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orje Drol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三轉法輪之不了義、半了義和徹底了義

Dorje Drolo
·
·
第一轉法輪破實有的執著;第二轉法輪破實有和空的執著;第三轉法輪告訴我們,當“有”、“無”的念頭都真正消失後,剩下的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麽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言思無法描述的東西,這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如來藏。

三轉法輪之不了義、半了義和究竟了義

佛陀在經典中還授記,辨別了義和不了義的權威是無著菩薩(其實除了無著菩薩以外,龍樹菩薩等尊者也懂得區分二者之差別。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斷標準,即使沒有佛的授記,也可以辨別了義與不了義。)

後來無著菩薩在論著中指出:

第一轉法輪的經典,講的是不了義的法;

第二轉法輪的經典雖然講了空性,但不是徹底、終極的了義經典(無垢光尊者也認為,因為二轉法輪只講了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二轉法輪是準確的,但因為二轉法輪缺少瞭如來藏光明的內容,所以是暫時的了義或半了義。)

第三轉法輪才是真正了義的經。

《解深密經》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解釋自己密意的經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義經是第三轉法輪的經典。整個《大藏經》中,沒有一部經說第三轉法輪是不了義的。無著菩薩區分了義與不了義的理論依據,也是這些佛經。

|以上出自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第八冊《四依法》

·

·

·

三轉法輪

·

佛教的教義,概而言之,可分為小乘和大乘。這二者之間,主要是以發心來區別:

倘若妳修行全是為了自己快樂、自己解脫,縱然學的是大乘凈土宗、密宗,這也叫做小乘法;

如果妳聞思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就叫做大乘佛教。

現如今在世界各國,佛教雖有不同的傳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說的八萬四仟法門,而這八萬四仟法門歸攝起來,則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第三轉法輪。

第一轉法輪講述了四諦法門,內容主要是人無我、因果存在、輪回存在等等。

第二轉法輪講述了般若法門,抉擇一切萬法皆為空性。

空性實際上有兩種:

在具執著的眾生面前,暫時承許一切萬法不存在,這叫做單空,或者相似的勝義諦;

而抉擇最究竟的法性時,一切萬法不是有、不是無、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遠離四邊八戲,這種境界叫大空性、大離戲,是第二轉法輪所抉擇的究竟意義。

當然,這些內容,需要經過長期聞思修行才能通達。現在個別人稍微學了幾部經論,就自以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斷章取義地宣講佛法,這種行為不太合理。如果妳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須要有次第、有繫統地進行聞思。

剛才所講的第二轉法輪,主要揭示了萬法究竟為大空,而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過中觀來抉擇的。中觀的創始人龍猛菩薩,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出世,他通過撰著《中觀根本慧論》,剖析了佛陀第二轉法輪的究竟密意。之後,對《中觀根本慧論》的觀點,又有佛護論師造《佛護論》、清辨論師造《般若燈論》、月稱論師造《入中論》和《顯句論》進行了不同解釋,併由此分別形成了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

中觀應成派,是針對利根者抉擇空性的一種派別,直接指出一切萬法為大空,而不是單空,相當於禪宗的頓門派,直指心的本來面目。對利根者來說,因為根基與善根已經成熟,故與中觀應成派的教理十分相應,一下子就能契入這種境界。

而中觀自續派,是先將一切萬法抉擇為名言中存在、勝義中是單空,然後再進一步將層次提高,慢慢趨入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與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匯為一體。這相當於禪宗的漸門派。

在漢地,禪宗學修的幾部經典,主要是《般若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這與第二轉法輪的法脈比較相近。而在藏傳佛教中,修持第二轉法輪教義的,也有斷法派、中觀派等。

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之間的許多不同觀點,藏地各大佛學院、寺院,歴來就有十分激烈的辯論,其實這些最早是來自清辨論師和月稱菩薩。不過,無論妳持哪一種中觀理論,實際上都源於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學——現在不少學者承認,2000多年前有兩所最早的佛教大學,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佈紮瑪西拉,這個現已不復存在,但裏面曾湧現過不計其數的高僧大德;另一個是那爛陀大學,昔日漢地的唐玄奘法師去那裏參學過,藏地的阿底峽尊者、靜命論師也是出自那裏。這些佛教大學流傳下來的中觀思想,到目前為止不但沒有斷絕,而且在藏傳佛教的傳承中非常興盛。

第三轉法輪主要宣講了如來藏。

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經》、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都有敘述。第三轉法輪的教義,實際上跟第二轉法輪併不相違,若欲了達這一點,必須要學習《寶性論》。學了以後妳就會明白,名言中每個眾生都具足佛性,這也是佛經中所講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

佛陀的這三轉法輪,其實也可以作為一個眾生的成佛歴程:第一轉法輪破實有的執著;第二轉法輪破實有和空的執著;第三轉法輪告訴我們,當“有”、“無”的念頭都真正消失後,剩下的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麽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用言思無法描述的東西,這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如來藏。

這一點,各位若修過密法或禪宗,當內觀自心時,就會完全明白。因為無論妳生起貪心、嗔心或歡喜心,沒有去觀察這些分別念時,它會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妳真正觀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樣,當下消失。但消失以後,是不是變成虛空般空空蕩蕩、一無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種明明清清、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用語言或思維無法錶達,就像啞巴吃湯圓一樣,只有自己心裏有數。這也是禪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轉法輪所揭示的眾生與佛陀的關繫,達摩祖師曾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冰和水完全是一個東西,除了冰以外沒有水,除了水以外沒有冰,只是在不同溫度下,才有了水與冰的各自顯現。那麽同樣,眾生與佛陀的本心同為如來藏,因為被無明遮障,就有了具煩惱的眾生;一旦遠離了無明的垢染,這即稱之為佛。

不過在眾生位時,無論迷亂顯現如何起伏,它的本體也永遠如如不動。從“如如不動的本體根本不存在”這一層面,佛陀著重宣講了第二轉法輪,依《大般若經》等抉擇萬法皆為空性;到了第三轉法輪時,《法界贊》、《如來藏經》中又揭示這種空性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存在一種無離無合的光明。

當然,這種光明(又名大樂),併非像燈光一樣,是種光亮的東西;大樂,也不是快樂無限,天天開心得不得了。有些人從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詞,就像一個不懂企業的人,對企業的專用術語依文解義一樣,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其實佛教需要“專業人士”來講,否則,就算妳智慧再高,完全憑自己的分別念、想象力去揣測,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講的甚深道理。誠如《華嚴經》所雲:“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因此,學習佛法務必要依止善知識。而這位善知識,對佛法要有真實的修行,最好是已經開悟了,即使沒有這種境界,理論上也要講得過去,對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習過。這樣的善知識給妳開導之後,妳自己再去思維、再去學習,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以上 索達吉堪佈講解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