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heodor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生活碎碎念】从「北京的秋」联想到「文化霸权」和「民族」

Theodora
·

Hello大家,见字如面

来北京已经四年了,每次到秋天都会忍不住感慨,怎么树叶能真的如此金灿灿,就像假的一样。怪不得郁达夫要写《故都的秋》,我离开北京之后应该也会怀念北京的秋(以及冬天的暖气,笑

但每次发出这些感慨,我总会觉得自己是个少见多怪的南方人

小学看到课本上讲:冬天燕子南飞,秋冬换季树叶会变黄变红、树会掉叶子掉得光秃秃,我总会非常困惑,为什么我没有亲眼见过,为什么我身边的世界不是这样?

虽然不知道现在的教材内容更新换代成什么样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些官方口径的背后总有一些北方中心霸权的叙事逻辑。(想到教材好像各地版本不同,以及吵过很多年的是否分全国卷高考,突然觉得教育这件事是否也有央地矛盾)

这一点最明显的当然还是春晚。所谓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春晚节目里,大部分语言类节目不仅是北方喜剧演员演出,带着浓重的北方、尤其是东北口音,也非常明显地在构建北方生活文化场景,比如经典的“包饺子”。

今年过年的时候还看到一个春晚收视率地图,越往北收视率越高,东北90+%;越往南收视率越低,广东南部几乎为0了。

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网友在对什么“宫廷玉液酒”的暗号,他们颇有一种对不上来不是中国人的气势,我总会想,他们所想象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人?

大家对于中国人的定义也许都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只有拥有中国国籍的人才是中国人吗?那在海外出生、非中国国籍,但从童年到成年一直在大陆,对得上所谓暗号,对一切国内的梗了如指掌、拥有华人血统的人,算中国人吗?

此时我又不由得想起《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提出的概念:「民族」并非实体,而是想象的共同体。大家其实都不认识,但通过被塑造的「共同记忆」和特定的文化象征,形成归属感和共同的身份认同

碎碎念很多,今天就先到此吧,也顺便推荐下这本书~下次其实想写写杨笠啥的

最后,其实我作为“朋友圈野生作家”很久了,每天输入的信息越来越多,脑子里又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所以想加大自己的输出力度,不至于让这些灵感流失,让自己的思考更清晰更系统

以及,越来越觉得朋友圈的篇幅不够我写,所以还是打算把一些没写尽兴的搬到长篇幅的平台来写。如果这些简单的思考和想法对你有一丁点的启发和帮助就最好啦!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