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野兽爱智慧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的母语:蛮话|《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
·

野兽按:看到matters上@我的名字叫红 书友发起了一个:“我那里的方言”徵文活動。里面提到:

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小时候在西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后来在湖北,方言有些侧重西南官话;后来在北京,北京官话接触多一些。因为职业影响,会在国内各地去,也接触过难懂的吴越官话,温州话……

偶然的机会看马未都在圆桌派提到方言,后来查了下。大概是,有出作家的方言区,有出商人的方言区,有出娱乐人才的方言区,十分好玩……

出作家的四大方言区是北京方言区,代表是老舍;四川方言区,代表是巴金、郭沫若;湖南方言区出的沈从文、周立波;陕西方言去的柳青、路遥、陈忠实、杨争光等。

出商人的四大方言区是潮汕方言,代表是李嘉诚;宁波方言;闽南方言,代表是陈嘉庚;温州方言。有意思的是,温州人的发音,连字都写不出来,只能听,也只有温州人自己能听懂,所以,温州很难出作家,但商人遍天下。

而我的老家温州苍南县,多种方言并存。有类似温州话的本地话,有闽南语(县城灵溪就属于闽南语,所以我高中时是生活在闽南语的包围中),我出生地巴曹是蛮话(我小学是在这里读的,初中去了钱库二中读书,钱库也是蛮话区),初二转学到金乡镇(金乡属于金乡话区,来自宁波话,据说是当年戚继光带着宁波子弟兵到温州这边抗击倭寇留下的后裔),高中的时候家从巴曹搬到了龙港(龙港属于本地话,类似温州话),所以苍南地区的主要四种方言都有接触过,但除了母语蛮话,其他三种也就属于能大略听懂的程度。

4月初有一个名为“中国最年轻城市的新冠攻防”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个视频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联合腾讯新闻联合摄制的,视频一开头的语言就是蛮话。这个视频在腾讯视频的名字叫做“浙江小城防疫日记:从菜场到网吧,盯死看牢守住每一处”,听着熟悉的蛮讲普通话,非常亲切。为此特意写了一篇公号文章,介绍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龙港。

中国最年轻城市的防疫视频日记|从菜场到网吧,盯死守住每一处

原创 陈寿文 陈寿文 1周前

视频出品 |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摄影/剪辑:郑重

前期编导:郑萍萍

剪辑指导:韩萌

动画:李晗

调色:姚笑祎

海报:张玉佳

昨晚贝壳给我转来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一则公号文章,这篇文章她是从中青报的张彦武的朋友圈里看到的。听到视频里熟悉的乡音,我还特意在原文里留言回复了。


这个视频里的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是温州龙港市,它原来是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2019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民函[2019]83号)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以原龙港镇的行政区域为龙港市的行政区域,市政府驻地为镇前路195号。

龙港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2019年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故而人们称龙港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借这个视频流传的东风,我也来介绍一下龙港这个写入中国改革历史的地方。

龙港市是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在温州市区以南70公里左右,位于鳌江入海口南侧,东濒东海,西接横阳支江,与北岸的平阳县鳌江镇隔江相望。为温州市南部最大平原地带,区域内通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复线、甬莞高速、温福铁路、巴漕港、崇家岙港,现辖14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不设立乡镇、街道,辖区面积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万。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6亿。

龙港原为鳌江南岸的渔村,于1982年起开始建设港口,于1983年设镇。1984年,当地政府以当年中央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为依据,规定在当地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可以落户当地,并向农民开放土地有偿使用权。随后,大量农民自费来到镇上经商投资落户,引起《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国务委员王芳也为龙港题写“中国农民第一城”

此后,龙港不断发展,辖区面积由最初的7.2平方公里增加到183.99平方公里,人口由最初的8000余人增长到37.87万人,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等称号,在2018年的全国千强镇中位列第17名。

龙港自1987年起就有设市的诉求。在龙港设市前,《第一财经》曾发文称龙港镇“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镇”。1996年,龙港曾被国家11个部委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县级计划单列,享受多数的县级经济权限,但下放到镇的权力几年后就被县政府拿回。

2014年12月,龙港镇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两个试点镇之一,苍南县开始把财政、商务、统计等权限下放给龙港。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龙港改制成立县级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

改革试点

1983年10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龙港镇,为苍南县直辖镇。1984年,划沿江乡方岩村、河底高村;龙江乡金钗河村、江口村、下埠村组建龙港镇。

1984年6月,苍南县撤区建镇,实现以镇辖乡,龙港镇辖白沙乡、龙江乡、沿江乡、湖前乡4乡,时任苍南县钱库区区委书记陈定模主动向上级提出要担任龙港的首任镇委书记,自带7名干部和3000元来到龙港。

当地政府以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为依据,规定在当地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可以落户当地,并向农民开放土地有偿使用权。

随后,龙港镇组织30多人的农民进城宣传队,奔赴温州多地进行宣传。大量农民自费来到镇上经商投资落户:龙港镇的“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在30天内就收到了5000多户农民的申请,在1985年全镇共有1万多人参与兴建3000多间楼房。当地的落户政策在当年是中国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首创之举。

1985年1月,龙港开温州市之先河,开始有偿出让土地,当年已经收取了1000多万元的土地有偿使用费,解决了城镇建设“三通一平”(即水通、电通、路通、场地平整)的费用,为教育事业等提供了资金。

同年10月10日,龙港被列入全国重点渔港。龙港镇的发展,引起媒体关注,如《人民日报》在1985年发表《龙港镇发动群众集资建镇》一文,文章的编者按“龙港镇仅一年多就兴旺起来,这种建设速度实在令人振奋”。

1985年11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访问龙港,接待的苍南县委副书记陈星和说“总理辛苦了!龙港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地方”,而赵紫阳回应称自己“慕名而来”。

1986年9月,温州市被中共党中央和国务院定为试验区后,到温州考察参观者络绎不绝,龙港的所有食堂及餐厅全天候运营都无法满足需求,这股参观热潮直至11月才被国务院发文制止。

自1985年1月2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后,香港《文汇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50多家媒体相继对龙港镇进行报道,并给予肯定,其中将龙港称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浙江的深圳”、“一夜城”等。

万里、宋平、田纪云、李铁映、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访,国务委员王芳也为龙港题写“中国农民第一城”。

1989年,全镇人口达4万人。1990年,全国出现劳动力回流时,龙港镇的迁入人口却达到1.2万人。1992年3月,龙港区被裁撤,沿江、龙江、白沙、海城四乡并入龙港镇。当年,龙港人口已经超过了12.4万人,机械增长占92%。

1994年4月9日,龙港镇被纳入浙江省小城镇户粮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开始全面实行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同年,龙港镇被列为温州市经济“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之首位。


改制设市

1995年6月11日,龙港被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以改革对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七个方面。1996年12月,龙港镇展开户籍改革,当地所有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

1998年,龙港镇成为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当年亦是全国经济百强镇前50,并且凭借14.52亿元的印刷包装业生产总值,成为中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

1999年9月2日,龙港镇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之一。2000年,撤销湖前镇、平等乡、江山乡,所属行政区域(除江山乡后垟增、梁宅2村)并入龙港镇。

2011年在温州市新一轮乡镇合并中,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并入龙港镇,调整后的龙港镇下辖3个社区、25个居民区、171个行政村,新版图达172.05平方公里。2012年5月,龙港镇将12个办事处调整为17个社区。

2014年12月29日,龙港镇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全国第一批64个试点地区中仅有的两个镇级试点之一。2013年时,龙港镇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8.8亿元,超过全国140个县级市,镇区人口达到1.3万人/平方公里,比肩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心区。

2018年,辖区面积由最初的7.2平方公里已经增加到183.99平方公里,人口由最初的8000余人已经增长到37.87万人,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等称号,在2018年的全国千强镇中位列第17名。2016年,龙港镇将原有的17个社区整合为14个新型社区。

2019年,推动龙港设市被写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9日,苍南县政府在温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回复网友建议时指出:

“龙港人口规模、区域经济、城区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设县级市的要求,具备撤镇设市条件。根据国家11部委文件和设立县级市标准,温州市政府已逐级申报撤镇设市。”

国家发改委在4月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要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民函[2019]83号)复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以原龙港镇的行政区域为龙港市的行政区域,市政府驻地为镇前路195号。

龙港市由浙江省直辖,温州市代管。8月30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开此信息。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

龙港地处亚热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17.9摄氏度,最冷月一月平均7.9度,最热月7-8月平均28.2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509毫米;季风交替明显,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7、8、9月有台风影响,平均每年会受到4个台风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丰年可达2662.3毫米,枯年则低至1065.3毫米。

龙港开创过不少行业的先例。龙港是“温州炒房团”的发源地,其建镇之初的政策即有炒卖房地产的意味;龙港是全国最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地方,土地有偿使用的办法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提供了资金。

1987年4月25日,龙港镇7户农民集资31.3万元,成立了浙江首家县级以下城市信用社——龙湖信用社;1992年,龙港中心信用社成立,该社也成为浙江首家股份制农村信用社。

1991年7月23日,龙港镇的青年农民王钧瑶向湖南民航总局承包飞机,后开通长沙至温州的航线,该航线成为中国第一条私人出资开辟的国内航空线路,后来王均瑶成立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日后又创建均瑶集团。


方言

龙港所处的江南平原拥有诸多方言。据浙江方言库记载,沿江和龙江大部分地区及镇中心则使用瓯语龙港话,海城、白沙及龙江部分地区使用蛮话。龙港话与吴语瓯江片可以互通,但在声母和声调上有一定差别,在词汇上大同小异。当地的瓯语,亦即温州话,从语腔上是平阳话的一种,比温州市区腔调更硬一些。

在蛮话的使用上,分为南向腔和北向腔,南向腔指与浙南闽语接连的钱库、金乡一带的蛮话,北向则指与温州话相连的龙港、宜山一带的蛮话,钱库的蛮话处于两腔之间,蛮话使用者一般以钱库的蛮话作为正统。另有池浦半河章村的畲族,但现在讲瓯语,而已经不通晓畲话;邻近的金乡还有操金乡话者。

宗教

龙港有信仰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者,教堂、寺庙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政治运动起伏,各个宗教的发展有所兴衰。建国之初,宣扬唯物主义及破除迷信,抑制了各个宗教的发展。文革期间,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和禁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申宗教自由,宗教活动恢复,宗教场所被归还,后不少受到重建。截至2003年,有道观4所,寺(庵、社)43所,耶稣堂25所,天主堂6所。

佛教寺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涌泉寺建立时的唐咸通年间,另有龙慧寺、妙法寺、龙华寺等四十余所寺庙。道教兴建道观的历史追溯到清华道观兴建之宋端平年间,另有金龙道观、普天道观、三清道观等道观。

天主教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河底高村的河底高天主堂始建之1927年,另有林陈村的林陈天主堂、徐家庄村曹家的曹家天主堂、湖前西桥的湖前天主堂、周家车村的周家车天主堂、黄中村的黄中天主堂等。

新教设立教堂的历史可追溯到江滨路安息日会始建之1900年,另有主恩堂、主恩堂分堂、天恩堂、方岩堂、主爱堂、下埠教堂、新美洲教堂等25所教堂。

龙港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交错演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化途径。学者秦晖曾形容道:

就社会发展史本来意义上的city而言,大陆中国严格地讲只有一座“城市”,它就是浙南的龙港。这个由前“乡下人”的民间行为创生的新城,是中国唯一由既摆脱了共同体的束缚、又失去了共同体的庇护、具有独立人格并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们建立的“市民社会”,就像当年西欧那些脱离了采邑、村庄的羁跘而取得“两种意义上的自由”的人们建立的city一样。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而城市的空气也带来了机遇与风险、带来市民的权利与责任,带来了由身份到契约、由统治—服从关系到交换关系、由习俗—指令经济到市场经济、由臣民到公民的社会转型。

虽然龙港由于其所处的大背景与深层土壤,还不可能100%地成为这种意义上的城市,但毕竟它的这种“空气”是在体制的束缚与保护下的北京、上海乃至由“特许的自由”造成的深圳都无法比拟的。

由此看来,说龙港是中国惟一的“城市”、而包括北京在内的通都大邑都不过是由“城居农民”组成的“特大村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6期野兽电台,下周五等你🎙️



往期电台音频,识别二维码收听👂

蛮讲,又称蛮话或蛮讲话,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部和东南部一带的一种方言,分为两支:一支为泰顺蛮讲,使用者居住在泰顺县,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部分地区;约20万人;另一支为苍南蛮话,使用者居住在苍南县东北部沿海一带。约25.4万人。蛮话现通行于温州龙港市和苍南县内江南垟片区,与其他任何方言不能互通。其方言语速快,句式带有古越语特点。县市内各镇的蛮话略有差异,当以钱库镇和炎亭镇的蛮话为代表。蛮话尚存大量童谣、俚语,以及民间故事。

概要

泰顺蛮讲是泰顺县的原住土语,百越语与汉语的融合体,语式多样,辞彩丰富。泰顺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上古时期居住着古东越人,明景泰三年分疆立县,除西北部分地区与东端一小片以外,大部分地区通用蛮讲语,以蛮讲为母语的人口约有二十余万人。蛮讲先民信奉闾山教,族群神祇为“佛姨妮”(顺天圣母陈十四娘娘),蛮讲人居住的地方称为东山越。蛮讲为“闽讲”的谐音。作为境内的代表方言,蛮讲不断地影响着当地其它方言,同时也不断地受周围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方言特色。

苍南蛮话主要分布在苍南县的东部沿海地区,通行蛮话的乡镇有:钱库、夏口、陈东、芦浦、仙居、项桥、新城、炎亭、白沙、海城等。蛮讲分布在泰顺县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乡镇有:泗溪、凤垟、三魁、下洪、仕阳、东溪、雅阳、柳峰、筱村、岭北、南山等。

苍南蛮话与泰顺蛮讲的差异

蛮话和蛮讲的主要区别在于蛮话受瓯语(温州话)影响较大,特别是语音系统基本上向瓯语靠拢,如:“东、通、同”三个字声母不同:“东”的声母不带音不送气;“通”的声母不带音送气,“同”的声母带音不送气,具有一般瓯语的特点,因此人误以为蛮话应同瓯语一样。至于蛮讲则直接和福建寿宁话连成一片,属于闽东话系统,保留着古闽越语的许多特点。至于蛮话究竟属于闽语还是吴语尚无定论。蛮话和蛮讲虽有相同之处,如:“有”的主要元音都是u,“没有”都说“无”,“吃”都说“食”,“打”都说“拍”,“猪、桌、抽、丑、虫、迟、除、场、沉、潮、郑”等字的声母都与闽语相同或相近,但相互难以通话。男孩,蛮话和蛮讲都说“丈夫囝”;女孩,蛮话说“作母囝”,蛮讲说“做母囝”,与闽语相同或相似。据统计,泰顺讲蛮讲的有20万,苍南讲蛮话的有25.4万。

归属的争议

蛮讲与闽语各话为同源关系,但却与闽东语的福宁片(北片)沟通困难;另外一方面,蛮讲又受到了吴语温州话很深的影响。因此,语言学界对于蛮讲的归属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中国的语言学家或认为归属于闽东语,或认为归属于吴语,没有定论。《中国语言地图集》将蛮话(蛮讲)归属于闽东语,和侯官片、福宁片为并列关系的片区;ISO 639-6则将蛮话(蛮讲)当作闽语之下的一个分支,与闽东语是并列关系的语言。

起源

蛮话系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方言[1] 。苍南蛮话与泰顺蛮讲本为一家(两县相接),前者随同瓯语朝着吴语发展,后者继续存古仍为闽东语(苍南和泰顺皆与闽东区接壤)。分道扬镳的原因主要是:一、行政与地理,蛮讲在山区泰顺是主流而保持强势地位,而苍南是从平阳县析出,平阳主流系瓯语,浙江主流系吴语,蛮话随同瓯语朝着吴语发展;二、闽南语隔断。

由此,蛮话同时带有闽语和吴语的特点。白读层为闽语闽东语(福州话代表),文读层为吴语瓯语(温州话平阳音)。蛮话在朝吴语演变的规律与瓯语一致,既部分存古又部分超前。

名称

蛮话称呼自己方言为[mai wu],至于蛮话蛮字由来,是一个借音,[mai]近似于[man],所以有了蛮话一名。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蛮不是野蛮的意思。

瓯语称呼蛮话:[ma ghu]金乡话称呼蛮话:[mae va] 闽南话称呼蛮话:[man wei]

地方

旧志载:“钱库、炎亭并在金舟乡(金乡镇),钱库今有庙祀,传为钱王司库官。”至今,钱库的风俗,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会市,就是纪念“库官爷”的节日。江南许多城堡,都是吴越对闽作战的防御堡垒;芦蒲城是天官南监盐场仓储所在地;小岙城、老城、舥艚旧城,都是为对付闽国的军事服务的。所有这些都是五代钱王及其子孙时代的建筑。他们手下的官兵,大都是江、浙、皖、陕等省人。这可证明钱库和吴越钱王的关系了。

蛮话是东瓯王的国子姓,西汉时,驺摇北迁时有一部分不愿离开东瓯故土,经过迁徙南下,最后以横阳江(现鳌江)以为天险的江南垟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在嬴州岛(现金乡)定居,后唐中宗开劈漳州,中源军民涌入,再经后宋元之时,宋室南迁。

时期

从五代至今,江南垟(蛮话人对龙港市,苍南县东部平原地区的称呼)的人们讲一种独特的方言——蛮话。

蛮话是苍南县境内最早的语言,系为狭义的苍南话。苍南县于1981年从母县平阳县析出,母县系瓯语方言区。平苍境内的闽南语和金乡话皆为移民语言,现已融入温州大家庭。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本地人迁出外地人迁入,本地语言不断变化革新中。

民国刘绍宽、王理孚《平阳县志》卷十九《风土志一》曾对当时县内主要语言的来源作如下记载:今以言语分别,约有五派:曰瓯语,曰闽语,曰土语(俗称蛮话),曰金乡语,曰畲民语。……唯土语江南一区有之,其称瓯语为后生语,则似海滨土著,本作是语,反盖化为瓯语也……。

“土语称瓯语为后生语”有两重意义,其一说明今瓯语(温州话)是因受吴方言高度影响原因而后来才形成的,土语、古瓯语存在于唐五代之前或更早;其二可以表明蛮话这种土语应该属于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