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迴的技術、表現與應用 — 連晟、乃廷、祥裕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IPFS
·
本次講座由三位 Volume DAO 策展人兼藝術家,劉乃廷、王連晟、李祥裕,來與大家介紹關於「遞迴」 這個乍聽之下並不直觀、親民的生成藝術常見的演算法。

遞迴 - 簡單的規則

《台北生成現場:列島雜湊2023》圍繞著主題「遞迴」來做策展,但什麼是遞迴呢?

它從電腦科學中的 Recursiveness 延伸而來,代表一種自我呼叫的函式,可以用來呈現一些有重複規則的事物。王連晟以下方圖片來解釋「自我呼叫」的概念:

遞迴示意圖, 圖像轉自 http://taylordaug.github.io/blog/tech.html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位女性正在看一幅畫,畫中同樣描述兩位女性正在看畫,以此類推不斷延伸下去。王連晟接著展示另一張圖:

遞迴示意圖,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同樣是遞迴,但與上一張遞迴的案例有點不同,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出裡頭的畫作,和現實世界中的有點不一樣,如同電腦科學家或是藝術家,在處理遞回問題的時候也會加入一點點隨機性,讓生成畫面與之前有所不同。


遞迴 - 隨機性

王連晟繼續以簡單的圖例,與大家說明遞迴的概念,以及加入隨機性所呈現的結果:

遞迴加隨機性示意圖,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畫面中有一個正方形,當向它下達特定規則的指令,如「朝向四個邊角各長出一個原本正方形一半大小的正方形。」便會形成以下圖像:

遞迴加隨機性示意圖,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如果朝這個方向繼續生長下去,它可能會長成越來越複雜的圖形:

當我們把這個簡單的功能,稍微加一點點隨機性,讓從四個方向生長出來的方塊,不一定會從四個邊角長出來的話,便會產生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將這樣的方法套用到整體規則,比如說像方塊大小位置、顏色、次數等,再讓它多運行幾次後,就會出現多樣性,生成出更加豐富的圖像:

遞迴加隨機性示意圖,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遞迴加隨機性示意圖,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劉乃廷則以現實生活中的八卦事件加強補充,當八卦由同一位講者敘述給其他十位聽眾,即便圍繞相同的主軸,依然會有些許的不同;如果八卦是經由一位接著一位的方式傳遞,版本之間的差異會比上一種更大,這便是有機的特性。

遞迴 - 本質思考:為什麼要使用遞迴

在了解遞迴的基本概念與可以在其概念上增加的隨機性後,其實不難發現這些生成出來的圖像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有點雷同,例如葡萄、龜裂、藤蔓、細菌...等。

但想讓電腦模擬呈現這些事物是有難度的,電腦的輸出會以像素「pixel」所構成,而人類的思考邏輯則是以功能和物件為導向,例如性別、身高、顏色、事件...等。為了讓機器撰寫程式的方法更像人類,人們研發出了物件導向的程式撰寫方法。

物件導向與王連晟提出的三個概念有很大的關連:「機械論」、「有機論」,與綜合以上兩個論點的「控制論」

機械論

透過計算得知過去現在跟未來,如同將時間參數 T 帶入運動公式,便可以得知一個物體的運動軌跡。在這個概念之中並不包含隨機性,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上帝不擲骰子」即是一種機械論價值觀的延伸。

有機論

它是一種人類製造器官概念的延伸,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一種有機體所構成。如椅子桌子甚至是一些比較複雜的器具、武器等等,都是人類 (有機體) 所製造出來。

控制論

試圖將上述兩種價值體系做整合,王連晟舉了一個例子:「人類身體的一些細胞如紅血球,本質上都是由原子、電子所構成。電子如同機械或電腦中,作為訊息傳遞很重要的一個媒介。在這個前提下,加上感測器的發展,讓機器就像人,甚至超越人類去感知世界,讓人與機器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藉此統合機械論跟有機論。」

王連晟《演算風景》,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上圖為王連晟過去在 fxhash 上的作品《演算風景》。王連晟表示遞迴是該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根據上述說明,我們可以了解到機械無法處理偶然性與超出它功能以外的事。然而遞迴卻能夠將有機跟隨機納入自身系統之中做轉化。概念隨著人工智慧以及各式各樣的技術一起發展,它可以有效地去回應超出它本身的知識體系範圍與隨機性的問題。

劉乃廷表示,在做生成藝術的時候藝術家需要能夠調配和控制隨機性的範圍。擷取好看的部分,慢慢該範圍修正。然而,如果過於限制範圍,又會導致每一件作品的差異性過小。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如何將遞迴使用得當,其實相當考驗藝術家的經驗、技術以及對美感敏銳度。

藝術家選件種類

劉乃廷解釋道,本次策展團隊選件的分類其實有三種「樹狀分支」「區塊分割」「細胞自動機」

樹狀分支

會有一個主幹,由主幹再延伸出細支。下圖展示了樹狀分支類型作品,在動畫呈現的時候能夠看出它的生長過程。

樹狀分支類型作品,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樹狀分支類型作品,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透過上圖,劉乃廷告訴大家當樹狀分支的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出現一點區塊分割的特性。

區塊分割

從主體本身做切割的一種形式,可以選擇按照規律,或者不按照規律執行,讓畫面有不一樣的風格呈現。

區塊分割類型作品, Lunarean《Element #11》2023, owned by fingobingo, image from fxhash

Element 系列作品,透過計算從背景、色塊、邊緣線、陰影、後製慢慢一層一層將圖像生成出來,呈現出如同紙張繪圖般的效果。

劉乃廷提到,復刻紙張質感在現今在生成藝術領域相當常見,藝術家很常會拿實體存在的質感來復刻。比如說油畫的質感或麥克筆的質感。這或許是因為人類的審美觀會不對累積,因此人們會試著從過去的審美觀找喜歡和習慣的事物來重製或者是延續。

區塊分割類型作品, Landlines Art《ylb-mess-A #8》2022, 圖像轉自 fxhash

區塊分割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除了 Element 的一維創作外,也有如 ylb-mess-A 系列的二維作品,透過將立體方塊不斷地切成小塊,能夠在畫面上有不一樣的變數。

細胞自動機

如同黴菌長出來的過程,從一個點擴散到旁邊的點。而最初中間的點有自己的生命週期,會連帶影響旁邊的生命週期。

細胞自動機類型作品, 照片截自 Volume DAO 講座錄影

該 NFT 並不只是平面的作品,最後它會將像素打散,重新組成一個立體,並且再回到細胞自動機的狀態。

細胞自動機類型作品, 照片截自 Volume DAO 講座錄影

劉乃廷表示,生成藝術家不一定只會使用一種,而是會結合兩三種不同或自創的演算法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就算是類似的演算法,生成藝術家也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套用不同的參數來體現圖形的多樣性。

在做這些作品的時候,常常需要思考參數的比例與結果,這在生成藝術中顯得格外有趣。因此他認為,作品整體系列的差異,對於生成藝術的鑑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當藝術家給予不同的參數生成一系列作品時,這樣的多樣性是否能被觀眾看出來是很重要的。

如今的藝術家們

經過時間推移,遞迴技術從簡單的概念延伸出不同種類,讓創作可以更加地多元。隨著創作技術的進步,加上有更多單位積極推廣、經營 Web3 藝術圈,生成藝術的職涯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轉為正職藝術家。

然而,當有更多的人進入這個領域,想讓作品被看見或是能夠被交易就更加地困難了。許多創作者,如本場講座的劉乃廷、王連晟與知名日本藝術家 Takawo 除了藝術家身分外,都還有另一份能支撐日常生活與創作的正職。

少數如  Lars WanderLicia HeKim Asendorf 轉職成功的藝術家,也依舊會需要尋找現實生活與創作上的平衡點。

由此可知,即便區塊鏈相關的資源越來越多,想成為全職的生成藝術家仍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對於目前檯面上知名的生成藝術家,李祥裕指出了一個共通點,他們無不是一開始就在自己領域投入很多,並且有相當程度累積的人,有些甚至做了十年以上的程式開發,後來在成為藝術家後,也有相當豐富的創作。歷經長時間的辛苦過程,才有機會達到現在的位置,被大家看見。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身份切換與創作時間的運用

講座最後,觀眾提出了「在這個人人都有著多重身份的時代,人們如何在需要身份切換的狀態下,保持高度且專注的創作?」的疑問。

對此,劉乃廷坦承自己其實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極端擺盪,無論是因為日以繼夜工作導致日益膨脹的創作慾,或是現實生活的逼迫,都會將他推向另一個極端。

李祥裕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了解「目的」開始,首先了解自己的創作目的後,再進一步規劃分析可控與不可控項目,並盡量將時間妥善分配到自己比較有掌握的事情上。

照片由 Volume DAO 提供

王連晟則分享了兩種方式給大家參考,第一種是訓練電腦資工 (computer science) 的思考方式,將大問題切割成小問題後,再一一解決:「一個大問題當它切割成小問題的話,這個小問題可能本身並不一定這麼複雜。」而他自己的創作方式,便是利用零碎時間去處理一些大創作方向中會出現的小狀況。

然而,王連晟也提到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在創作上也不會在功能性上做到如此明確的切割,因為藝術家會隨著日常生活的狀態,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跟思考有所不同。根據時間點的不同,對於小問題的看法也會逐漸有一些不一樣的質變,這些質變可能會影響到整體的創作。

第二種是在多重身份上尋找或創造出交集性,例如身為大學講師的他,會盡量以自己感興趣或正在關注的議題作為授課內容,拉近工作與創作之間的距離,藉以讓藝術生活得以運轉。

結語

透過本次講座我們了解,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想成為藝術家依舊相當地困難。除了要有一定程度的技術、美感外,還得在資訊爆炸與多重身份切換的狀態下,妥善分配生活與創作的時間。不少知名生成藝術家,也依然追尋著生活與創作之間的平衡點。無論在哪個時代,每一件藝術品的價值,遠不僅僅只是圖像上的美,更多的是創作背後所乘載的辛勤、勞苦與熱情。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我們是你從Web2到Web3的旅伴,一起發掘NFT藝術的浪漫。 聯絡我們:c2x3.nftpress@gmail.co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