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雪倫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關於制服,前高中實習老師的一點回憶和想法

雪倫
·
·

為了寫這篇文章,回去翻了翻實習的照片,沒想到離實習(106學年度)已經是近四年前的事了。

關於台灣的教師實習制度,現行是先考教檢,再實習,依然沒有任何津貼。
詳細可以參考報導者這篇文章,這邊不再做詳細的討論。

很怕接下來講著講著變成抱怨台灣的實習環境,如有跑題,還請大家見諒哈哈哈哈


實習同事拍下當年寶貴畫面,看得出來我有多矮嗎哈哈哈

首先我認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不能混為一談。

我自己曾經帶過兩位分別就讀慧燈和再興的家教學生,私校基本上就是化外之境,鞋子必須是黑皮鞋,襪子必須是白襪,不能染頭髮的規定依然存在,且依各校有所不同,家長沒意見等於學生沒意見,學校我開的大不了你不要讀。

我是80年次,在我念國三那一年政府已經下令開放髮禁,近年更有不少學生和民間團體推動服儀解禁,北一女以及各大女中也開始開放可以穿運動服進校門。(但實際情形如何不得而知)

(是的,早年大部分的台灣的女子中學都規定不可以穿運動服進校門,必須穿著制服=裙子進校門)

開放髮禁,但不能太招搖

我實習的學校是台北還算不錯的公立高中,當然並不如師大附中那樣開放,但並不是完全保守死板的公立高中,台北人看圖片應該認得出事哪一間高中,就是那個自詡教師的黃某名嘴待的那間學校。

近年公立高中確實早已沒有髮禁,可以染頭髮,但是過於花俏的顏色仍然會被訓育組長投以「關愛的眼神」並口頭勸誡。

服儀解禁,但進校門時還是要穿校服

當時實習高中的規定是,進校門的時候一定要穿校服,所謂校服就是學校的制服或者運動服(也包含班級訂製的班服)。其他時間基本上教官和組長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到了學校後上衣可以換成便服,體育課時也可以換成便服,不要特別奇裝異服即可,外面可以穿自己的外套,憑良心講算是開放的一間學校,此外也沒有規定一定要背學校的書包。

(我記得念國中時規定某個溫度以下,還是寒流來時才可以穿自己的外衣。實在是想不透小時候怎麼可以忍受這件事情,林口的寒流可是會死人的。)

而如此規定穿校服的原因無他,避免上學的時候有不明校外人士混進學校。

學校每週五則是便服日,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未曾見過打扮特別突出的學生,有點像週末派對的概念。

圖中也可以發現班上學生有的穿運動服有的穿制服。其實只要是校服,學校已經沒有規定一三五穿什麼二四六穿什麼,通常就是有體育課那天穿運動服,其他天隨意,我也看過幾乎不穿制服的學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圖中穿制服的都是女孩子...為什麼呢?

因為好看啊!d(d'∀')

制服做的好看,學生穿的意願會提高很多。沒什麼看男學生穿制服的印象,但是一些愛漂亮的女學生,其實並不排斥穿制服XD

(印象中在我那個年代,這間學校的制服受歡迎程度還算蠻前面的)

教官沒有退出校園,變身軍訓課講師以及麻煩處理員兼保全。

以我個人的感受,教官在校園的存在感確實日漸稀薄。三年多過去,我對當初實習高中的教官一點印象都沒有,對於訓育組長倒是略有印象。

那麼現今教官的定位是什麼?

軍訓課講師+麻煩處理員兼任保全

高中仍然有軍訓課,但我對當時軍訓課的內容完全沒有印象,接近段考期間,軍訓課被拿去借課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軍訓課對男生來說可以折抵兵役時數,對女生來說的意義是什麼,至今不能參透。

對於沒有軍歌比賽的學校,教官更是少了一個發揮所長的小舞台,那教官平常到底都在幹嘛?

老師處理不了的學生、涉外事件(和校外人士有關),棘手狀況(比如學生鬥毆)則可能交給教官處理,有些學校則是給予訓育組長/訓導主任比較多的權限(雜事)。

就我所觀察到的現象,部分老師還是很希望教官存在校園的,與政治無關,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老師害怕處理太棘手的問題,講個最極端的:學生自殺。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學生哪會天天自殺、天天有鬥毆、天天惹事,想太多了吧!

這種事情就像飛機失事一樣,機率縱然很低,但是一旦發生後續所要處理和面對的行政流程還有各項檢討報告,絕對會讓行政忙得不可開交,嚴重甚至影響校務評鑑,以及家長之間的口碑。

所以這是人人都想極力避免去處理的情況。一次也不能有。

最後教官的日常工作,講直白一點就是保全,照顧校犬啊,幫忘記拿東西的笨蛋實習老師開門之類的。

順帶一提,我支持教官退出校園,不過我發現台灣 PTT 等多數鄉民支持教官退出校園的理由多半和什麼告別權威或者政治退出校園的核心思想無關,純粹是當過兵的一些異男眼紅軍中老屁股坐領高薪又沒有對學校大環境做出具體以及實質的貢獻而產生的膚淺嫉妒心理,而教官退出校園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關於朝會,其實是我個人覺得最最最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當時的朝會一週一次,印象中讀書的時期是一週兩次。

實習的學校沒有很高的司令台,只是一個大約一公尺高的平台,有國旗但沒有伴奏樂隊。通常會是主任/組長宣布一些重要的事情、行事曆、規定等等,最後才會是看教官有沒有要補充說明,以及頒獎。

圖中可以看到即使在冬末春初,學生的眼睛因為太陽的關係都睜不開了,更不用說夏天的朝會簡直就是折騰又耗時的一件事情。圖中也可以看到,有些遲到的學生索性就不進教室,直接背著背包到操場報到,朝會儼然成為變相的點名。

遲到會被教官記點,但是其實少數學生遲到也不真正影響朝會這件事的進行,所以朝會的意義到底在哪,到底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透過老師和公告欄來傳達的呢?百思不得其解。

至於頒獎,這真的會影響學生的榮譽感或者讓學生感到「光榮」嗎?我也很懷疑。

現在的孩子,比起在學校公開表揚「進步」或者「得獎」,他可能比較在意今天IG有多少人對他的貼文點了讚。

比起把一大群人聚集到操場,說一些其實透過教師就可以統一傳達的指令和政策,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寧願學生多睡二十分鐘,才能以更好精神狀況學習白天的課程。


看到這張想起班上以前一些可愛(多半是)的女學生

結論

其實台灣早已經沒有所謂「體制上」要穿制服的規定,然而有趣的是,即便學校已經不能以「不穿制服」做為懲罰學生的理由,大部分的學生其實並沒有特別想要穿便服,甚至也不覺得穿校服或制服是一種「權威的展現」,我認為這才是值得思考和玩味的部分。

對我個人來說,穿制服的好處除了方便之外,制服的意義或多或少消彌一些學生之間(表面上)的貧富差距。

這間高中座落台北最貴的精華地段之一,處處可見體育課時男孩子身上各色名牌運動衣,桌上一杯星巴克,根本比實習老師還有錢。

表面上的貧富差距重要嗎?對於成熟的大人來說可能不太重要,但是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即便他人不主動比較,也很難不產生將自己與他人比較的心理。

另一方面,反其道而行,「沒有制服」的高中,最有名的就是政大附中和新竹的建功高中了,學生實際感受如何,可能必須要抓一個正在就讀的學生來問才知道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