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時事】問責官員捐錢抗疫,能贏得民意嗎?
政府於2月28日宣佈為展示抗疫的決心,共渡時艱,全數三司十三局政治任命官員會捐出一個月薪金,所捐款項會給捐予香港公益金作慈善用途 [註一] 。現時,行政長官的月薪約為41萬元,3名司長的月薪則由約34至37萬元不等,13名局長的月薪則為33萬元,共計約600萬; 若計及其下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問責團隊,更合共約捐出1000萬元 [註二] 。
高官捐薪措施一宣佈隨即引起懷疑,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希望政府這次捐薪不是為爭取民意及掌聲而做政治秀[註三]。那麼,捐薪抗疫是否一個好的舉措呢?
事件反映新加坡和香港的競爭關係
在答這一問題前,我們宜先了解這措施的原由。較早前,新加坡政府公佈總統、總理、全體內閣部長和政務官表示會捐薪一個月以示抗疫決心,和民眾共患難[註四],而港府在坡府公佈公僕捐薪措施後隨即推行類似政策,很難令人相信沒有仿效之嫌。說這是仿效,是基於時間和行為而言:中國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早於2月26日已捐款抗疫,也號召全國廣大黨員捐款[註五],當時特區政府官員沒有跟隨,反倒在新加坡政府2月28日作了捐薪抗疫的舉動,特區政府卻緊隨其後,行動和時間上的相似,實在沒有理由相信港府不是在仿效新加坡政府。除了捐薪,港府在其他政策上也有坡府的影子,像全民派錢,坡府在今年財政預算中向每位公民派300新加坡元(折合約港幣1700元)[註七],而港府今年財政預算案則向每位市民派一萬元[註八]。
這種選擇性的跟隨再一次反映出特區政府視新加坡為假想敵的競爭心態。香港和新加坡經常被視為雙子城市,在發展程度,產業和規模方面相若,都是亞洲經濟的龍頭城市。特首遞交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及香港比新加坡的確診數字要低,以顯示特區政府防疫的成效,競比之心昭然若揭。這種競爭的心態放在經濟發展上是好事,可以遇強愈強,促進香港更加努力提升產業素質和效率,對城市整體競爭力有正面作用。但若放在抗疫上,則實際用途有限,因為抗疫的目標是把疫情控制,穩定民心,令社會安定下來,做得好是政府應該的事,把疫情控制就是好,控制不了疫情就是不好,受罪的還是自己市民,就算沒有新加坡,港府還是得以把疫情控制好為目標;互相比拼,就不會以把疫情控制好為目標,還有點幸災樂禍的心態----試想想,如果新加坡疫情非常嚴重,全城得病,港府就不用認真推行防疫措施,只要比新加坡情況好就可以了嗎? 如果是這樣,那所有的防疫措施,包括這項捐薪,本質上已經不是一項有用有意義的抗疫措施了。
捐薪本質上無助抗疫
回正題,捐薪抗疫是否一個好的舉措呢?要問這一個問題,倒不如問捐薪是否抗疫的一個好措施。
本質上,捐薪並不對疫情有直接作用: 現在香港最逼切需要的是防疫物資,如口罩,醫用袍等,高官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醫療物資存量不足,這些物資對醫護供應也緊張,何況一般市民?現時以上物資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畢竟現在全世界廣受疫情影響,難以提供大量供應予香港,即使重金亦難易量貨,看現在我們隨可見的大量市民排隊買口罩消毒用品就知道。即使香港公益金有了這一千萬港元,也難以立即把它轉變成實際抗疫力量,所以用捐薪來為抗疫提供多一點資金,用以購入更多抗疫資源的條理是不太成立的,因而捐薪抗疫只有精神上的意義,作為增加整體社會抗疫士氣的作用。
政府過去一個多月的抗疫表現,令原意是好的捐薪抗疫也變得黯然失色
你可能會說,捐薪的意義,正如政府所說,在於展示特區政府抗疫的決心,和港人共渡時艱。這出發點沒有錯,正如古時打仗,賢君都會把供自己花費的內庫拿出來資援戰事,幫補軍費,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但是,把它放在港府過去一個月諸多不作為或作為少的歷程下看,這邏輯確實有點弱: 願意捐薪,但到疫情已經爆發了一個月的2月19日才成立專門用以應付疫情的「抗疫基金」[註九],到現在還不強制規定市場行為,如限制口罩價格和防止囤積衞生用品等[註十],試問特區政府抗疫決心有多大? 各種不作為予人政府消極抗疫的感覺,令現在官員捐薪的說服力大減,捐薪措施孤掌難鳴。
關鍵問題在於政府反應慢半拍,措施推行不力。把政府一月到二月的防疫抗疫措施拿出來對一對,肯定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坊間提出防疫建議,政府拒絕或無動於衷,過數天後就會不知不覺的跟從建議,像一個受臉子的小孩,父母規勸,口裏高聲說不,轉個身還不是偷偷服從了。政府落實各項措施,比坊間提建的慢了數天至一星期,如封關措施,起初是拒絕封關,到後來有人死亡才開始有限度的封關 [註十一] ; 口罩等防疫物資短缺,政府物流處依然採用價低者得的原則採購物資[註十二],到公眾瘋狂搶口罩甚至搶廁紙[註十三],政府才加大採集物資力度,並商界用其人脈能力收購或自行製造口罩[註十四]。 所以很多人提出「港人自救」,靠政府不如靠自己,不少商人,如黃維基,早在政府宣傳資助商界自行生產口罩前已斥資到外地採購口罩生產機[註十五]。
新加坡又如何呢?相比香港,新加坡和香港都是一月下旬才有第一宗確診個案[註十六],但其抗疫措施真的是連貫而果斷的。除了政府領導層捐薪抗疫外,政府在二月上旬已經執行以下措施:向超過100萬個家庭派發口罩[註十七],新加坡有500多萬人,以一戶家庭4至5人來算,幾乎全國人民都獲發口罩,為全民防疫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政府透過WhatsApp群組發佈資訊[註十八],登記了拉收政府資訊的國民可以每日知道疫情發展的最新消息,管控好公眾穩住民心;外籍員工一旦被發現違反隔離規定,將會被取消工作簽證,永久不能在新加坡工作,其僱主也將在兩年內被禁止聘請外國人[註十九],大力阻嚇了市民違反禁令,減少病毒從源頭擴散的可能性; 到二月中疫情漸趨嚴峻時,向前線醫護發放最多相當於1個月薪金的額外獎金,穩住抗疫最前線的群體士氣。至於香港,以上措施大部份都有做,就是做得不到位,不能切實執行; 向醫護派錢就沒有了,鼓勵說話還有幾句,不知激勵士氣否; 向市民派口罩,所及者寥,連最有需要的群體如長者,長期病患人士都分不夠,遑論一般市民; 沒有以手機短訊市民發放疫情最新資訊,只以傳統的社交平台和記者會公佈情況,市民接收不可能很及時; 對違反隔離令者,多以勸導形式要求其遵守規定,導致有數單隔離人士在街上活動的個案出現[註二十]。兩城拼起來一比,政府管治意志高下立見。官員捐薪在抗疫意志旺盛(至少表面看來如是)的新加坡推行,人民會認為政府真的有心與人民同甘共苦,共同進退;但換上在抗疫措施不協調、朝令夕改、不到位的香港推行,就顯得有點張冠李戴,唐突憋扭。
一場新型肺炎,把港府的管治缺陷揭露得具細無遺。各項抗疫政策的不協調、朝令夕改、不到位,令是次高官捐薪措施備受質疑。但香港政府也正正可以透過這次疫症,全面檢視施政的各種問題。是福是禍,事在人為。
參考資料
[註一] 星鳥日報(2020年2月28),特首及政治任命官員捐一個月薪金予公益金。
[註二] 同上。
[註三] 星鳥日報(2020年2月28日),葉劉淑儀:希望問責官員捐月薪非為爭取民意及掌聲。
[註四] 香港電台(2020年2月28日),新加坡官員減薪一個月共渡時艱 前線抗疫人員獲發獎金。
[註五] 香港01(2020年2月28日),內地支持抗疫掀捐款潮 中央領導人捐款金額受矚。
[註六] 同註一。
[註七] 明報(2020年2月19日),新加坡疫境派錢扶經濟 按收入計 滿21歲國民最多獲1670元。
[註八]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0-2021年政府財政預算案。 網址:https://www.budget.gov.hk/2020/chi/nt.html
[註九] 東方日報(2020年2月26日),抗疫基金委員會首次會議 通過24項措施所涉承擔金額。
[註十] 明報(2020年2月10日),政府:口罩供應價格無意立法規管 葉劉:有政策局唔肯做嘢。
[註十一] 新浪新聞(2020年2月4日),香港計共17例確診 今頭擺出現死亡個案。
[註十二] 財華社(2020年2月6日),政府採購口罩以「價低者得」為招標首要考慮 葉劉淑儀:非常愚蠢。
[註十三] 頭條日報(2020年2月6日),市民排隊等超市開門續搶廁紙 不消一句鐘掃走七成貨。
[註十四] 明報(2020年2月15日),資助本地口罩生產線 每條數百萬 林鄭稱近乎政府打本 數十生產者有興趣。
[註十五]香港01(2020年2月7日),HKTVmall王維基要做「香港人嘅口罩」親征台灣高價購器材設生產線。
[註十六] 港生活(2020年1月22日),香港確診首宗感染個案 據消息指患者由深圳乘高鐵來港 曾到過武漢。
[註十七] BBC(2020年2月14日),肺炎疫情:開放型國際都市新加坡面臨的尷尬。
[註十八] 同上。
[註十九] 同上。
[註二十] 東方日報(2020年2月28日),網傳內地學生經營代購 違反隔離令擅自外出買貨。
作者:野史
【清議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vc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