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Forres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森林日記 T5 / 20211004

Forrest
·
·
四點醒來,算是將倒置的生物鐘掰了回來。

(一)島嶼邊緣

誤打誤撞了幾篇相似題材的論文,從上世紀文化研究的應用、到戰後的文化場域分析、特定的刊物、還有新聞工作者的群像…. 最後定點在了«島嶼邊緣»的這本雜誌,後知後覺發現自己去年買的新活水裡,就有提到這本文化刊物。看著過往的生命力、看著與自己未來學科相關的名字:他們在翻譯、在記錄、在編排… 


那是一種怎麼樣的生命力。可能大家都在做一件事,讓你連死亡都無所畏懼:因為大家都在做赴死的準備。


歷史的斷層有所不同,所以雜草叢生的間隙時間也不同。大陸的文革、台灣的戒嚴。


他們都有著清晰的過去:入社運、做刊物,我彷彿可以集結著在日後的某一天做一次台灣知識分子的群像。大陸往往不可以,他們好像沒有過去。可能是無法言說的過去、可能是難以找到的過去…… 有沒有還原劑,與這種凝固作化學反應。🧪


(二)Castle 在建日


我該怎麼形容自己的狀況… 問題意識大大超過了我的知識儲備量,這迫使著我不斷地擴充邊界(擴建糧倉)、閱讀。可預見的未來是,如果我缺乏 problem-solving 的能力或者無法將自己所讀的不斷壓縮、打包,不是被過於龐大的問題意識壓垮我自己就是,被迫停止思考。


儘管在不同的電話中一遍遍重複地講述著自己的學習辦法,但直到真正複習的時候才會揭露出自己知識框架背後的微弱與無力。比如沒有整理完的各種 CS 小史、不完整的各個 Castle、還有散落的斷片關鍵字… 現階段要做的還是複習、整理好自己的筆記。


來到書店後,開始做 Hall 和 Althusser 的 Castle。但不知是狀態不好的緣故抑或是閱讀電子書產生的障礙,似乎一個字也看不進去。就這樣消磨了一個下午,雖然頁面上倒是也稀疏整理了一些筆記。其實 Hall 讀的很少,之前整理的也很少。比如有關他的儀式反抗、文化認同等等。只知道他跟 CCCS 有關聯,CCCS 這一派別其實讀的也很少,包括 Williams 的文本。


整理了一下「Representation」這個詞背後的涵義。雖然更常看到的是「表徵」的對應中文翻譯,可是如果真要細究起來:再現、描繪、表象、表述、再次呈現、展現、代表、表意實踐、代表… 等詞都帶有些許「Representation」的意味。而且因為 Hall 廣泛吸收了 Saussure、Barthes、Althusser、Derrida、Foucault 等人的理論,所以我還停留在無法區別每個人理論/分析的模糊階段。只得再細讀一下«表徵»這本書。像是走入了迷霧:表徵、他者、權力、意識形態….. 在迷宮裡的學者很多,清晰的地圖等待被描繪。還是得再多讀點、多思考。


(btw. 才知道 Hall 的發言位置背景有黑人社群這一塊,即也是曖昧複雜的個人位置與理論的、「社會學的想像力」。)


另一位 Althusser 的理論也忘得 7788,只記得「ideology」和「來日方長」。第一次讀的時候不存在「忘卻」這回事,一年後需要面對這個。踏上這條路就得面對,多複習吧孩子。


Althusser 則是翻了翻 «導讀 Althusser» 這本書,處於「忘卻」的內耗中。但是也多了一些新的了解:比如他和馬克思主義更為細節的關聯、「problematic」(看不懂)。提及這個,就得對「結構主義/後結構」有所了解,但是也不大記得了。去到洗手間的時候放空但沒有空隙懊惱,還是要先複習。一個月? 


_沒事,會常翻閱的。_


(三)現代性的分期


感覺電子書閱讀不怎麼入腦子,所以還是在書店找來了一本書來看:«核心社會學思想家»。這本書儘管給每位摘錄的學者介紹不多,但是其寫作框架可以作為自己整理筆記時的借鑑:

  • 研究動因
  • 核心論題
  • 獨特視角
  • 批判圓桌
  • 遺產
  • 未竟之事業


補充了 Hall 的 Castle。


現在拿到每本書都至少先翻一下導論、最後一章、還有索引詞。「現代性」的時間性其實橫跨得比較久,但借鑒了這本書的導論:將這個長條劃分為 3 個階段,感覺清晰了不少:

  • 19世紀中期的「早期工業現代性」;
  • 20世紀的歐洲、美國現代性(文化研究中提及的許多學者都是生活在這個背景或者是處於這個理論視角)
  • 流動的現代性(筆記尚未整理)


如果之後還有可以運用的話,使用這種分段式方法也不錯。


(四)RR 的成效


這陣子開始將自己的 murur/💭 都放入了 flomo/RR。雖然大多都是疑惑,但是也在今天下午將一些分散的💭重新組裝成一個更大一點的💭,同時得出了一些很基本的觀點,有些開心。RR 其實更合適我散漫和凌亂但跳躍的思考邏輯,期待之後的發光。


回頭再看重裝的大 💭,無非是中港台之間的提問或是比較聯想:比如港台常常通過兩個坐標反思自己的「主體性」:一個是「中國意識」、一個是曾經的殖民歷史。但中國的分析中為何常常看不到對當初殖民時期的反思與剝離?「半殖民地半封建」也是「半」。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