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已註銷用戶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國第一線》:主觀真實的紀錄片.欺騙受訪者而得的真相

已註銷用戶
·
·

1.《中國第一線》是從私人記憶敘事切入城市工業化歷史的散文式紀錄片。導演張瀚文(b. 1995)的畫外音敘述以及攝影機代表他的主觀視點,主導著觀眾如何接收及理解影片內容。這是探求主觀真實 — —而非「客觀」寫實——的紀錄片。

導演對電影媒介的自覺性就由拍攝工廠工人下班開始;他以旁白解說因為小時候常在這裡等父母下班,而世界上第一齣電影是盧米埃兄弟的《工人離開里昂的盧米埃工廠》,所以他也拍一個自己故鄉的版本。他先旨聲明自己的記憶是聲音(透過情感)而領先於影像的,然後整齣片都是這樣由導演的聲音主導著敘事,往往蓋過或詮釋著畫面內容,甚至在中間突然介入訪問片段,以極個人化的評述去干預受訪者的聲意和影像。

2. 張瀚文自覺地透過攝錄機重構鄉愁,回到家鄉訪問父母、他們的舊同事和師長等人。水泥既是影片的主題也形成了回憶的意象。

「中國第一線」所指的是導演家鄉的雙陽水泥廠,應用了當時(1990年代初)最新研發的「新型乾法水泥」生產技術。導演爸爸是技術人才,年輕時隨著國家的發展計劃來到這地方,成家立室。

導演也拍攝了工人用水泥修補破爛牆壁的過程及結果。其實修補後灰灰白白的一塊不規則形狀也不美觀,只是遮掩了底下的磚塊。水泥除了代表國家及個人的建設和發展,也和懷舊的回憶一樣,修修補補,掩蓋了一些事情,永不能真的回復原狀,也是東一塊、西一塊的。

3. 不像王兵的經典之作《鐵西區》那樣紀錄工人勞動的情景,張瀚文在工廠外部拍攝,不知是否因為他根本無法進入。他在工廠大門外的拍攝也引起了護衛員的注意,走上前作干預。

導演也有作調查性報導的手法,但也不免對受訪者有點欺騙性。他為了追查「中國第一線」這說法的出處,查問當年父親的舊同事和以前的師長。受訪者說了一些無甚驚喜的內容,然後以為訪問完結了,才說出真話,怎料攝影機一直拍攝著,最後被導演放進片裡。

或許因為導演認為當中呈現的真實,比受訪者與拍攝者之間的誠信更重要。反正受訪者有意識在鏡頭面前都不會說真話。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年的領導(廠長?)已被「雙規」了,她怕敏感就避而不談。

最後導演好像在一家學校裡的壁報版上找到把雙陽水泥廠譽為「中國第一線」的人,應該是王雙謀,是當年的國家建材局局長,不是水泥廠廠長。

但我在網上找不到他被雙規的資料。或者是兩個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