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別人的分析時,要細心辨別是否具有「歷史意識」
讀歷史有什麼用?「借古鑑今」!
這句沒有經過思考的句子,影響了大眾以千年。各國都在教學課程中包含「歷史科」,而各國想在歷史科中傳授什麼概念,卻眾說紛紜。
隨便舉一個例子,1995年英國的「國定歷史科課程綱要」中講到以下五個重要範疇:
- 時序概念(chronology)
- 歷史知識和歷史理解的廣度與深度(range and depth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 歷史解釋(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 歷史探究(historical enquiry)
- 組織與溝通(organ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這些內容,透過課程不同的肌理敷料在課程中呈現予學生。奈何這些思維,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卻無法成為他們鑒別世界事件的工具,乃至不少歷史本科的大學生,都缺乏了這種「歷史意識」。
缺乏此思維,會嚴重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世界、社會、群體的過去、現在,從而阻礙我們對未來作出一些合宜的決定。
甚麼是「歷史意識」?內涵很多,有些虛無縹緲,但是列出一些例子,就不難明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今天對世事的尺度,硬生套落古代社會之上。用今天的道德價值標準,去論斷古人決定的優劣。
於是乎,不少人經常大力鞭撻古代的人不民主、古代的法官沒有法治精神、古代沒有三權分立、古代酷刑甚多、古代沒有保障女性權益、古代沒有保障動物權益、古人沒有衛生意識云云。
概括而言,就是「古人連這些常識都沒有,簡直是生番。」
人類社會很多價值體系,都是慢慢成形的,網民(乃至一些學者)援引的例子,都屬於那些價值體系出現、成型、被接納之前。
古人生活在那個年代,整個思維體系、行為舉動,都受其所處的社會所限制。極個別的人能夠超越時代限制,乃至創造時代思潮,只不過這些極個別的人,身處他們的社會,多數被認作為「異類」。我們今天認為是「不世英傑」的人,在那個年代卻是「亂臣賊子」。
譬如英國的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作為二戰時破譯德軍密碼機的英雄,應該受到普遍讚賞,奈何他卻因為是同性戀者,而被視作罪犯。
在今天這個宣揚平權的時代(起碼同性戀逐漸除罪化的時代),圖靈的經歷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當然有不少人為他抱不平,甚至大力批評當時把圖靈視為罪犯的人。
奈何那個時代,普遍社會並未接受同性戀行為,或者在法典中,是非法行為。
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大力刪除這些從今天看來不光彩的歷史。而是要清晰認知我們與這些歷史的距離感,去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以免我們在今天的社會,重複犯上過往的錯誤。
展望一下未來,不難想到,日後大力鞭撻我們這一代的人,就是未來人啦。我們嘲笑前人,後人嘲笑我們。
另一個不涉及價值判斷的「歷史意識」,是對「時空距離」的認知。
今天我們一個消息,無論多遠,一天內就可以傳達到地球每一個角落。我們充斥著太多無用資訊,導致我們認為資訊充足,是一個 taken for granted (理所當然)的事。
事實卻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入面,資訊不通,才是主流。
今天很多人覺得家人的whatsapp信息很多,令人煩厭,但是古代收到家人來信,卻是一個珍貴萬分的消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或者家人離世的消息,都要經過幾個月後才知道,甚至消息也會很混亂,例如:
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換作今天,我們直接whatsapp查問一下,這些問題就此解決。
這些情況中外如一,而且我們根本無法完整重現過去某時某刻發生過甚麼事,比如說法國的路易十六,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監獄被攻陷,法國大革命爆發當日,其日記只寫了一個字:
Rien.(無事)
無知者就藉此稱路易十六麻木不仁。只不過,想深一層,這一個字,已經可以牽涉很多疑問:
- 路易十六寫下紀錄時,他知道巴士底監獄被攻陷嗎?
- 路易十六是在當日寫下那個記錄嗎?
- 路易十六即使知道巴士底監獄被攻陷,他能夠認知這個意義何在嗎?
日記中的一個字,已經可以引發諸多重要疑問,那麼一旦牽涉政策、戰爭,事件既複雜又多變,資訊傳遞時間差,絕對是致命性的。
過時的資訊,容易鑄成錯誤決策。古代戰爭縱使節奏慢,但是對比起戰報上呈,等待上級討論,然後下達決定,傳遞決定。可以說,古代的戰爭完全不精準。
我們已經不是當時人,已經損失大量資訊。所以我們若果坐在冷氣房,看著書,心忖古人為甚麼不這樣那樣,其實是一個完全缺乏時空感的做法。
這樣了解歷史距離的訓練,能大大改善個人理解事物的準確度。一些人講得頭頭是道,但只要細心理解他們說話下面的根本前設,你就不難發現他們對歷史感的缺失。
一旦發現分析缺乏「歷史意識」,基本上大可忽略不理。因為前設錯誤的頭頭是道,不會帶來能夠長久驗證的準確判斷。
或者更常見的是,有很多人向你表示不滿,有很多人甚至誣告你,仔細聆聽的話,他們會把此刻的感受套用落過去的事情上,把過去的事重新演繹。故事重新理解,可以稱為二次創作,只不過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如果重新演繹,那麼可能會引發大量的冤案。
改口是恐怖的事情。
為免有人改口,對自己造成不利,我們可以留意一下,你身邊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會否經常重新演繹過往的事:越多重新演繹的人,越要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