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38集:城中城大火燒出都市貧窮 「老窮」社區只能砍掉重練?
整理 / 張睿恩
都市更新的提議真的能改善城中城大樓的產權爭議,並洗刷舊老窮的污名?本集節目邀請到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的計畫主持人李怡志,來和我們討論城中城大火案究竟燒出哪些問題?都市更新難道是唯一解方嗎?
一場大火揭示了鹽埕區的興盛與衰敗 與城中城產權歸屬的來龍去脈
城中城過去是一棟住商混合的大樓,包含舞廳、冰宮、證券行、商店街、電影院和頂樓的宴會中心,其餘的辦公空間則區隔成簡易的套房,曾經是高雄的熱鬧地標。然而,為甚麼到了現在,它卻成了當地人稱的「鬼樓」,且吸納了許多中下階層的住戶,甚至差點在大火中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李志怡從過去的歷史發展說起。
從日治時期的街道規劃來看,「鹽埕庄」的傳統聚落並沒有被開闢成棋盤式的道路與街區,仍保留的空地,因此在戰後吸引大量的城鄉移民落腳,夜市、性產業、角頭幫派及毒販等於此蓬勃發展。於1960年代,此地為眾人所熟知的公私娼館,而又位於舊市府的後方,因此被戲稱為「市府後」。為了改善緊鄰高雄市政府的「化外之地」,加上1971-1972年發生在市府後的幾場火警,加強了風化區的拆遷計畫。於是,當時著名的住商集合式大樓逐漸取代了老舊低矮的傳統建築,如城中城、第一城、金鹽埕、新鹽埕等,都成了當時在地熱鬧的指標。
管中祥好奇,即便當時的政府有意將鹽埕區規劃成政商中心,賦予它另一種發展的可能,但為何過去生機勃勃的商圈,如今卻成為弱勢群體聚集的地方呢?
李怡志認為,隨著高雄的發展,鹽埕區的人口過度飽和,且欠缺空間規劃,造成居住混亂、治安問題四起。而昔日興盛的愛河地下街因大火而廢棄,加上市政府搬遷至四維路上,都市軸線逐漸東移至前金、苓雅,因此經濟活動力下降,過去的風光景象不再。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不過,過去的熱鬧地標如今成為人人口中的「鬼樓」,主要原因是大樓的產權問題棘手。七八零年代時,大樓管理相關法條尚未健全,對於土地所有權人、建商和承租戶而言,沒有任何依循準則, 因此產權的歸屬經年累月之後,已經難以追溯。李志怡說,城中城大樓中7至11樓原本要作為商業辦公使用,但最後卻成為套房隔間預售、出租,故大量的住戶和閒置空間加深了管理的難度;「全統育樂百貨」百貨公司因經營不善,為了處理債務,於是將部分的空間轉移至他人手上,於是演變成現今產權難以釐清的局面。
住戶以自救會對抗外界的標籤
鹽埕區是李怡志長大的故鄉,他不但親眼目睹地區的繁盛與衰落、熟悉與陌生,也見識了外界對此地的污名與成見,甚至新聞報導直接以「都市的毒瘤」形容。經過團隊長期的研究與調查,他發現了當地住戶對生命的韌性、生活與工作的態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而這些指控與既定印象之所以扁平,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忽略負面地景所承載的歷史共業與都市發展問題。
於是,透過中山大學社會實踐中心的計畫,李怡志不只是研究與調查,還帶帶著學生訪問了警察,並與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和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協力,讓更多人看見負面地景的不同面貌,促進地方參與。
而為了對抗媒體的污名及社會上的歧視,城中城的住民決定一起改善環境品質,但因為產權問題,無法以大樓管理委員會的名義集結大家,於是在2016年成立自救會,試圖改善大樓衛生,包含樓梯間的清除和垃圾分類、設備維修等問題,同時管制閒雜人出入等等。
對於自救會的成立,管中祥覺得,當我們總是以片面的角度,對一群人或是一種城市發展樣貌進行標籤化,便容易忽略在團體中的差異個體,以及對社會歷史的去脈絡化。
鹽埕區的新面貌:新舊大樓共存
近幾年,高雄市政府有意實現港市合一的願景,在臨港一帶,包含苓雅區、鼓山區、鹽埕區等等進行多項公共建設,而新的豪宅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成了高雄都市的新面貌。此舉無疑替城市的門面注入了新色彩,但緊鄰於光鮮亮麗的建設,是一棟棟風光退去的舊大樓。主持人管中祥好奇,這樣新舊並存的現象,對彼此帶來怎樣的影響?
李怡志指出,鹽埕區於八九零年代走向衰落,港邊不再像過去活絡,因此產生許多閒置的倉庫與空地,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知的駁二特區。如今的駁二之所以成為文藝活動的集散地,是因為政府當時選擇了這塊空地施放節慶煙火,而後吸引許多藝術家進駐,於是成了現在的面貌。
此外,2009年的高雄世界運動會與2010年的縣市合併, 讓原本邊陲的鹽埕區成了高雄開發建設的重點,加上工業區空曠的腹地,使政府積極地向外尋求大型標案,也就是現在的亞洲新灣區建設案,如高雄總圖、流行音樂中心、環狀輕軌和中鋼的總部大樓等等,都是規劃下的產物。而鹽埕區也就成為了藝文與休閒遊憩的新據點。
因為時代的更替,以及新興建設的進駐,過去的傳統大樓及建築都不得不面臨收購與歇業的結局。李志怡指出,因為舊有社區的土地不夠大,無法容納現代的幾何住宅,政府於是啟動了建築收購的計畫,包括這幾年宣布歇業的大華王飯店及大舞台戲院,而形成了新舊建築混雜的樣貌。
這對於成長於高雄的主持人管中祥來說,如今的鹽埕已退去過去的風光和熱鬧,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建設和開發,就連過去習慣的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使小時候的記憶逐漸模糊。他點出,高雄為了擺脫「台灣尾」的稱號,民進黨政府於近十年,對於都市發展和建設不遺餘力,此種推崇發展建設的現象,就連在城中城大火過後,輿論仍導向了府北路一帶都市更新及危老大樓的討論。
城市是誰的? 除了都市更新 還有其他更好的解方
城市原有的風光不再,卻因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改變,展現出新的風華,但李志怡卻質疑:「城市是誰的?」誰才能在這裡安身立命?。
即便現在的北高雄、美術館一帶相對繁華,但李志怡認為,鹽埕區還是較適合高齡人口生活。因為他們仍舊習慣於過去住商混合的生活模式,且對相對弱勢的人口來說,低廉的房價可以讓他們生活更有餘裕。
李志怡進一步指出,對於城中城這些沒有地權或是持有單位過小的住民而言,都市更新的微薄收購費用只會迫使弱勢住戶遷出,脫離過往的社群組織,又他們是租屋市場中,受排斥的一群人。加上都市開發的進展,使鹽埕區其他地方的房價水漲船高,而這只會加速城市仕紳化的速度,讓他們的生存處境更加困難。
換言之,「打掉重練」的都市更新已不是解方。目前高雄市政府著重在制度層面,例如填補關於大樓消防設備的法規漏洞,與輔導大樓管理委員會的營運,但李志怡認為,最重要的是去汙名化。過去因政治人物一句「又老又窮」,而讓媒體大肆替舊大樓貼標籤,不但讓外人更加無法理解社區,也使當地住戶更加封閉,因此,社群及自信的建立相當重要。需要透過社會團體的協助和文化活動的挹注,了解並長期陪伴,讓當地的住戶產生自我肯定,願意為了自己和生活環境努力,對抗汙名標籤。
管中祥最後說道,社會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和生活樣貌,不是每次說要改變都市環境,就是拆除建物、重新來過。既然長照2.0已經上路,當面對所謂老窮人口,也許經由國家的力量,可以投注更多心力在低廉的社會住宅或是共居,讓多樣面貌的人可以同時生存在一起。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