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时间的经络
在家封闭,足不出户时间长了(今天第42天),对时间的感知变得越来越钝化。
缺少了感官刺激,人的感知能力就下降了。
就像缺少细菌环境的接触,人的免疫能力更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应该不会吧)在同一个空间,生活节奏和接收到外界刺激越来越趋同,周遭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的变化越来越少,持续久了,时间就显得一成不变了。
大概每天的清晨是最有精气神、最能重置“一日二十四时”的感知的时间段。
太阳还没出来,大地还未升温。
打开窗户,空气微凉,鸟儿们都醒了叽叽喳喳,但是人还没开始活动。
空气和肌肤的温度差、身体的重见光亮、和人类还没开始活动的安静,是唤醒身体的完美配合。
但是接下来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逐渐升温的环境开始麻木人的感知,人类活动的喧嚣扬起的灰尘漂浮在太阳下这受热膨胀的空气里,模糊了被笼罩在其中的一切。
大地醒后,世界开始混沌了。
更何况,最近这一个多月,感知越来越被这种混沌主导。
即便每周想着法子用有限的资源尝试给度过时间的方式调配点新鲜感,但这刺激力度,终究是非常有限的。
夜晚也是一样。
虽然太阳转到地球的另外一边,少了太阳辐射的地面开始降温了,但夜晚是漫长的。这是它与清晨最大的不同。
在电的发明之后人类也习惯了夜间活动。
所以,再怎么大家说夜晚是“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当封控之后独处成为常态,夜晚作为“安静的独处时间”的意义也变样了。
所以,清晨这段短暂的时间就显得珍贵了。
除了它清冽的气质,“短暂”是它有醒神功效的另一半特征吧。
毕竟如果它一直在,它就变得稀松平常,不再给感知提供任何刺激了。
看,又到中午了。
清晨过后的各个时间段,它们的特征都越来越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