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EchoAfterEch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島上讀書 | 《地圖會說謊》

EchoAfterEcho
·
·

我出門旅行時,很依賴google map,機不離手。但用多了,也發現一個問題——只要是google map沒有標出的地方,我就不會知道,更不懂怎麼去。最近幫新開的書店註冊google商家地址,更是等了三個月才收到谷歌漂洋過海寄來的載有驗證碼的明信片。這三個月裡,無論添加條目多少次,都不會在地圖上顯示,這種經過權威認證才能「被看見」的感覺讓我很惱怒。

由於最近跟地圖周旋,因此看到《地圖會說謊》這本小書,就很有興趣一讀。這本書談論地圖的起源、種類、解讀方法、認知方式等基本觀念,更重要的是討論了數位化如何改變地圖的製作、閱讀和流通。如果說傳統地圖會說謊,是因為地圖本身作為映射和符號的集合,必然經過人為的信息操控,那麼數位地圖的說謊,則是神不知鬼不覺,使人在全知的幻象中一葉障目。

地圖從來就不只是為了呈現世界的真實面貌而存在,而代表著權力的疆界。麥卡托投影法曾經是最流行的地圖投影法,但它將高緯度的國家面積拉大、接近赤道的國家面積縮小,造成先進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邊緣化的錯覺。日本的戰時改描圖,用改描的方式掩蓋某個地方的真實情況。國與國之間,會因為地圖上的一條虛線而引起爭端。在縮小和放大比例尺的過程中,選擇表達什麼信息、忽略什麼信息、用什麼符號進行表述,全都是權力操控的體現。

那麼,能夠跨越比例尺的局限,在各種投影法和二維三維之間自由切換、看似全知全能的數碼地圖,是否就能更加接近真實?

表面上來看,是的。書中第七章提到,Web 2.0地圖提高了使用者與地圖的對話性,OSM (open street map)允許使用者成為貢獻者,自願性地提供地理資訊,編輯私人化地圖或者添加標籤地點等等。地理距離對資訊的影響減少了,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瀏覽幾千公里外的街景。然而,在網絡世界之外,是看不見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人與資訊終端的連接落差變大。那些不熟悉網絡的人,例如長者,被完全排擠在這個全知世界之外。

另外,數碼地圖的coding,也造成了同溫層(filter bubble)的問題——因為資訊太多,因此需要引導使用者觀看,使用者所搜索到的信息,皆經過演算法的過濾,而難以做到遍覽齊觀。另外,書中第八章提到谷歌效應,意思是慣於使用網絡的人,對線上資訊不留記憶,這與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互相對話而留下印象的交互記憶正好相反。一些旅行者,有意識地避免使用網絡,踐行路在嘴邊的旅行方式,從當地人口中挖掘地道的遊玩資訊,正是對谷歌效應保持警惕的做法。

直接快速的鍵入-搜索-導航,很多時候成為了我們打開世界的既定方式,同時也堵住了想像和記憶的蜿蜒道路。不妨讀讀這本書,下次打開谷歌地圖時,先看看身邊有沒有人可以問路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