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04《史記》卷三十〈平準書〉15:牧羊高手當上監察院長!?
──────────原文──────────
式既在位,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賈貴,或彊令民賣買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貴,乃因孔僅言船算事。上由是不悅卜式。
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南陽、漢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給初郡吏卒奉食幣物,傳車馬被具。而初郡時時小反,殺吏,漢發南方吏卒往誅之,閒歲萬餘人,費皆仰給大農。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故能贍之。然兵所過縣,為以訾給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賦法矣。
──────────翻譯──────────
卜式勝任了「御史大夫」這個重要的職位後,看到許多郡國大多覺得鹽鐵官營帶來了不便,如鐵器品質粗陋,價錢昂貴,有的地方還強迫百姓購買官府製作的鐵器。而且由於船要繳算賦,讓以船運貨的商人減少,造成物價昂貴,於是卜式便通過擔任「鹽鐵丞」的孔僅上奏反映船隻徵收算賦帶來的問題。皇上從此對不欣賞卜式了。
漢朝接連用兵三年下,征討西羌,滅掉南越國,從「番禺」以西直到「蜀地」以南地區首次設置了十七個郡,並按照他們原來的風俗習慣治理,不徵收賦稅。「南陽」至「漢中」之間舊有的郡縣,則各自承擔著與相鄰新郡縣的官吏和士兵的糧食和錢物,以及驛站傳送所用的車馬和配套的用具。而新設郡縣還時常爆發小規模的叛亂,殺死官吏,漢朝徵調南方官兵前去鎮壓,隔一年就要動用一萬多人,費用都靠「大農」供給。大農以「均輸法」配合各地鹽鐵的收入來補充賦稅的不足,所以還應付得了。然而軍隊路過的縣城,只能盡量做到供給無缺就是了,不敢奢談遵守賦稅的常規了。
─────────解說與心得─────────
在這卷〈平準書〉中,司馬遷為我們紀錄了一個漢王朝下底下的牧羊高手「卜式」,不僅當初跟弟弟分家時,除了羊群外,其餘都留給弟弟,後來每每弟弟揮霍完家產,卜式總會用他牧羊的盈餘繼續救濟弟弟,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發生著。後來,漢朝政府因為對匈奴作戰而財政出現問題時,卜式一再捐獻錢財支援下,最終獲得漢武帝的賞賜。剛開始,這位牧羊高手鑑於自己只是個普通老百姓,所以只答應幫漢武帝在皇家園林裡繼續牧羊。但是,隨著他的「牧羊理論」獲得漢武帝的認同後,轉任個地方官的他,始終有不錯的表現。所以,後來他又從地方官被封為諸侯國中的「齊國」丞相。
雖然,始終沒有真正在朝廷中當官,但這位平民出身的卜式似乎始終關注著大漢的穩定。當他聽聞南北方各出現羌族與越族的擾邊的消息後,位居齊國相的他竟然上書希望帶著兒子一起參戰,並願意為國捐軀。終於,這份心意感動了漢武帝。雖然漢武帝對他的獎勵並沒有收到激勵萬民的成效,但漢武帝也終於將這個「牧羊高手」安置在自己身邊,擔任起掌管監察天下的「御史大夫」。換言之,這位擅長牧羊的平民,如今竟已經位及「三公」之尊了。
在上一段內容裡,我還曾一度懷疑卜式會不會只是在「沽名釣譽」?!畢竟,最終他也沒有跟兒子一起前往戰場,而且他想參戰的言論,並沒有獲得除了漢武帝以外的人的支持。大部分人反而常常會被漢武帝責難,認為連卜式當願意為國捐軀,你們怎麼不願意為國家出錢出力呢?
卜式想參戰的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只是做做樣子?這段史料中倒是可以找到一點線索吧!?當卜式擔任監察御史後,發現漢朝政府在財政上的兩項弊病:
一是鹽鐵專賣。因為專賣,所以別無他家的情況下,價格高、品質差的鹽鐵,讓人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接受官方的惡意剝削,使用這些粗陋的鹽鐵。
其次是船隻也要收取緡稅下,商人避用船運貨,導致無法貨暢其流,就在商品量不足下,物價因此上漲。
卜式很認真地看到這兩個弊病後,便透過鹽鐵丞「孔僅」向皇帝稟告。結果,反而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此,從這段記載來看,我個人認為卜式應該是個會「真心」為天下百姓著想的人,而不是純粹只想取悅「朝廷」的人。如果他只是想取悅漢武帝,就應該不會抱怨鹽鐵專賣與算緡政策擾民,因為這可是讓大漢王朝解除財政危機的重要關鍵。換言之,以前那個想捐財產給朝廷的卜式,跟前些時日那個希望上戰場為國捐軀的卜式,以及如今這個認為政策擾民的卜式,應該都算是始終如一的。卜式一直都維持著單純希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模樣,只是如此單純的他,是否真的適合待在險惡的政界呢?
當前大漢政府正值缺錢之際,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漢武帝底下的大臣們努力地想著如何從人民身上搾取更多錢財時,單純的卜式卻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看來,牧羊人卜式似乎還沒真正學會「當官」吧?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管理學理論「彼得原理」:一個人可以能會因為某項特殊才華表現良好而升官,但升官後反而會缺乏整體能力而表現得不佳。因為牧羊、捐獻、管理好地方而升官的卜式,接下來的御史大夫之路還有什麼挑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