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etri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科技媒体的价值消失了吗?

Retric
·

互联网创投圈的人,第一次感受到区块链带来的冲击,应该是ICO对传统VC的影响。

以前一个项目需要拿着商业计划书和产品原型去认识投资圈里的人,通过自己的人脉或者借助FA的方式,找到某个机构的投资经理,然后跟这个投资经理约见面聊天,希望他看完项目后在机构内部层层上报,推荐这个项目,如果最后被这个机构的老大批准,就能拿到一轮投资,然后就可以用这些投资的钱去招聘,找人把产品真正做出来。再然后,产品上线、运营、推广、增长。

以太坊出现后,发币变得非常简单。每个团队无需任何资质都可以发行自己的代币,代币通过智能合约的代码,直接面向公众进行募资。创业者再也不需要认识投资经理了。白皮书代替了BP、发币合约代替了产品原型。给钱的人,也从LP变成了个人散户。

我最早工作的领域是科技媒体。2014年开始,我的职业是一名年青、天真、且富有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的科技媒体记者。我聊过一些创业者与投资人,但我自己从未想过到投资机构里当一名投资经理,大概是因为我没有金融和投资的sense与热情,我也从未有过创业的经历——因此,“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这件事,尽管它对投资人和创业者这两个角色都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前者惶恐,后者亢奋,但对夹在中间的作为科技媒体记者的我而言,它的冲击平淡了很多。

当然我们都知道,“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这件事只是区块链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它带来的改变远比这个侧面来得大得多。

我很快意识到的另一件事,是区块链会改变人们创造东西的过程。

今天创造一件事物或者产品,

  • 你可以什么都没有,就先发币筹钱——融资被前置;
  • 你可以什么都没有,就先被大众所熟知——市场推广被前置;
  • 你甚至可以什么产品和服务都不提供,就先聚集起10万用户、搭建好社区——运营被前置。

那么,什么被后置了呢?

  • 以前你必须先搭好一支团队,技术、产品、市场、运营,缺一不可,但现在这些东西都以开源的形式展开,你无需操心、也无法提前操心;
  • 以前你必须先选好一个利基市场,以及市场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但现在这些东西都以token的形式展开,你无需操心、也无法提前操心;
  • ……

当然,这些都是在未来理想的状态下才会出现的场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区块链团队,他们的运转方式正处于从“古典状态”跨越到“新状态”的过渡阶段。

我反而是在媒体行业里,看到了一个可能是“新状态”的细节。

这个细节初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它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科技媒体的价值。

这个细节就是白皮书。

仔细想想,白皮书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呢?

前面提到过,它代表了“市场推广被前置”。但其实它还代表了,科技媒体原有的信息传播价值。

任何一个入行的创投圈记者大概都知道,主编叫他们去报道一个新项目——不论是共享经济、o2o、新零售还是小程序——写出一篇合格的项目报道,其实都是有基本公式的。无非是包括这么几个要素:

  • 产品基本介绍
  • 行业基础概况
  • 创始团队背景
  • 融资信息、未来计划等

在这一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分析,或者用引用一些创始人、ceo看似高深、逻辑自洽的话填充其中,差不多就是一篇合格、甚至出彩的报道了。

为什么科技记者需要这样写一篇项目报道呢?

因为科技媒体的首要价值,是把新项目的基础信息传播给它的读者们。

但今天,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一个项目不需要记者的报道,它的受众、它的用户,只需要通过白皮书就能了解到所有的项目信息。任何一个出色的记者,报道一个新项目的基本信息时,再怎么牛逼,也写不过创始人写的(或者外包写的)白皮书。你当然无法比当事人更了解他自己想做的事,对吧?

你可能会想:记者可以帮助大家做信息删减啊,把项目该关心的信息写出来,其他无关信息都删掉,节省大家的时间啊。

这个想法有点想当然。白皮书其实更贴近于简陋版的论文,它是一篇工具型文章,可以快速检索跳阅。标准化的工具型文章的信息传播效率,你认为会比一篇非标的、杂糅各种文笔风格的科技博客来得低吗?

所以,抛开选题性质的行业文章、故事型的商战长文、娱乐化的人物特写,科技媒体很大一部分的价值——针对项目报道的那部分价值,会逐渐消亡。除非媒体创造出了超越信息传播之外的新价值——但这时候,媒体还是媒体吗?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了。

当然话说回来,现在币圈的大部分媒体,也不是承担传播信息的责任。他们更多的定位是站台,然后吆喝一两嗓子,骗骗散户。对这种类型的,我们就不聊了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