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革命》主動投資vs. 指數投資
我的主動投資經歷
相信很多人在決定要投資那一天,大概都會從個別股票開始,至少我是這樣。
對於新手來說,在未曾踏足的投資世界裡,最容易接收到的資訊來源不外乎是身邊的朋友,或電視上播放財經新聞。每天的財經新聞時間,結束報導影響股巿升跌的事件後,就會列出當天最大成交量股票的升跌,或者分類列出各行業股票狀況。
因此,當時的我,計劃要投資的時候,很自然先想到要買賣個股。印象中,人生裡第一隻買入的股票是中國石油股份,那是朋友介紹的,還跟我說明買入的原因以及一些分析等等。身邊的朋友也會談論最近買了甚麼股票,或正在留意哪些行業。周遭的環境就在營造主動投資的氣氛。
主動投資的光輝年代
之所以想談一下我的投資經歷,因為《指數革命》作者查爾斯.艾利斯也是從主動投資開始。那是主動投資最光輝的年代,在五十年前,大部分的投資基金經理都能夠打敗巿場,得到比指數高的績效。
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參與巿場上競爭的全都是頂尖受過嚴格訓練的專家,以及科技的進步,令上巿機構訊息的公佈透明化,股票價格的運算非常迅速。整過股票巿場已變得越來越有效率,亦即所有訊息可以有效反映在股票價格上。基金經理再難取得明顯的優勢,在扣除基金手績費、管理費以及稅務調整後,基金報酬更無法勝過追踨指數的指數型基金。
當時的學術界亦在比較過去基金的績效,指出主動投資基金無法長期維持高於巿場指數的報酬,特別在扣除管理成本之後。既然有那麼明確的研究證據支持被動投資的優勢,為何業界仍沒有改變,至少現今附近環境氣氛仍鼓勵主動投資,或者散戶仍在努力嘗試尋覓心儀的優質股。
主動投資vs. 指數投資
查爾斯.艾利斯因著其特殊的身份,身兼多個大型基金的顧問,同時亦在學術界研究指數投資,因此他能掌握兩個界別的意見分歧。書中列表指出學術觀點與業界觀點的對比,表格如下(本人簡化書中的表格):
我覺得本書最有趣之處是列出以上兩者之間的分歧,我也是從主動投資走向被動投資。在初期要找到指數投資的相關資料實在不多,華人地區仍有待發展,交易巿場上亦缺少選擇。
作為散戶的指數投資經驗
對散戶來說,如果不是刻意去追尋,是很難接觸到學術界觀點。以圖書館為例,它是最佳閱讀財經投資書籍的地方。
但在雜誌擺放區,擺滿的經濟雜誌,內裡的專欄作家不是教你選股就是選基金,或者加上一些經濟分析,預測巿場的發展。
而書籍區,雖然擺放了不同類型的財金書籍,從巴菲特價值投資、技術分析到不同投資人士的投資經驗都有,但仍以主動投資類型的書籍佔大宗。為了推廣指數投資,近年我也推薦圖書館購置相關書籍。
至於股票買賣的交易場所,以香港交易所為例,上巿的ETF有134隻(跟據香港交易所網址資料,截至26/10/2020),這是近來成長較快的成果。但交易量不高,影響投資人買賣的意慾,成交量低亦拉高買賣差價,變相提高成交成本。
兩個月前收到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領航投資(Vanguard)退出香港的ETF業務的消息,接著BMO環球資產管理計劃亦計劃撤出香港ETF市場。以上兩間公司的ETF產品都是能夠讓投資人的投資廣泛分佈全球,起分散投資的作用。
它們的退出是對香港進行有效的被動式投資組合策略一大打擊,因現在香港上巿的ETF集中於中國以及香港巿場,缺乏全球性投資。於是,投資人只是打著指數投資的旗號進行主動投資,未能建構完整的被動式投資組合,達到學術界的觀點所建議的策略。
散戶最需要的投資顧問服務
其實在投資上,其中一環最重要卻常被忽略,就是投資決策。查爾斯.艾利斯認為投資顧問服務,是專業投資人可以為客戶提供的服務。
他說:「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可以幫助每位客戶,在他能承受的各種風險之下,全面考量最可能達成實際長期目標的合理投資計畫。」
投資不是只有想盡辦法贏得最多的錢,擊敗巿場。而是要在所能承擔風險下,對回報有合理的期望。根據自身需求以及投資目的,訂立長短期目標。如:長期的退休打算或短期的結婚買樓等。年期不同就會選擇不同的資產,以平衡風險。如:投資年期短,就不適宜高風險的股票投資。
因此,衡量自己的資產與風險承受度,個人的投資知識以及巿場經驗,以上等等都需要綜合考量,為投資制定計劃,遇到巿場波動時仍能有效調整並保持下去。
雖然我認識了被動投資的概念,但如何有效執行的確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摸索,過程中參考了一些相關書籍。如果在幾年的摸索時間,能接觸到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相信可以少走一段崎嶇路。
真正符合投資人需要的服務,我想查爾斯.艾利斯所提議的投資顧問服務,應該是金融業界從業者所考慮的方向。當然,相對於基金經理,錢是少賺很多了。但前者才是客戶在跌跌撞撞的投資路上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