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麼坐在你的課堂滑手機?
有一種寂寞叫做「學生都在課堂滑手機」
學生上課滑手機已是大學課室日常,教室裡,儘管坐滿學生,但對許多老師來說,卻可能是最孤寂的場景。相信老師們都想問:為什麼學生總愛在我的課堂上滑手機?(學生在每個課堂上都滑手機啊!)是老師教得差,還是老師顏質差?是課程太無聊,還是老師太無趣?於是,在大學教書成為一門頗易厭世的行業,老師們個個心都有傷。
心傷的大學教授,到處都有,可說是全球現象。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就曾在他《專業之死》一書中狠狠的批評過美國的大學生與大學教育,他說,現在的大學文憑的意義「頂多只能說高中畢業後,自己繼續在某種教室的環境中泡了四年。」還沒完,大概也是委屈不少,怨氣十足,他爆酸的講:「學位既不能代表人受過教育,也不能代表人受過訓練,而只能代表他或她點名時有在學校出現。更等而下之,這張紙只能證明學生有按時付學費。」尼可斯感嘆的說:「大學之路不再通往知識的累積與人格的成熟,而是已經變質成很多人不想長大、能拖就拖的擋箭牌。」,這樣的說法,相信許多同行聽了都會心有戚戚焉。
但換個角度想,把責任都推給學生不用功,大學太過商品化,似乎也沒什麼用處,畢竟這些學生正坐在你課堂上滑著手機,再怎麼爆氣,也沒辦法讓他們把手機放下,認真學習,況且,這不僅僅只是學生態度或才智的問題,也與世代文化有關,老師們應該更務實的了解這個世代,才有機會翻轉這苦悶的現況。
晚熟、疏離、不閱讀以及很務實:i世代特徵
美國世代研究專家珍.特溫格(Jean Twenge)稱這一批出生於1995-2015年間的世代為「i世代」(也有稱為Z世代)。這個世代被稱為所謂「數位原住民」,是在網路與手機的陪伴下成長,這兩項翻轉世界的發明,造就了「i世代」獨特的態度與行為。
特溫格指出,相比於前一個世代,「i世代」成員不急著長大。這個世代受到的保護比起前一個世代,更多更嚴密,有些父母像台直升機,盤旋在孩子身邊,再積極一點,像台割草機,只想著幫孩子剷平人生路障,「媽寶」就是這樣煉成的。
這讓「i世代」成員拉長了兒童期,相對不獨立,特溫格就說到:「如今18歲的人看起來像從前的14歲」,所以想像一下,那些坐在大學課室裡的年輕人,18歲的身體裡,其實裝著14歲的小靈魂,換言之,這些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就來念大學,這造成了一個尷尬狀態,他們雖然來到了大學,卻只是一種慣性的進程,讀大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高中畢業後必要的階段,至於來大學幹嘛,多數人可能根本沒想過。
他們也不擅社交互動,這個世代主要的社交活動,幾乎都在網路上,包括社群網站、通訊軟體、連線遊戲等,他們用通訊軟體溝通,透過社群網站了解朋友近況,螢幕佔據了他們大多數的時間。曾有學生對我說:「老師,雖然我們在滑手機,但我們其實有在聽你講課」,好吧,選擇相信比較容易讓自己安息。
還有一個不好的消息,「i世代」成員不喜歡閱讀,精準地說是不喜歡閱讀印刷品。理由同樣不難理解,他們的「閱讀」行為,大多在手機與網路上發生。對此現象,特溫格做了一個猜測,「i世代」不喜歡讀書,是因為書本的速度不夠快,許多研究都顯示,網路媒體會導致使用者專注力低落,如班‧帕克(Ben Park)就說過,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注意力變成一項稀有的資源,一般人無法應付龐大的資訊量,流通的資訊越多,注意力就被瓜分的越多,在資訊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許多人因此養成了一心多用的習慣 。
上大學,是因為不得不來
還有一點,應該會讓許多教授更心碎,根據特溫格的調查,越來越少大學生認為上大學對他們的未來有幫助,他們之所以來,只是因為不得不來,這放在台灣許多高教現場看,都十分有即視感。前文已有提過,許多大學生其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念大學,缺乏追求的目標,再者,「i世代」追求外在價值更勝於內在價值,白話的說:「有沒有用比有什麼意義更重要」,他們更在意教育對他們未來職涯發展的幫助,上大學是為了畢業後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你的課辦不到,那麼就別浪費彼此時間。
所以,抱歉了通識課,學生在Dcard上打探課程、老師,通常問的都是好不好過、作業多不多、分數甜不甜、老師的佛心係數有多高,喔,還有最重要的是,點不點名,很少會問,這門課到底學不學得到東西。而人文科學,更不用說,自2008年起,就陷入了極大的危機,還是全球性的現象,如果當學生都不再閱讀,上學的目的變得功利,以追求內在價值為主的人文學科走向衰落,大概也不必太意外。
不是不想學,是我們得換個方法教
不急著長大、沒有學習目標與動力、不喜歡閱讀、專注力低落、不喜歡互動、不追求內在意義、上學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職涯條件,聽起來很不妙,但我要強調,這與好壞無關,而是世代文化的客觀差異現象,如缺乏學習動力、上課專注力低落,可能是既有之教學模式無法說服這群新世代學生所導致。
當然這對教師而言,會是個新的挑戰,意味著必須耗費更多時間,進行艱困的課程模式轉換以及教學法的更新,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吸引學生追隨的老師,在教學上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思考,並可靈活進行差異化教學。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們得付出許多努力,需要學習新的教學技術、學會如何與新世代成員溝通、學會如何同理學生進行課程設計,而這一切都是未來大學教育無法避免的事,因為這群與眾不同的世代,已經都坐在大學的課室裡了!
此外,他們喜歡獨立工作,習於自己尋找答案,他們是網路的世代,很習慣在網路上獲取資訊,自我指導,尋求解答。他們是務實的一代,學習的目的性極強,換言之,若課程無法滿足他們現實的需求,便可能被打入冷宮,某個程度上來說,這個世代的成員,對教育目標的精準度要求,可能還高過其他的世代,而且他們有眾多的學習管道,大學對他們而言,只是其中一種,西米勒特別指出,Z世代正在重新定義看待大學的方式,也比前一個世代更仔細評估大學的合適性,他們有更強烈的動機選擇跳過大學,尋找更快速的途徑(網路自學、線上課程等)投入他們有興趣的專業領域。
所以,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下手機,最重要的核心原則是:讓他們覺得學習這件事與我有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課堂上找件具體需要動手的事給他們做,丟個有趣的問題給他們解決,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去創發,透過成就的累積強化他們的動機與投入度,讓他們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