條消息營造了一個諱莫如深的氣氛。顯然,這樣的稿件是高度政治化的,基調、措辭應與新華社無關。不難判斷,這兩條消息應是最高層定稿,字斟句酌,新華社照發,《人民日報》照登。相比而言,二版頭條突出處理,規格似乎提高了。但不是因為趙,而是因為出席送別儀式的人有幾位顯赫人物,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賀國強,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祕書長華建敏,還有趙的前政敵鄧力群 ,不好把他們塞到四版的左下角去。
這不過是個鴕鳥遊戲,互聯網時代瞭解趙紫陽生平乃舉手之勞。趙紫陽1980年至1987年擔任國務院總理,1987年中共十三大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89年春夏之交,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引發中共建政以來、也是二十世紀中國規模最為宏大、波及全國各大城市,對中國和世界歷史影響甚巨的學潮,並發生了「六四」鎮壓。趙因不贊同暴力鎮壓學生愛國民主運動被迫下臺。當年六月下旬,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對趙所犯錯誤定性為「支援動亂、分裂黨」,保留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之後,趙被軟禁,直至去世,歷時十五年。
趙或許是繼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赫魯雪夫)之後,最後一個被軟禁至死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總書記。社會主義國家最高領導人和敏感政治家的健康、生死資訊高度敏感,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因此享受到了公共信息被極端簡約的待遇。趙的去世,當局高度戒備,喪事辦得跌宕起伏。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趙去世的時間、火化的時間,中間相差了十二天。這十二天都在幹什麼?談判。關於喪事怎麼辦,官方與趙家屬就每個他們各自關心的細節展開了馬拉松談判。官方出面的談判代表是中辦副主任毛某。趙臨終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組部部長曾慶紅曾代表中央去醫院看望,不排除曾及其背後仍有巨大影響力的前總書記江澤民也是趙喪事如何辦的決策者(據說,每天中辦處理趙喪事的情況簡報必報江,江有批示)。趙家談判代表是女婿王志華、兒媳李娟娟。
談判先後進行了十二次,依次為2005年1月18日,1月19日上午、下午兩次,1月20日,1月21日,1月22日,1月23日,1月24日,1月25日,1月26日上午、下午兩次,1月27日。談判內容主要圍繞著追悼會寫不寫趙生平,趙生平怎麼寫展開。要寫,怎麼寫?寫,繞不開「六四」,繞不開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給趙「支持動亂、分裂黨」的政治結論。趙生前不接受這個結論,拒不檢查,在十三屆四中全會和之前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有正式抗辯。中央的底牌是,最好是不寫生平。毛某試探了一下,被趙家拒絕。追悼會上不寫生平,不符常規,不近人情。趙家認為,寫的話,你說繞不開「六四」,好,我們說也繞不開十五年軟禁問題,必須給十五年軟禁一個解釋。趙家的要求被否決。於是定了一個「辭典加處分決定」的生平寫法。
第四次談判時,毛某等拿來了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名人大辭典》和中共中央十三屆四中全會的決議,說要以這兩份文件為素材寫趙生平,徵求家人的意見。趙家要求看生平文本,中辦開始說儘快拿出來,幾百個字的生平遲遲拿不出來,或者是寫好了不拿出來。害怕留把柄?談判陷入僵局。第五次談判,中辦突然宣布,「中央決定不作生平,這個問題不討論了!」由於趙家強調十五年軟禁的解釋、評價問題,毛某說:「哎呀,你別說十五年了,作為一個普通黨員,國家給了他那麼高的工資,那麼好的待遇……」
趙軟禁期間的待遇,1989年至1992年配備了一部普通配置的日產「達特桑」舊車(1992年以後換為排氣量1.8L的奧迪100)、一個祕書、一個炊事員,一個班的警衛。軟禁地北京東城區富強胡同六號,之前是團中央幼兒園,再之前是前總書記胡耀邦的住家,是一個年久失修,下雨漏雨、管道堵塞,破舊不堪的三進小院。祕書、警衛的職能不言自明。
毛某走嘴,漏出了中南海新主人的某種心態。言下之意,你趙家知足吧。這番話引起了趙家的憤怒。即便如此,趙家採取務實的態度,妥協方案是不寫生平,只寫履歷,1987年至1989年擔任總書記止,不再堅持寫總書記下臺後十五年。這個方案被中辦拒絕。
第七次談判破裂後,趙家堅持要求:第一,追悼會必須有趙的生平介紹;第二,對喪事的形式和恰當的評價要事先瞭解;第三,要和更高級別的領導談,重複談就沒有必要了。
談判陷入僵局。前一段談判,都是在富強胡同六號。第八次談判在中南海,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兼胡錦濤辦公室主任令計劃 主持。令給王志華的印象是,「很年輕,四十來歲,人顯得很精幹,談話用詞準確,思路清晰」。
令與王志華有一段涉及歷史評價和喪事技術問題的對話頗有玄機。令說:「紫陽同志去世已經八天了,現在送別儀式還沒能舉行,很多事定不下來,我們就不能給中央報告。再拖下去,我們的壓力很大,你們的壓力也很大。」王志華回應說:「我們沒覺得什麼壓力。」令說:「坦率地說,我們有個不可逾越的問題,即十三屆四中全會決議,不管是生平、簡歷還是其他方式,這都是不可繞過的。」王說:「我們知道這是個難點,也設想過通過迂迴的辦法來解決,比如只寫個簡歷,哪年到哪年幹什麼,最後說道從1987年到1989年擔任總書記就完了。大家都不說功過是非。」令說:「這不可能。簡歷、生平都不搞了。要用發新聞稿的方式,對紫陽同志一生的工作,包括改革開放前期的貢獻給予一定的肯定。但是新聞稿也要說四中全會的結論,因為這個結論是中央全會做的,不提這個結論,沒有辦法向全黨交代。」
對此,王代表趙家屬闡述了三點意見:第一,「對『六四』,老人至病逝都沒有同意對他的處理結論,他多次向中央申訴。我們子女也和老人的看法一樣,我們相信歷史一定會對『六四』有一個公正的結論。第二,十五年的問題。老人多次說過,對不同意見的人,或者你們說的犯錯誤的人採取軟禁的方法,監視居住的方法,開了個很壞的先例!黨的紀律處分裡有軟禁嗎?而且是軟禁終身!對這件事是不是應該有個說法?第三,黨組織給一個老黨員辦喪事,沒有生平,甚至簡歷都沒有,這在黨的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這種做法會帶來什麼反應?」
令靜聽,不插話,不反駁,不表態,聽完了,仍堅持以新聞稿代替生平、簡歷的意見。令說,新聞稿「相信你們看了會比較滿意的」,暗示關於趙的評價會有超出趙家預期的正面內容。令反覆強調:「生平、簡歷和新聞稿是不一樣的,你們聽明白沒有?志華,你聽明白沒有?二軍,你聽明白沒有?」王志華、趙二軍當然聽明白了。令是說,生平、簡歷和新華社新聞稿,是兩個責任主體,同時還暗含著他是他,我是我的意思。
「他」應指江澤民和江時期。「我」應是胡錦濤。強調胡忌憚江,胡與江有區別。所謂繞不過「六四」,是繞不過江。處理趙的喪事,江、胡一定有言在先,定了底線,具體操辦人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已經把自由裁量權發揮到了極致,希望得到體諒。談判晚上八點過開始,持續到了十一點。
令也點到了趙家的痛穴。趙去世,八天不出喪,趙子女面臨倫理、道德壓力。第二天,1月25日,趙家家庭會,王志華、趙二軍傳達了昨晚的談判情況。王志華說:「我的感覺是,他們的話已經說到家了,他們也在盡最大的努力做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改成新聞稿,不管這是不是他們的意願。還有消息說,兩個星期前,就是老人去世前幾天,江澤民專門找胡錦濤,說『六四』結論絕不能變。我們希望拿到評價,但拿到的評價我們也不會同意,現在不作生平也好。而如果繼續下去,我們必須承受老人要在醫院待很久很久這樣一個現實。那是我們的父親,這樣對待他,我心裡確實很難受。」
事實上,一些老人如原國務院祕書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杜星垣也托人帶話給趙家子女,希望他們妥協。杜星垣說:「他們幾個孩子是在和一個政權鬥爭,鬥不過的!」
大家一致同意了王志華的意見。王隨即約見毛某,說,家屬原則同意在適當的時間舉辦送別儀式。王交給毛某一個聲明。全文如下:
中辦領導同志:
一、對於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做出的對父親所犯錯誤的結論及處理意見,父親是不同意的,一直到病逝,他的立場也沒有改變。我們也認為上述結論及處理意見是錯誤的,是應該糾正的。我們相信歷史對「六四」事件會有正確的結論。
二、1989年5月下旬以來,組織上採取種種措施限制父親的自由,他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這種做法的不滿。在2004年8月21日最後一次約見中辦負責人時,他說:「對一個有不同意見的人,或者說犯了錯誤的人限制自由,監視居住是不應該的。終身監禁更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不光彩的一頁。」我們認為,對一個老黨員,七、八十歲的老人進行長達十五年的軟禁,是不符合黨紀國法的。希望組織上給予明確的說法。
三、在中國產黨的歷史上,由黨組織辦理的老黨員、老同志的治喪工作,不發生平、甚至沒有簡歷,是史無前例的,我們認為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應該的。這樣做的結果對家屬和關心父親的人是不公平的。我們相信父親的一生一定能得到公正的評價。這個評價是客觀存在於歷史與人民心中的。
四、父親病逝已近十天,就上述問題我們一直以積極態度同組織溝通,我們仍然堅持我們的意見。但是基於希望父親儘快安息的感情,我們同意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辦理火化及送別儀式。我們希望有一個平和寬鬆的氣氛送走我們永遠懷念的父親。我們要求能為過去的十五年間父親希望見到的人以及希望見到父親的人提供最後一次見面的機會,這是符合人性、人道、人情的。
趙紫陽的子女 趙大軍 趙二軍 趙四軍 趙五軍 王雁南 王志華
2005年1月25日
但直到1月28日趙送別儀式前,趙家還在一些細節問題上與中辦繼續談判,比如追悼會儀式名稱,允不允許一些老同志和親戚參加追悼會,參加追悼會人員的名單擬定,追悼會邀請函和車證發放方法,趙遺體骨灰盒存放處等等。
1月29日,趙紫陽八寶山送別會舉行。當局在天安門、八寶山等敏感地區進行了高度戒備。八寶山送別儀式誰能去誰不能去,官方擬定了「黑名單」,參加送別儀式的人都必須到金台賓館領取訃告及車證。官方嚴格限制參加送別儀式的人數,領取訃告的過程極盡刁難之能事。為了減少人數,控制規模,中辦注意了每一個細節,比如訃告、車證的文字和車號都使用了凸版印刷技術防偽。
家屬聲明提到的「過去的十五年間父親希望見到的人以及希望見到父親的人」,主要指的是鮑彤 。鮑彤夫婦要到富強胡同六號參加趙的送別儀式,受到便衣警察暴力阻攔,導致鮑彤夫人胸椎斷裂,鮑彤左手小手指扭傷。此時,鮑彤夫婦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但在鮑彤夫婦和趙家的堅決要求下,當局被迫妥協在北京醫院為鮑彤一個人組織了專場告別。現場很不堪,鮑彤幾乎是被兩個便衣警察一左一右架進告別室的,趙家屬對警方粗魯對待古稀翁的舉動當場抗議。
這之後,就是否允許家屬在八寶山送別儀式上拍錄影、掛家屬準備好的輓聯等細節,中辦與趙家屬展開激烈談判。趙家屬準備的輓聯內容是:「能做您的兒女是我們畢生的榮耀,支持您的決定是我們不變的選擇」,「倡民主堅守良知家人為您驕傲,今西去終獲自由風範永存人間」。中辦絕對不允許,理由是「會有中央領導同志要來,有些領導看了會不高興」。趙家堅持,妥協方案是,輓聯可以帶到現場,等送別儀式結束後,趙家可以掛輓聯照相留念。
趙家的最後抗爭一直受到一位長者的關注。這位長者是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田紀雲。1月28日,田致信趙家子女:
紫陽同志的子女們:
你們辛苦了!這些天,你們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辛酸和眼淚,終於把你們敬愛的父親、我們敬愛的老領導、老總理紫陽同志送走了,讓他入土安息了。你們的工作艱苦而卓越,既堅持了原則,又不失靈活;既與外保持適當聯繫,又不與任何勢力同流,有剛、有柔,有理、有利、有節,表現十分出色,不愧為紫陽同志的優秀兒女,我為你們的出色表現感到榮幸和驕傲!
你們父親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的浩然正氣、高風亮節,他為堅持真理、與邪惡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並為之不惜付出權位、自由和生命的精神,將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有了這種精神,中國就有希望,就有光明的未來!紫陽同志,你的事業後繼有人,不論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付出多少犧牲,一個繁榮富強、民主、自由的中國必將出現,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必然。
紫陽同志安息吧!你的光輝思想、浩然正氣、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田紀雲
書於2005年1月28日
這封信當然不只是讚賞和表揚趙子女為了維護趙的尊嚴而進行的有理、有利、有節的抗爭。田1983年至1993年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是趙的得力助手,一位堅定的市場經濟導向改革家。他的信是一個政治態度,即呼喚中國民主、自由的前途,公開挑戰官方政治結論,表明反對、譴責「六四」鎮壓,讚賞、同情趙的政治選擇,給予趙極高的評價,並以部下、同事、戰友的名義向趙致敬。 趙去世,「六四」事件已是十五周年。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公開表示反對「六四」鎮壓,同情趙,田是唯一。
田不滿對趙的十五年軟禁。在此之前,關於軟禁趙的問題,田曾向主管政法工作的時任中常委喬石詢問:「是誰決定的?政治局沒有討論過,你常委討論過沒有?」喬石說:「沒有討論過。」 田說:「我分析,這件事,江澤民也決定不了,江一定請示過鄧(小平),是鄧拍的板!」
八十年代,鄧廢華國鋒,啟用胡(耀邦)、趙,再廢胡、趙,以中共黨內名次靠後的常委和軍委主席的名義,十年的時間廢掉了一位黨主席、兩位總書記,三位名義上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創造了1921年中共建黨以來的一個紀錄。放眼人類政治史,鄧無疑也創造了紀錄。
百年诞辰前夕 全景式《赵紫阳传》出版
2019-10-14
2019年10月17日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冥诞一百周年。近日,中国青年报知名记者卢跃刚撰写的三卷本《赵紫阳传》正式出版,对他的一生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书中证实,赵曾在1997年向中共中央写信,呼吁重新评估“六四”。
据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报道,虽然此前已有《赵紫阳文集》、《软禁中的谈话》等有关赵紫阳的书籍出版,但《赵紫阳传》是第一部对他进行全景式描述的书。
书中提到,赵紫阳的夙愿是为“六四”平反。
赵紫阳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前夕曾致信中共中央,要求重新评价六四,在坚持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社会矛盾,并通过政府与人民对话来重构权力关系。当时身处软禁状态的赵紫阳因此遭到进一步的严厉管制。
美国媒体明镜集团总裁何频认为,赵紫阳在此时写信,未必是他认为这个时候重新评估六四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历史创造的初心未必是历史条件已经符合了,而是这个时候在这个历史节点提出来,它会推动在下一个节点或在下一个节点来实现。但在任何时候,开始(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香港《明报》周一还发表了赵紫阳子女的一篇纪念文章。文章指出,他们的父亲对权力的理解是“天下是大家的,要为大家办事”;在文革之后,赵紫阳还表示中共要对老百姓“还债”。
但同时,文章也指出,赵紫阳到晚年还是认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前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裴毅然认为,赵紫阳基本上还是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
“他和这个政权是血肉相连的,他是38年抗战初期加入中共的。属于第二代中共领导层的人物。他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来反思中共所有的问题,所以,这样他就很难走出马克思主义这座庐山,不能跳出来看。”
赵紫阳出生于1919年,抗日战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体制内,赵紫阳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也是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在19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中,赵紫阳是广东省农村反瞒产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对当地的大饥荒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在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赵紫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被认为是中共领导层中的改革派。
美国明镜新闻集团总裁何频则认为,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理解赵紫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认同:
“他(可能)觉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就像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一样的,从军政走向训政,再走向宪政。赵紫阳虽然认同邓小平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但又认为它必须要导向政治民主。”
外界一般认为,赵紫阳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在六四期间的表现。
裴毅然指出:“他的代表性是他是中共领导层中态度鲜明的六四镇压反对者,这是他在历史长河中的主要形象,也是他给自己立的碑。”
赵紫阳子女在发给《明报》的文章最后,还强调其父亲曾经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呼吁,“我们希望改变世界,为何不能改变自己?”
何频评价说,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精髓,体现了赵紫阳和中共领导群体及红二代的巨大差别:
“他已经从中共体制内的一个官员完全变成了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意识的中国官员。”
何频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赵紫阳的历史地位将远远高于中共历届领导人。
钱钢:这是一部中共改革惨败的悲剧
赵紫阳,原名赵修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滑县人。政治家、政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代主要领导人之一。被视为党内改革派主要领袖。六四事件后被非法下台和撤职并被遭受软禁。10月17日为赵紫阳百岁冥诞。
中国著名记者、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副主编卢跃刚的新著《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者的一生》,由台湾印刻出版社出版,10月10日面市。
《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者的一生》是首部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关于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传记。
这是一部悲剧——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动的伟大改革最终惨败的悲剧。记录这场改革的发生逻辑、环环相扣的发展链条,解析悲剧的复合成因,是本书使命。
作者积13年之功,踏勘,搜寻,采访,研究,成书。本书史学、政治学含金量极高,架构宏阔,史料与史识俱臻一流。可以预期,它的出版将为中外关注,引发冲击波。
赵紫阳是中共前总书记,中国总理,因六四事件被罢黜。赵传之价值似乎不言而喻。我想指出,在所有关于中共最高领导人的传记作品中,赵紫阳这一题材具有特殊分量:赵本人的命运,是中国当代史的绝佳载体。
正如本书所记述的,赵的一生,囊括了20世纪中共史之泰半(除大革命时期和红军时期)。由于赵是党的地方干部,他的历史,和中共(与军事史相对的)执政史紧密相关。从领导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暴力土改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运动到大饥荒,从文革到改革,由广东、四川第一把手(以及内蒙自治区领导)进京,任国家总理8年,中共总书记两年半。他个人的历史,将地方与中枢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开极其丰富多元的历史长卷。
特别是,他几乎承载了有关中国改革的所有关键事件。他是经济体制改革最早的吃蟹人,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帅;他因改革而成名,亦因改革而集矢一身,最终落难。赵传,是一部人格化的当代中国史。
卢跃刚先生是担纲赵传写作的为数不多的合适人选之一。他有三大优势:
其一,对农村的深刻认知。卢是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长期关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他认为,新闻报导、学术研究,思考、写作,不能缺少有七八亿人口的乡村。1989年,他曾主笔采写“民工潮”《1989:中国第一号震荡》。1993年,参与主持、采访、写作“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候鸟路线”调查。除了中国青年报发表15个整版报导,还在《中国作家》发表10万字的随笔《乡村八记》,并参与策划、主持了《中国作家》报告文学专刊“寻找农民的真理”)。1998年,出版有关陕西农村司法案件的《大国寡民》。2003年,主持编辑珠三角“民工荒”调查。他对农村问题观察多年,思考多年。而农村,恰是赵紫阳几十年从政生涯的主场。
其二,对四川的透彻了解。四川雅安是卢跃刚的家乡,卢父是从四川参军的老红军战士。卢跃刚文革时期插队雅安,2005年在故乡建立落脚点,长时间在四川乡间居住。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两次地震,家乡都是重灾区,他自费进入灾区采访,写了特稿《四川人》、《雅安人》,参加了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卢跃刚对四川有深入的了解和入微的观察。四川是大饥荒重灾区,1958-1962,“非正常死亡”逾1200万人。赵紫阳督川,时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之初。解决9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是他主政地方时的历史性功绩。赵紫阳(甚至可以说中共)的许多改革举措,都萌芽于四川,例如“松绑”的提出,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赵紫阳传》中关于四川的篇章,是有关赵改革思想形成的重要篇章。卢跃刚对四川的深刻认知,无疑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其三,财政知识。卢跃刚从事新闻工作之初,是中国青年报经济部记者。日后,他参与创办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他对经济问题研究着力甚勤,善于从财政对角度理解政治。这种知识底蕴,对本书写作不可或缺。
作者发掘了诸多独家史料。兹举数例:
1,赵紫阳主政广东时卷入人民公社、浮夸风狂潮,参与制造“高产卫星”,饥荒发生时紧急转舵、亡羊补牢的史实。
2,赵紫阳主政四川时,为解决9000万人吃饭问题,实行一系列突破性农业政策,以及采取“经济反左,政治防右”策略的若干原始文献。
3,发现了北京政治的“家——国双重结构”,干部子弟(“红二代”)在政变、转型、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挖掘出关键史料,厘清了八十年代改革胡耀邦、赵紫阳关系的一些重大公案。
5,确证了改革开放重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源流。
6,梳理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即以“贸易立国”为指导思想的沿海发展战略,融入全球化,进行廉价劳动力输出即剩余劳动力世界贸易,变包袱为财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巨大财富积累。
7,揭示并解释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南沙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过程。
8,对六四的成因、发展、后果给出了新的展示、解释。
上述发掘,作者丝毫不“为尊者讳”,而是直面赵紫阳本人的生命史,如实记录了传主在毛泽东时代作为地方领导人的种种错误。从错误、反省到救赎,有完整的演变逻辑。这正是一批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改革的令人信服的逻辑。
本书重考据,也重思考,包括若干对历史的重要认识。
其一:“财政逻辑”。
本书揭示了中共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财政逻辑”,即机会主义、实用主义逻辑。作者依此逻辑,观察、梳理了赵亲历的减租减息、土改、三反五反、三大改造、三面红旗、大饥荒,发现中共革命的结果和它声称的目标相反:因为是世界上最大农业国家发生的革命,结束“土地”占有、地租分配的严重社会不公是革命合法性的基础,其依据主要是10%的地主占有了70%的土地,但是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证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是传统自耕农农业社会,其特征是土地高度分散、细碎,除少数地方有大地主土地兼并现象,不存在上述比例的普遍存在的土地财富集中事实。
官史把夺权成功前的历史分为三截,1927——1937年被称作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间隔了个八年抗战,1946——1949年则称作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谁?主要是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贫苦农民。口号是消灭地主阶级,剥夺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还家”、“耕者有其田”,武装夺取政权的军队由农民的子弟组成叫“解放军”,称谓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当了主人,地主阶级、乡村富裕农民及其子孙沦为新社会的敌人、贱民,于是人民感谢党感谢毛。但是,新区土改还没结束,合作化运动便启动了。合作化是苏俄革命的发明,中共借鉴,名义上是“集体所有”,实质是消灭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即土地布尔什维克所有——党有,即以国家强力剥夺所有农民的私有财产。人民公社则是这种剥夺更加极端的制度表现。合作化、统购统销、户籍制不仅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大型农具、耕牛、骡马,还剥夺了农民的粮食生产、消费支配权和迁徙自由。
农民名义上是“主人”,事实上沦为奴隶,国家成为管制数亿农民的特大地主。革命承诺的目标与结果为什么背道而驰?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为了什么为了谁?革命的真正受益者是谁?卢跃刚的研究结论是:包括前苏联和中国的共产革命是少数人利用大多数人的名义、少数人获利,少数人借助暴力动员、压迫、剥夺多数人的革命。革命的主力——农民在革命成功后的悲惨处境,以及土地制度即产权制度的变迁是两条观察、认识革命性质的线索。在革命的华丽口号背后,是「为夺权/掌权而打粮」的财政逻辑。
其二:“救赎说”。
本书从赵紫阳的角度,对大饥荒史实作了确凿记录。卢跃刚通过大量史料,确认了顾准原创“糊口经济”概念的思想史价值,以及他用这个概念和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对大饥荒成因的解释。这是当代中国史不可回避的惨烈一幕,与改革开放有必不可分的逻辑联系。作者根据它对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尤其是邓赵的研究,提出了改革家“心理动因说”——“践诺(实践而不是践踏30多年前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政治承诺)——救赎(反省罪错,启动良知,回到人道主义立场,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实现自我救赎)”。关于救赎,作者提供了1980年10月邓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企业家朱传榘所说的“共产党犯了很多错误,欠人民很多,我们必须向中国人民还债”等若干条证据。
邓是毛祸国殃民罪责的近距离目击者,本人也难脱干系;他是毛的偿债人。邓非毛,在邓的执政理念背后,有三大反思:一是大饥荒;二是反右;三是文革。大饥荒欠下巨债,必须偿还,为此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反右不能再搞,但须为自由设限,不能纵容对执政者的挑战。更不能搞文革大民主,天下大乱,谈何救赎?赵也是救赎者,但他从救赎走向了更彻底的改革。他主持经济、政治改革时期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有宪政民主思想和改革目标的威权主义者(主要为邓赵之间的权威依附关系所决定),六四下台被软禁,通过阅读、交流、思考,反省历史,总结改革得失,成为一位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宪政民主派。
其三:“人权基点”。
卢跃刚的史观以人道主义为底色。他经研究认为,包括前苏联和中国的共产革命是少数人利用大多数人的名义、少数人获利,少数人借助暴力动员、压迫、剥夺多数人的革命。二十世纪世界共产革命早自布哈林,晚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二战以后便风起云涌的改革,打出的改革旗号都是“人道社会主义”,就是针对共产革命夺权、掌权的非人道主义——非民主、法治的制度特征。“革命”只要祛魅,就会回到常识,回到法律(包括自然法),回到现代文明的视野,杀人就是杀人,抢劫就是抢劫,贩毒就是贩毒,其恶劣性质不会因其宣称的高尚动机而改变。所以,“告别革命”首先是反省暴力,告别暴力,在人道主义——人权的基点上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本书以赵紫阳的一生为线索,在100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跨度上,挖掘出了赵紫阳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和人道主义者的为中国人中国政治改革留下的精神价值——善与良知,而在此之前,人们对他所知有限。
其四:“改革败因”。
毛离世,文革落幕,文革结束后的邓小平,一度得到党军元老、底层民众、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戴,这是中共凤凰涅槃的黄金机遇。“中国向何处去”或许愿景各异,但“中国绝不能回毛时代”却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这机遇转瞬即逝。改革走上充满风险的道路,最终败北。毛遗毒深远,余威犹在,借毛之名对抗改革以守私利者步步设障,无疑都是原因。但以邓胡赵为中坚的改革派亦须反省。赵传是反省之书。它详述并分析了若干令人扼腕的史实,如:邓胡矛盾;胡赵矛盾;邓赵矛盾;经济改革派的内斗;体制外激进派对体制内外温和派的抵制;体制内外温和派的散乱、无法整合;赵的策略失误;……等。作者直面历史,以中肯的态度冷静记录,留下血的教训。(相关报导:卢跃刚专文:他就是要每年写信,留下努力抗争的历史纪录)
*作者为香港大学荣誉讲师,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风传媒,全文链接:https://www.storm.mg/article/1814568
——转自风传媒(2019-10-15)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272期,2019年10月11日—2019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