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43:復活
大約1959年,我寫了一篇書評《「復活」與托爾斯泰》,在《文匯報》的「文藝周刊」刊登。文稿和剪報現在都找不到了。想起那時候真是感受很深才寫出來的。這是我難忘的一部小說。其中一些段落,我在後來寫的評論文章中,還常引用。
《復活》是托爾斯泰在他出版著名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後,封筆25年,然後於1899年寫成的第三部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沒有前兩部作品那麼重視細節的描畫、人物的立體,而是貫穿著托翁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是他經過長期對帝俄時代社會的觀察、對自己作為大莊園主地位和年輕時荒唐生活的反省之後,形成一套以和平、非暴力去反抗暴政和畸形社會的哲學思想。小說多層次的思想內涵,多於作為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
主人公是貴族青年聶黑留道夫。他誘姦了姑媽家的侍女卡秋莎,狠心離去,而卡秋莎卻懷孕了,還被姑媽趕走,流落為妓女。後來卡秋莎涉嫌謀殺,出庭受審時,恰好聶黑留道夫是陪審員之一。卡秋莎已經認不得他了,他卻因此反省是自己害了她。卡秋莎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亞,聶黑留道夫出於贖罪的意念,甘願一路陪同卡秋莎流放。在漫長艱苦的流放途中,他與囚犯們密切接觸,聽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他慢慢察覺到在自己迷人、繁華的貴族生活外,世界充滿壓迫、痛苦和野蠻,而他以前是視若無睹的。他總括當時俄國的囚犯不外是四種人:第一種是本身沒有犯罪,純然是法庭錯誤判決的犧牲者;第二種是幾乎任何人處在他們的境況下都會犯罪的人,比如面對不公平待遇而盛怒下的暴力;第三種是確實犯了罪,但相對於他犯的罪,社會對他犯的罪卻大得多;而最令人唏噓的是第四種人,他們之所以被判有罪,只不過因為他們的道德比社會上其他人高尚,這些人就是政治犯。
這樣的悲憫概括,使我讀到時相當震撼。歷史著作、法律著作都不會承認被囚的罪犯就只是這四種人,但若從人道主義的觀點看,卻不能不承認這說法確實反映了社會真實。試問有哪一種罪犯能夠離開這四種請況呢?其中的政治犯,那是所有民主國家文明國家都不存在,而只有專制政權才有的罪犯類別。政治犯不是為個人私利犯罪,而是為公眾權利發聲,或為體現公民應有權利而行動的人。在自由和人民權利受壓制的情況下,多數人啞忍,明哲保身,而政治犯選擇挺身而出。他們不僅因此遭受苦難,甚至還會受到保持沉默者的埋怨甚至攻擊。儘管政治犯的主張不是人人贊同,行為也有可議之處,人格也不無瑕疵,但他們不是為私利而犯罪,是為平民百姓的應有權利而被認為犯罪,確實如托翁所言,被治罪只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在社會平均水準之上。
如果道德高尚成為被治罪的原因,那麼這個社會的走向就是道德淪喪。
接下來,托翁在小說《復活》中,用整整一章抄錄一段段的《聖經》原文,藉經文宣揚他的愛與寬恕、和平與非暴力思想。從來沒有一部小說會這樣整章抄錄《聖經》。這是小說嗎?還是一堆說教?那時年輕的我,信仰無神論,對基督教不了解也不接受,但這整章的《聖經》經文,卻深深吸引我讀下去。因為經文承接著前面鋪陳下來的故事,使人覺得只有直接訴諸關於愛與寬恕的經文,才能夠在主人公的批判現實、人道精神,和個人作為犯罪集團一員的貴族身份的悔罪找到出路。《復活》告訴我:宗教與社會、與人世的苦難緊密相連。
深沉的自省,廣闊的人道關懷,身體力行的實踐,使我讀《復活》時忍不住下淚。
托爾斯泰出生於有名的俄羅斯貴族家庭,擁有大莊園和許多農奴。年輕時酗酒、好賭、召妓、甚至感染性病,還與一名女工生了一個私生子。《復活》是他的贖罪小說。在寫這小說之前,托翁曾經說要放棄莊園主所擁有的農奴,但反而是農奴們並不情願離去。他又在白天參與農民的耕作,晚上才寫作。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爾斯泰從自己莊園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患肺炎,死在一個車站裏。
《復活》中他寫道:「一個是精神的人,他為自己所尋求的是對別人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另一個是獸性的人,他所尋求的僅僅是自己的幸福,為此不惜犧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年輕時候的我,也鄙視獸性人的幸福,並追求精神人的幸福,覺得寫作就有責任批判社會的罪惡。而《復活》的宗教思想,開始使我對無神論有所反思。它可能是我精神「復活」的開始。
(文章發佈於2021年8月2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