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經濟學 06|在交友軟體來一場快閃約會
感謝 @由羽禾 的建議,從本期開始會多補充一些對案例的個人想法~
〖趨勢〗
線上交友的伴侶已成主流選項
交友軟體的需求,最早源自同性戀族群難以在日常生活尋找伴侶,而透過 App 定位功能,尋找所在位置附近的對象。自從 2012 年 Tinder 推出後,迅速成為無論哪種性傾向的大眾,都愛用的交友軟體,推薦看看這部影片,用縮時動態記錄了 Tinder 月活躍用戶在全球的壟斷地位。雖然 Tinder 難免還是給人約炮用的印象,不過現今在看待交友軟體已經比較平常心了。(下面那個趨勢線像毛毛蟲的圖表,就可以看出靠線上交友找另一半的比例,已經大幅超越傳統的認識管道啦)
在非異性戀族群更受歡迎
從美國民調來看,使用線上約會網站或交友軟體的人以 18 ~ 29 歲的年輕族群為主,而相比之下,同性戀與雙性戀的族群使用率更高,且其中有 21% 的人表示曾由此進一步交往或結婚。
為了研究這個題目,我自己也實際用了 Tinder 和美國第二大的交友軟體 Bumble。Tinder 不虧是用戶量最多的,我好像用不到五分鐘就得到超過百位右滑我了吧 XD 喔對了,科普一下,用左右滑表達喜好的方式,是因為想找 Mr. right(最適合自己的人)就用手指滑向右邊,反之就是左邊。
然後不意外的是,Tinder 男性居多,鼓勵女性更積極獨立的 Bumble 則是較容易滑到女性。Bumble 的創辦人 Whitney Wolfe Herd 就曾是 Tinder 的共同創辦人,希望解決交友軟體長期以來對女性的騷擾等惡意問題,這其中的創業故事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了。
若即若離的戀愛關係
排斥交友軟體的人,傾向覺得線上交友沒辦法好好認識彼此,都是看外表啦!(欸好像也真的是這樣)但對於社交圈小、不擅交友的人來說,要在日常生活認識新對象確實有難度。我覺得真實的痛點是存在的,交友軟體某方面來說,是擴大觸及對象的「池子」,在碰到有緣往下發展的之前,首先要見過夠多的人吧!
另外一個革新是,年輕世代可能很難想像傳統的相親網站有多麻煩,要填超多個人資料,從個人職業、身高體重,到年薪、對生兒育女的期望、信仰、興趣與抽菸癖好等等都要填,我之前試過,填不到一半就放棄。
Tinder 從註冊開始就十分方便,只要交姓名、年齡、性傾向和幾張照片,就可以開始滑滑滑了。也因為資訊呈現變得很簡便,開始有不少網站文章鑽研「交友軟體文案術」,如何在 bio 前三行勾引對方的注意力,甚至哪些照片的外型、肢體動作更吸引人。
從更大的趨勢來看,隨時能上線交友,也表示隨時能想離開就走,人們可以不用再這麼嚴肅的看待一段關係,強調忠誠關係、首次約會的浪漫相遇,這類重要性或許正在降低。而以外在第一印象,迅速決定接下來有沒有必要繼續認識彼此。
〖案例〗
找飯友、找人脈、找閨蜜都可以
如今交友軟體促成了更多跨國情侶,在世界各地也各有流行的 App。不過更重要的意義是,使用交友軟體的意義也拓寬了,除了配對約會對象,也可以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台灣有 Eatgether 以約吃飯聚餐來交友。
在 Bumble 一開始用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交友模式,也會依此推薦相同目的的對象,為了解決兩人起初不知道聊什麼的尷尬場面,Bumble 也有破冰遊戲,用兩人同時回答小問題的遊戲,幫助更熟悉彼此。
更透明、安心的交友體驗
為了解決詐騙、頻繁訊息騷擾的問題,目前交友軟體也會有實名認證或舉報的功能。比如 Tinder 是透過用戶拍指定姿勢的照片,驗證是否為本人使用,驗證成功後就會有藍勾勾。而相較 Tinder 只有照片和短短的幾行字供判斷,Bumble 也會建議用戶運用更多個人興趣與偏好的 tag,幫助用戶用更深入的第一印象認識彼此。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