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面金牌背後,六個香港以後 (上)
每一面獎牌的背後,都有一個辛酸故事,但同時也能帶來一道希望之光。
東京2020奧運於8月10日順利落幕。香港以一金兩銀三銅的佳績完成了賽事,改寫了歷史。
「香港的運動員並不是垃圾!」這一句說話在25年後仍然強而有力。伴隨著一切掌聲與光榮,香港迎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我們會有更多的需要,也必然擁有更多的機會!
香港以後需要薪火相傳,而不是火上澆油。
今天的網絡世界氾濫著主觀意見,缺乏了客觀建議。前者是個人的、片面的,後者是持平的、全面的。前者所講求的是批評責備、冷嘲熱諷,後者所追求的是平衡利弊、合作共贏。我們要說一句「政府支持不足」、「訓練設施不夠」、「教練質素不高」、「運動員出路不多」是何等的容易。但是這樣真的能夠推動改變嗎?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這些批評不但內容空泛,欠缺全面的分析和具體的數據,也帶有另外兩點的不足。
第一,它們所指向的都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而非核心本質。要說「政府支持不足」,難道2017年至2019年間的600億元撥款金額太少嗎?要說「訓練設施不夠」,難道25個運動場、500多個籃球場、接近300個壁球場數目太少嗎?我們應該思考的,並不是數字的多少,而是背後的使用效益。政府在什麼方面作出撥款?運動場在不同地區的使用率為何?數量與質量的比較,後者顯然才是引導我們找出主要矛盾的方法。
第二,我們憑什麼代表一眾運動員伸張正義?難道他們就不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嗎?要說「教練質素不高」,我們從哪裏找來高質素的教練?他們的薪金又是誰來負責?要說「運動員出路不多」,我們如何為他們提供運動以外的職業培訓?他們的遠志又在何方?不要以為信口開河,以為匿名發言就不需要負上任何責任。要是有太多的建議,我們仍然能夠百裡挑一;但要是有太多的意見,我們卻會無所適從。不負責任、不顧後果的言論,只會令我們失去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會讓我們離這個目標更遠。
要記住,昨天的開花結果,需要我們今天的建設,才能夠延續到明天。我們要做的是主動地保護和傳遞這希望之火炬,而不是選擇隔岸觀火,或是任由這把火亂燒。
香港以後需要各方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
「不是拿了獎,運動員才是有價值、沒有獎的就不是英雄。」-- 香港女車神,李慧詩
香港在今屆奧運一共派出46名精英運動員出戰14個運動項目。我們會記住包括李慧詩在內的七位獲獎運動員的名字,但我們怎能忘記其餘39名香港代表呢?即使他們最終沒有站在頒獎台上,他們仍然在比賽過程中不遺餘力,為港爭光。贏得獎牌固然值得我們歌頌,但沒有贏得獎牌也值得我們敬重。
《魏書》中有記載:「一箭易折,十箭難斷。」他們之所以有永不言敗的勇氣,能夠有今天的輝煌成就,並非單憑一己之力所能做到,而是有賴眾多同路人的共同奮鬥與堅持。父母的陪伴、醫療團隊的候命、教練的開導、科學家的研究...... 當然也少不了我們這些「粉絲們」的支持了。 這些人在場下的努力同樣功不可沒,因為有了他們的護航,運動員才能夠盡情投入訓練之中。
我們絕不能懷疑他們的能力,更不能質疑他們的付出。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陳晞文曾經在2012年倫敦奧運前夕撞斷肋骨並失去了脾臟,但她強忍著痛楚繼續完成比賽,頑強的戰鬥力令人感動不已。在今屆奧運,她也躋身頭八,刷新了個人最佳的奧運戰績。我們大眾能做到的貢獻,哪怕是唯一的貢獻,就是在電視機前、在社交平台上支持他們,為他們打氣、集氣。他們的要求從來不高,就只盼望噓聲少一點,喝采聲多一點。
然而,有些人為了製造話題而刻意把無關痛癢的事情小事化大,繼而轉移大眾的目標,增加社會的矛盾。世界排名頭十的香港羽毛球「一哥」伍家朗在男單項目惜敗,他身穿的黑色球衣卻成了眾矢之的。在比賽仍然進行期間,有人在網上大造文章,不但沒有為他打氣,反而公然抨擊他,並無故把他穿上黑色球衣一事與政治扯上關係。隨後,一批網民亦加入戰圈,一時議論紛紛,幾天內都未能平息。我們為何要在事實未明的時候就逕自猜度,胡亂下了結論?這是追究責任的最佳時機嗎?為何就不能夠讓運動員安心備戰?
假若同類事件持續發生,香港人不能團結起來,依舊抱持互相敵對、先割席後觀察的態度,並在無謂的事情上周旋,恐怕我們能做到的事也不多。一種運動員既然背負著我們的期望而戰,我們就要盡一切的努力讓他們專心應戰。比賽過後,再多的支持,也永遠不能彌補一切對他們的懷疑所帶來的傷害。
香港以後需要持續改變,而不是曇花一現。
「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或稱「三化」) 是香港政府所提出的體育發展方針。不同項目的提拔及培訓機制一直備受各界關注,但我認為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我們一貫的「投機文化」。
1996年,有「風之后」之稱的李麗珊奪得香港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帶起了一時的長洲熱潮。然而,這麼多年來,香港滑浪風帆的發展如何?是否做到盛事化、普及化了?
2006年,被譽為「亞洲車神」的黃金寶於亞洲運動會勇奪兩面金牌,民政事務局遂承諾興建單車訓練及比賽場館。2013年11月,香港單車館於將軍澳落成,為迄今香港唯一的室內單車場館。然而,根據康民署數據顯示,該館在2020年11月及12月在非繁忙時間的佔用率分別只有43%及52%,在此前的2016年更只有11%。香港的單車項目發展理想嗎?
「三化」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先有普及化,然後才能有盛事化和精英化。每每提到發展運動項目,我們總是把「精英」二字與之掛鉤,也總是把「發展精英運動員」視為首要任務。這便造成了我們為何每次的獎牌效應都只是曇花一現。當這一批精英運動員退役後,是誰接過這一棒呢?如果我們不努力發掘民間實力,這個精英運動員的人才庫能夠自然增長嗎?
我們固然不能以獎牌的數量,或是獲獎的機會大小而決定資源投放的多少。在一項運動取得好成績後,我們總是「一窩蜂」發展該項目,但這份熱情總是短暫的。實際上,這不是發展,而是僅僅發生了而已。要擁有恆久的發展,我們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本末倒置。優良環境是培育人才的前提,培育人才是優良環境的結論。優良環境,來自設施、來自教育、也來自制度本身。這三者之間,制度本身是前提,而興建什麼設施、怎樣進行大眾教育則是結論。
我們必須改掉以往因應成績而決定資源的機制,必須革新制度本身。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善用現有的資源上,而不是盲目尋找新的;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善用現有的撥款上,而不是不斷加大金額。持續的改變,在於不斷破壞的同時也要不斷建設,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們過去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和未來才能夠順利接軌。正如我們在今屆奧運奪得了首面劍擊項目的獎牌,且看我們如何利用這個大好機會把這種運動推行到民間,讓大眾能夠多多參與、多多支持,且看這面金牌的影響能有多大。
運動員的天份再高,也需要有適合的環境才能夠茁壯成長。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貫徹到底,讓成果不斷湧現。把「投機文化」轉化為「投資文化」,這才是真正的發展。
奧運尚未完成,健將仍須努力,我們大眾則須保持積極。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中的表現實在讓人鼓舞,但是不要讓這股激情就此停下來,因為我們還有準備出戰東京殘奧的24名運動員蓄勢待發!
支持香港運動員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期望香港體壇發展蒸蒸日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