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melodyyiu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從平面圖閱讀公共空間

melodyyiu
·
·
關於文化空間的建築討論,通常圍繞著型態美學或者象徵意義,較少談及真實被體驗的公共空間。本文以閱讀建築平面圖形的方式,針對空間結構的社會意義去理解文化公共空間。首先介紹兩個關於建築空間圖形的關鍵概念,分別是17世紀羅馬諾利地圖(Nolli Map)和1980年代出版的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並以此為基礎嘗試一種不同的空間閱讀方式。

關於文化建築的討論通常圍繞型態美學或者象徵意義,較少談及真實被體驗的公共空間;雖然在社會學也有一些關於城市經驗的研究,但通常只會略為觸建築空間。本文以一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文化建築的公共空間,嘗試填補被“星級”地標建築話題所主導的論述,同時實體空間分析補充研究城市經驗的社會學科討論。這種閱讀建築平面圖形的方法論,聚焦於空間結構的社會意義,從而去理解文化空間的公共性。再者,公共活動並不止於建築物的外部環境,而這種閱讀方式可以開拓對於公共建築的思考,跨越建築邊界而進入同樣是開放公共的室內空間。其中兩個關於建築空間圖形的關鍵概念,分別是描繪連續公共空間的諾利地圖(Nolli Map)和通過空間結構討論社群關係的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可以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套不同的空間閱讀方式。


圖底關係 描繪 連續公共空間:諾利地圖Nolli Map

Nolli, G., (1736-1748). Pianta Grande di Roma. (Partial)

描繪17世紀羅馬城區的諾利地圖(Nolli-map)看上去是一張普通的城市地圖,但仔細看其實除了建築實體與道路或廣場等外部空間以外,它同時描繪了一些建築的內部空間。這些在地圖上被顯示出來的“虛空間”是屬於公眾可達的建築內部空間,在當時主要是教堂或市場等場所,而在當今城市環境可以類比為博物館或商場等。

Nolli Map 以“圖形-背景”(figure-ground)的概念,通過虛空間與實體對比(void-solid)表達公共與私密的空間關係。這種繪圖方式常用於分析城市肌理但主要是描繪建築實體與開放空間,而諾利地圖則進一步將公眾可達的室內/外空間以一樣的虛空間方式表達,穿越了建築邊界的隔閡,更類似日常漫步會穿梭室內外空間的經驗。

文化建築的門廳通常是不需要門票開放供公眾日常使用,而像諾利地圖描繪的平面圖底關係正好顯示了一般公共可達的室內外空間連續性。基礎的二元黑白圖形關係更可以發展成漸進的灰度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公共性,用以研究文化建築的空間品質。這種融合城市肌理和建築平面的觀看角度以公共空間為研究主體,可以讀出建築的可達性和開放性,來理解地標文化建築於城市之中的公共定位。


空間結構 表達 社群關係: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當我們以“可達公共空間”作為研究主體,就可以進一步探討空間組織所代表的社群關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Bill Hillier和研究員Julienne Hanson於1984年出版的“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以幾何數學結合人文歷史分析空間結構,討論空間如何規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社群關係。概念基於最原始的空間單元(elementary cell),以建築邊界(牆)和開口(門)來定義裡外空間關係,從而反映如分隔(exclusion)或包容(inclusion)等社會關係。這種區分不單純指建築外部和室內,也泛指不同類型的空間,例如部落的聚集等級或住宅內不同房間之間的關係。建築邊界如牆體或屏障限制空間的連續性以及使用者的活動交流,而控制開口數量和大小的設定則創造出互通交流的機會。

Hillier, B., & Hanson, J.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邊界與開口的不同組合反映空間的從屬等級或主客關係,可以分為三種“基本語法/結構”(primary syntax):【線型結構】表達一種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各空間緊接相連,通常可見於像寺廟之類帶有巡行次序的儀式性空間;【樹性結構】從一個核心空間分散至其他從屬空間,有比較顯著的的階級主次關係,例子如宮殿或傳統市政廳這類權威性空間;【環型結構】空間組織相對扁平,意味著各空間單元之間有同等的地位,而且相對前兩種結構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多種動線的可能性。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書內的案例多為住宅類建築,以家居空間結構探討居民與訪客(或主人與外人)之間的關係。相同的分析邏輯也可以應用於文化建築的公共空間序列,而這裡的主客關係則變為當權者(文化機構)和公眾的關係(authority - public)。


空間結構分析 – 以香港文化中心為例

作者繪圖

我們就以香港文化中心為例,利用諾利地圖和空間句法的角度去分析其空間結構和社群關係。以這種角度去看,首先可以將文化建築的空間重新理解為公共空間和功能(私密)空間的對比。室內外公共空間是指建築內部和周邊,通常由文化機構管理但一般開放給公眾自由使用,例如中庭和廣場;而功能空間則是指如展覽廳或演奏廳等只供持票人士進入的地方,還有後台和辦公室等一般訪客不能進入的地方。繼而以功能空間為實體的虛實圖形為基礎以及不同公共空間之間的動態,來理解公共空間的連續性,和滲透性。

左圖以諾利地圖的手法把文化中心建築內部的公共空間與外部空間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可以清楚看見貫通建築的連續公共可達空間。這個“虛”空間從海濱廣場起,通過室內大廳,一直連接到臨街的步道。這種描述類似我們實際的步行經驗,而不是像照片所看到一座地標和它周邊的開放空間。而事實上,文化中心的室內中庭也被經常利用為從海傍天星碼頭穿越至尖沙嘴的通道,尤其是在炎夏更會有不少市民在大廳(而不是廣場)乘涼。這正好證明了公共建築的內部如何可以(或應該)被考慮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

右圖則以空間結構的角度分析,將文化中心的空間理解成一個樹型結構,以中庭門廳為核心聚集多方向到達途徑,並從之散發至各個次等公共空間以及功能空間。這種結構強調壯觀的大堂空間,多見於城市歌劇院之類的地標建築,而文化中心當年的設計也有著相同的文化地標願景。地面中庭假如結合上層的環廊和劇院門廳,更可以連接二層戶外平台,從而形成複合的環型結構,提供不同類型大小的休憩空間和多種遊走方式。可是現在上層環廊只有持票人士才可以在演出前後進入,較為複雜但自由度高的環型結構被簡化成階級分明的樹型結構,可見管理考量也會成為空間邊界定義的因素。


本文簡述了一種另類的方式閱讀文化建築及其公共空間,是一種基於步行體驗多於宏偉形象的觀看角度,並可以用於分析空間組織所反映的社群關係。關於香港文化中心公共空間的案例初步闡述了它的空間構成以及社會關係的複雜性,以作為進一步研究文化中心公共空間的基礎。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