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hlak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踏進攀岩場以後,我該注意什麼?

ohlak
·
·
今天還是寫攀岩的安全觀念,主要是一些攀岩場共通的安全規範,涵蓋人工岩場與天然岩場。

一個合格的攀岩場,一定會在顯眼的地方貼上”使用規範“或者”安全守則“,因場地不同,每一個攀岩場都會有自己特別制定的安全守則,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

除此之外,有一些安全守則是不論去到哪一座攀岩場都需要遵守的,算是攀岩運動的共通規則。

下面給大家列舉四項安全守則,算是各個攀岩場的通用規則,大家可以先了解,先參考。在進入攀岩場之前能有一些基本的安全觀念。


安全守則1:請勿擅自攀爬

不論是岩壁高度5米以上,需要繩索確保的”攀岩場“,又或者是高度在5米以下,地上鋪上軟墊的”抱石館“,這一條規定都是鐵律,一定要嚴格遵守。

一般來說,攀岩場會有告示明確表明”請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攀爬“,要有足夠的確保人員、要有合格的裝備。否則,就算我們只在高度較低的位置攀爬都是不被允許的。

彰師大攀岩場,告示就直接貼在岩牆旁邊
龍洞的簡單安全告示,一些比較出名的天然岩場也會設立安全告示。

而抱石館的規定就寬鬆許多,抱石館會鋪上專業的軟墊,加上岩牆高度較低,只要找教練詢問清楚抱石區的範圍,就能夠自由嘗試。

而天然岩場相對人工岩場來說,需要更加嚴厲地遵守這條規定。因為天然岩場一般都是一整片的懸崖,不熟悉的人根本分辨不出哪一塊區域的岩石質地堅硬,可以攀爬;哪一些區域的岩石質地鬆垮,容易造成落石。

人工岩場有專業人士的精心設計,安全性絕對比天然形成的峭壁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希望新手先在人工岩場多進行訓練之後,才接觸天然岩場的原因。


安全守則2:準備好專業的裝備

想要攀爬高度超過5米的攀岩牆,需要準備動力繩、確保裝置、安全吊帶、攀岩鞋。

想要攀爬高度在5米以下的抱石館,需要準備好攀岩鞋。

如果是天然岩場,就需要動力繩、靜力繩、確保裝置、垂降裝置、捨棄勾環、安全吊帶、攀岩鞋、安全頭盔、抱石墊……

請勿在裝備不齊全,或者裝備不專業的情況下進行攀岩活動!

在攀岩活動裡面,裝備是保障你生命的第一道防線,如果裝備不齊全,確保者連精湛的確保技術都無法發揮,更別說保障你的安全。

同樣的,請不要拿其他東西來代替專業的攀岩裝備。比如用其他繩子來代替主繩、用機車安全帽來代替專業的安全頭盔等等。為什麼不行?我以安全帽做解釋:

機車安全帽,防護的是人們摔車以後,頭部受到的撞擊。主要保護範圍在頭部側面、額頭、後腦勺等。

攀岩專用的安全頭盔,主要防護從高處墜落的各種東西,比如勾環、石頭等,主要防護範圍在頭頂。

攀岩專用的安全頭盔與機車安全帽的重點防護區域不一樣。

當然,一顆高品質的機車安全帽一樣能保護好你的頭頂,但是你能確定所有的機車安全帽都有一樣的效果嗎?或者,你願意買一個幾萬塊的機車安全帽去代替一個價值幾千台幣的安全頭盔。

更何況,安全頭盔在頭頂有緩衝設計,大塊岩石從高處墜落的時候能起到緩衝效果,保護頸椎。而價值幾萬塊買來的機車安全帽是否也在頭頂有這樣的設計?那還要特別去看,確保自己沒有買錯。

所以,我還是比較建議大家使用專門為攀岩而設計的裝備,用其他東西代替專業的攀岩裝備或許可行,但不敢保證。發生任何意外都是後果自負,我不建議大家這麼做。

一般攀岩館都有租借裝備的服務,大家可以直接使用場地提供的裝備,不用擔心剛剛接觸攀岩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去購買裝備。等我們爬過幾次以後,也認識了一些比較專業的教練,就可以參考教練的意見,去購買適合自己的裝備了。

其實台灣攀岩界的人們都非常友善,一般你只要準備好自己的安全吊帶、攀岩鞋、確保裝置,大家都非常樂意跟你分享繩子使用,甚至有好多人願意把所有裝備都分享給完全沒有購買裝備的新手。

只是因為安全吊帶、攀岩鞋、安全頭盔和確保裝置等等裝備,都是直接穿戴在身上的,共用的話會有衛生問題,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真的想要定期進行攀岩運動,還是去買一套自己專用的裝備會比較合適。

我當年的個人裝備

安全守則3:別站到其他人的攀爬路線之下

在攀岩場中,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是否站在某個人的攀爬路線之下。確保對方墜落的時候,不會跌到自己身上。

墜落是攀岩運動裡常見的情況,只要安全事項有做好,大家可以盡情地挑戰攀爬難度,放心地墜落。只是牆上的攀爬者大多數時間都是面向岩壁的,他們根本看不到自己從牆上墜落的時候,牆下有沒有人。

而如果你正在休息,或者正在觀摩別人攀爬路線的時候,也很難去預測攀爬者什麼時候會從牆上掉下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確保自己完全避開攀爬者的路線,不論他怎麼墜落都不會撞到自己。

那要站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完全避開攀爬者的路線呢?

如果你在攀岩場,岩壁上有人在爬,而地上有人在確保,最佳的觀摩位置就在確保者身後3米以上的地方,越遠越安全。

這個3米距離還得根據岩場設計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說,某個攀岩場的岩壁擁有天花板地形,那我們最佳的觀摩角度,就不能以確保者為標準,而是要站到天花板的旁邊或者後面去觀賞。

如果是在抱石館,沒有確保者的話,我們就是坐到距離岩牆3、4米遠的地方觀摩就行了。唯一要注意的是攀岩者的路線是否有突出來的地形,或者需要往外跳躍的動作,如果有的話,就需要往側面避開,或者退到更遠地方去。

一般台灣的抱石館不會整個抱石館的地上都鋪上軟墊,往往會在抱石館最中間的位置預留空間。有些抱石館會在這個區域擺上一些椅子或凳子,非常適合大家坐在上面休息和觀摩。

而最複雜的情況,就是身處在天然岩場的時候。

大自然不會那麼巧合,天然生成了一塊峭壁給你,還天然生成一塊可以確保,還可以觀摩的大平台在峭壁之下,不是沒有,但是很少。

而且,就算真的形成了這樣的地形,往往地上也會有許多石頭、樹根或者擁有很多裂隙。例如龍洞的黃金谷、音樂廳,地形都非常漂亮,一片大峭壁之下擁有足夠大的確保空間,但是因為大自然的各種侵蝕作用,導致地面凹凸不平,還有各種裂隙,所以儘管空間夠大,但是對確保者來說,安全隱患還是不少的。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休息和觀摩的人們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去配合現場的確保者,給予足夠大的空間,也讓確保者不用顧著攀爬者、顧著地上的裂隙還要分神去查看會不會撞到人。

在天然岩場中,我們會主動遠離確保者(黑衣女生)。

一般在各種攀岩場地,大家都會把干擾到攀爬路線或者確保路線的人們勸走,如果情況緊急或者屢勸不聽,大家會大聲一點或者兇一點去把人叫走。因為如果干擾到確保者或攀爬者,很可能會導致2人或3人同時出意外,大家快速離開危險區域,道個歉就好了。


安全守則4:量力而為

台語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強就好,別假強”

而我自己在攀岩上其實會更加的極端:

寧願只發揮60%的實力,也不要100%的不留餘力。
不行就睡覺XD,沒問題的

事先說明,這個觀念適用於剛剛接觸攀岩的新手,以及單純把攀岩當作一般運動的朋友。如果您想要成為國手,想要去參加競技比賽,當然要拼盡全力地訓練,甚至每天逼迫自己發揮出150%、200%的實力。

因為攀岩和其他運動不一樣,它所需要的注意事項比較多,而且要在擁有充足的安全條件之下,你才能盡情地去突破自身極限。

打個比方,一個人在攀爬的過程中力氣耗盡,但是他想拼盡全力去突破一次,於是選擇了直接在岩牆上起跳,企圖跳抓更高的岩點。

這個跳躍,對他來說或許很熱血,很激情。但是對下面的確保者來說卻是一次考驗。

因為攀岩者會因為跳躍而身體往上升,如果他沒有抓住岩點直接墜落,重量會比不跳躍,直接放手來得更大。如果這個墜落的距離超過2米,甚至會超過攀岩者自身重量的3倍以上。

所以,想要挑戰極限,就要先保證確保者有這樣的實力,否則你的激情跳躍,在別人眼中就會成為一個危險動作。

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攀岩者在岩壁上找不到舒服的抓點時,出手去抓鐵製耳片 / 牆上的螺絲孔等人工特製岩塊以外的東西。

在人工岩場中,牆上都會佈滿鐵質耳片、螺絲孔等看起來很好抓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有它們的作用,螺絲孔是為了鎖岩塊,方便攀岩場定期更換攀爬路線;鐵質耳片是用在先鋒攀登的時候,攀爬者掛扣臨時確保點用的,它們都非常堅硬和鋒利,很可能直接撕裂或者掰斷攀爬者的手指。

所以,我自己常常會在力氣耗盡之前就選擇放棄,回到地面以後喝點水,再思考,再爬一次,總比掛在牆上搖晃卻無法突破來得更好。

相對來說,我覺得抱石場是更適合大家去訓練和挑戰極限的。因為高度較低,就算直接放棄跳下來,也可以快速回到自己原本未能突破的關卡。可是這裡要奉勸大家一句,還是那句台語:”強就好,別假強。“

因為我唯一一次因攀岩而受傷,就是自以為很強,在抱石場中玩奔跑、跳躍、抓點的爆衝爬法,結果跌下來的時候姿勢不對,壓迫到右手手肘脫臼。


總結

以上的4個安全守則,包含場地、個人、觀念三個部分,涵蓋攀岩、抱石、天然岩場等等地區,算是攀岩活動裡面比較基本的安全觀念。各地攀岩館的安全守則,大多以這些為基本,再根據場地狀況加強,當然也有一些特別規定,是在個別攀岩館才會有的。

不論如何,專業的事情就詢問專業的人,去到各地攀岩場,我們就聽從那邊教練的意見,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文章能有一些收穫,參與攀岩運動的時候可以玩得安心,玩得開心。

紀念stone抱石場,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抱石場,可惜已經結束營業。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