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甚麼要吃湯圓?
又到了一年的冬至,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也是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現在,大家過聖誕節的熱情大過冬至,主要因為古代中國屬於農耕社會,很大程度必須要看天吃飯,所以人們在辛苦了一整年之後,會在冬至休養生息,祈禱來年的豐收,
冬至後會如何?
冬至過後,北半球氣候會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在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親朋好友以美食相贈,歡樂地過「安身靜體」的節日。
湯圓是很早就製作發明的一種食物,最早,吃湯圓沒有一定的時間,宋朝以後,開始在元宵節吃湯圓,明清以後,開始有人也在冬至時以湯圓祭神祭祖,因而成為應節的食品,吃湯圓代表陽氣升。
但有沒有發現,過節的湯圓幾乎都是紅、白湯圓?其實,這顏色也是有涵義的,表示象徵陰陽交泰的意思,當然,現在也有不少人會直接買芝麻湯圓或花生湯圓來應景,所以,每每到了冬至這天,便利商店都要加強補貨,因為冰箱的湯圓總是很快完銷。
而在中國北方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為什麼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原來在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看到有很多百姓忍飢受凍,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熬煮,煮好後把這些東西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每人兩隻再配上一碗湯,當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耳朵變暖,一段時間之後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由於張仲景捨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人們慶祝新年,,之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就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就有吃餃子的習俗。
而過了冬至夜,陰氣就會漸漸退去,從冬至起開始「數九」,過八十一天,歷經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之後就能迎來春分,之後就是春陽日暖,遍地春光明媚。
現在家中自己搓湯圓的機會較少,不過,在冬至的這一天,多半天氣又寒又濕,要注意保暖,喝碗不要太甜的湯圓,不宜過量,讓自己安身靜體,保護身體的陽氣,迎接暖陽的來臨,祝福大家冬至快樂!
拜讀大家的文章之餘,也請大家多多多指教!
贊助我一杯咖啡,讓我知道在創作路上有您陪伴。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mandala100/civic
合作管道:@ms.e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