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空間進化中

小的存在
·
·
IPFS
·
自從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開放以來,推動了政府改造康文署旗下遊樂場的波潮。除了與民共議外,有什麼值得在新一輪的改造中實踐。

對應兒童發展的要求

兒童心理學家提倡鬆散部件遊戲(Loose Parts Play),基本上兒童用可以拿得起的物件,按他們的想法可以自由組合、打散,自行創作遊玩方式。他們需要的不是精心設計的玩具,而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任何東西都可以經過他們創意成為他們想要玩的遊戲,每一次的遊樂體驗是自主創作。聽起來輕巧簡單,在室外遊樂場可以怎樣加入?

鬆散部件遊戲在戶外時可以用來自自然界的素材,如果實、貝殼,甚至就地取材的泥土、石頭。

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為例,有沙池作為一個可以進行鬆散遊戲的場地,沙中埋有蛋給小朋友尋寶。不過也是僅此而已。作為大人的我們,能讓同類體驗在下一個公園,有更有趣、更開放的玩法?如何可以加多些不同種類的物件? 已知的狀況是,鬆散遊戲維護成本高,像香港這種高密度地區,使用量高會加速折損,亦有保安管理上的工作和風險。

最近開始思考的一些可能性:

  1. 可以用工作坊形式,讓親子用家在遊樂場周邊的社區,收集有特色的資源來玩嗎?例如附近街市水果檔的包裝物,花圃中的落葉,和周邊社區資源連接,既可以建立遊樂場地區特色,亦是一種可以持續補給供應遊戲材料的方法。
  2. 讓親子自帶素材到遊樂場,設立共享的遊戲資源庫。遊樂場內可以加設儲存設施,由政府或地區組織協助親子用家,行動起來自助管理一部份的遊樂場物資,用家之餘亦是管理者的角色從旁幫助兒童玩得順利和安全。

遊樂場的發展限制其中一個最強因素來自政策制定者和當地法律對意外訴訟時的取態。而170多個的遊樂場改造,政府是可以更有意識地逐步提升本地兒童遊樂的多樣性和進步,透過已實踐的項目的經驗和與民共議的模式,了解公眾的反應,共同檢討需要改良的問題,為應該要推動的新模式制定試驗計劃,令遊樂場成為一個可以隨時代成長的公共空間。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