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熱情」「固執」「慾望」——女性傳記電影《弗里達》|阿卡德米影君子

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
·

我們是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一個自我教育,相互給予的成長型共識社區。我們以終身學習為基本精神,成員在共同體內學習、生活、工作,以學習成果為收入來源,推動學園長遠發展。我們重視個人在學園的成長,獎勵熱愛學習、樂於分享、幫助其他成員和為學園付出的人。我們正在嘗試探索另一種群體生活結構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阿卡德米自由學園仍有疑惑,或者你對學園的學習形式、學園的成員類型等方面還有困惑,詳細請點擊:探索群體生活結構的可能-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阿卡德米影君子

電影是一種生命,或許是無數種生命。它用另外一雙眼睛,另一種命運,在看這個世界。無數的電影人試圖把一些難言卻深刻的表達說出來,變成一幅畫,一部電影,凝視自己的情感,凝視人性。影像的長度在無限地加諸於你個體的真實的生命,將你的生命成倍地延長。我們只有在生命的差異中,才能找到情感的溝通和位置的平衡。

當跟隨導演的鏡頭走入電影,走入另一人的生活,忽遠忽近,徬彿是在看她或他的一生,其實,看到了自己,以下來自阿卡德米影君子學員作品,本期觀影:《弗里達》


《弗里達》海報
                              《弗里達》2002
                                   洛拉

寫在前面

寫在開始之前,是因為有一些題外話想要先分享。選這個電影是有私心的,主要還是因為在藝術社巧克力在作業中聯繫了這部電影。那時我還沒看,看到了她分享的那張圖片,尖銳地疼。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之前也談過女性傳記電影的毛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女性傳記電影——我個人會比較偏好這樣的一些選擇,因為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幫助我們去看待世界萬物的一種方式——用電影的眼光。所以選這部電影,和此前選《婦女參政論者》是有相同的私心的。人物和故事本身都已經遠遠超越了電影技術。

1.電影選角

《婦女參政論者》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某個女性的傳記片,它是在刻畫值得書寫的女性群像——並不是說沒有描繪出來的就不值得。群像就是在告訴你,我們是共同體,沒有哪一段歷史是某個人獨自完成的,沒有哪一個台階是某個人獨自登上去的。所以在選角上我沒有過多關注,而更多的是事件本身。但是像柯萊特、瑪麗·雪萊等聚焦個人的傳記片,我會不由自主地去關注選角——這可能源自於對所刻畫人物更高的關注程度。

《弗里達》的女主角——薩爾瑪·海耶克,墨西哥人,後來才移居美國,開始參演電影。她因為弗里達一角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而且是獲此殊榮的第一個墨西哥女演員,亦是第二個被提名該獎的拉丁美洲人。值得一提的是,她和我最喜歡的Brit Marling一樣,都被提名過獨立精神獎。

薩爾瑪從弗里達的角色中看弗里達,看自己,而我們通過薩爾瑪看弗里達,看自己,走入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的核心。我覺得這件事本身,也是具有藝術性的。 

除卻弗里達這個角色,我覺得我對身為演員的薩爾瑪也很感興趣。璀璨的少女時代,到之後痛苦的後半生,中間穿插著一些小的光芒。比如重新站起來,身穿紅裙的弗里達帶著畫去找迭戈,得到肯定,在聚會上從迭戈和另一個男人身邊光明正大地以決戰的方式搶走一個美麗的女人,然後和她跳舞——那一段很動人,男人們顯得庸俗又笨拙。在這裡,我覺得是薩爾瑪出色演出的一段小高潮了。要說美貌,我相信還有比薩爾瑪更美的女演員,但是這個劇本、這個角色——薩爾瑪就像是為其而生。

2.弗里達

在電影開頭,弗里達和迭戈就已經有過交鋒,年紀尚小的弗里達戲耍了大名鼎鼎的迭戈,並且說道:我只是想要保住你的誠實。——我不知道這一段是編劇和導演創作的,還是確有其事,但我覺得和整個電影的基調很契合,也昭示著迭戈的不忠。但是它並不單薄,迭戈並沒有被塑造成一個所謂的"負心漢",即便是弗里達的個人傳記,迭戈這個人在某些時刻也仍然閃耀著光芒——比如他是如何愛惜弗里達,他如何理解弗里達的畫,這些都沒有被忽視,而一一展現出來了。

趕公車之前看畫的場景,金粉、青鳥的寓意,實際上是和電影的後半段,進入一種超現實的表達——用弗里達的畫,反復穿插現實,然後讓某些鏡頭也超出正常視覺的感知,去表現。我能夠明白,但是前面這些鋪墊,我卻覺得可以有這樣一個思考——就像引入弗里達對"超現實主義"標籤的反駁那樣的思考,我並不是要完全地否定"超現實主義",也不是要否定這種帶有強烈寓意的鋪墊,而是我知道是這樣,但我可能需要審視,審視什麼呢——我無法將弗里達所遭受的這一切理所應當地和"龍母浴火重生"相混淆,我也無法用不明意味的標籤去對等弗里達的痛苦,忽視她真實地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

弗里達遭遇車禍以後,她的男友亞力克斯給她帶哲學書,然後告知弗里達自己將要遠赴歐洲。面對對方的離開,弗里達選擇接受,用在石膏上畫蝴蝶的專注和掩飾來對抗傷心和痛苦。她畫腳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她畫里那些超乎尋常的場景,確實就是她躺著的視角。——她反對"超現實主義"的標籤實際上是有跡可循的,她這樣反駁我倒不會覺得是這個詞的錯,而是要看到她remind的部分,我們在理解她的畫的時候,不要想當然的,用一個時髦的標籤去替代,然後不深入。而這個詞,是有力量的,如果你懂得的話。也不必要完全否定語詞。

弗里達能夠站起來,忍受三十多次的手術,實際上是有著很強烈的求生慾望的,她對畫也是十分熱愛的。畫中恣意的色彩和表達,除了痛苦以外,是鮮活的希望。去找迭戈的時候,她希望對方坦誠告訴自己是否有天賦,如果沒有,她就要果斷地去做別的事。這一點也是令人敬佩的,也幸好迭戈意識到她的天分,向她伸出了手——當然,我並不是要強調迭戈多麼偉大,但是作為一個前輩,一個老師般的角色,他真的做得很好,他不吝惜自己的贊美,把弗里達帶進了繪畫的大門。我會痛惜弗里達遭遇了迭戈的後半生,但也慶幸迭戈開啓了弗里達繪畫的後半生。

同樣是不確定的一個情節——弗里達在兩個男人針鋒相對的時候從他們身邊搶走一個女人,以男人的遊戲規則——喝酒取勝,並邀請她跳舞,我覺得這一段是非常美的。但我不確定是否確有其事,也像是編劇或者導演為了鋪墊弗里達的個性和性取向而創作的。但是我認為,即便這一段是杜撰的,真正的弗里達在當時,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3.表達手法

這部電影會讓我想起《摯愛梵高》——完全用梵高的畫去重現梵高的一生。實際上越到後面越是明顯,從弗里達和迭戈結婚的畫面開始,那就是一幅畫,然後變成真實,人們穿插而入。此後這樣的表現手法俯拾皆是,弗里達流產、剪掉頭髮、身體再惡化——而一開始,似乎就已經有了不尋常,弗里達遭遇車禍以後送進醫院,在手術中看到的畫面,醫生們全部是骷髏——這個還挺有墨西哥風格的。因為在藝術社學了弗里達,所以對那幾幅畫尤其感到驚心動魄。

這樣的手法實際上就很"超現實主義",到了電影結尾,弗里達躺著,變成畫,然後開始燃燒,片尾曲就唱起來,弗里達的一生也燃燒殆盡。

畢加索從格特魯德·斯泰因的文學中找到了另一種藝術表達——斯泰因的文字所形成的場域,和畢加索走向立體主義風格,似乎有著某種聯繫。而電影走向這樣的表達,是從弗里達的畫作中汲取了力量——弗里達本人說,最瞭解她的,是她的畫作。我想這部電影的導演也好、編劇也好、演員也好,其他人也好,對弗里達一定有著深厚情感的。

                                《弗里達》
                                Hermione 

如果我沒記錯,這是影君子一起觀看的第二部傳記電影,上一部是《波西米亞狂想曲》。

對於傳記電影,我總是會有許多不滿意,包括上個月在影君子推薦的《柯萊特》,在我本人看來,科萊特這個人要比這部電影有意思得多。 

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在電影裡展現呢?尤其當一個人是一名創作者的時候,《波希米亞狂想曲》是搖滾音樂家的嘗試,《柯萊特》是作家的嘗試,這次一起觀看的《弗里達》是畫家的嘗試。我們可以很輕易地通過三部電影看到不同的展示方法,《波希米亞狂想曲》融合了Queen的音樂,《柯萊特》是書中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弗里達》中則利用了大量的由畫作衍生出的畫面去講故事。它們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那些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放在傳記故事裡,並且和主人公之間建立起橋樑。你會看到這些作品是如何誕生在他們身上的,他們又是如何從作品中二次誕生的。

如果要我對比這三部電影,我會更愛《弗里達》,倒不是因為她是我最愛的畫家之一(另一位最愛的是歐姬芙),而是畫作本身的確比音樂和寫作能適合於電影融合,它們的某些呼吸節奏是一致的,是同根的。

不過電影究竟太快了,這麼短的時間去講述一個人的一生,怎麼都會給人太快的感覺。或許有些傳記電影可以駕輕就熟地通過一個或者幾個視角去表現人物主體從而掌控節奏,但是我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傳記電影,希望大家推薦給我。

在傳記電影中,主人公的光芒很可能蓋過整部電影的光芒,導致人們看完了電影後只是由於其中一些事蹟愛上了或者說記住了這位主人公,而電影本身的敘事整體則全無印象,像是拼拼貼貼的一生。對於電影導演來說,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去展現人物講好故事並不容易,尤其是弗里達這樣的人。

最近剛好也在學習藝術史相關內容,在看電影過程中,時常想起弗里達並不願意別人稱呼她是超現實主義畫家,她覺得自己畫的就是現實。我完全不否認這一點,那一幅幅畫就是她從真實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她並不想人們用一個標籤就輕易化解所有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只是將那些切膚之痛當作一個病床上女孩的幻想。

那些場景對於別人來說,對於世界來說,是不曾真切出現在每個人眼前的,但對她來說,是真的。或許弗里達本人想反對的也不僅僅是"超現實主義"這個標籤罷了,還有"現實"的定義,而這一反對甚至還包括對他人痛苦的凝視、對他人痛苦的想像等。

就像是"墨西哥"和"女性'這樣的標籤一樣,我們不能用它們對概括去消解一切,但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東西是如何長成的。

電影裡讓我印象很深的部分還有弗里達鮮活的慾望,對藝術,對生活,對愛情,甚至對自己。在東亞社會,擁有鮮活慾望的女性總是過得異常艱難,僅僅從這個角度想,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女孩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當然這並不是說,它對於女性僅有關於"鮮活慾望"的啟發。

提到了女性主義這一點,我又想起了一件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弗里達變成一位大腹便便的女士,迭戈則變成一位美貌的男士,故事會不會改變?

在這裡,我不想去揣測迭戈。我只是在想,關於審美建構的問題,關於女性"被觀賞"作用的問題。我並不想去給出一個自以為是的答案,只是希望大家一起思考一下。

我愛她挑釁的熱情、鮮活的慾望、還有那一點點不買帳的固執、對重生和死亡的渴望,而這種愛遠遠超過了對電影本身的愛。但是我始終感激這部電影所作出的嘗試,讓觀眾以這樣的方式看到她美妙的"一生"。

                              《那一瞬間的光》
                                  巧克力

這部電影有很多部分,著力點都很好。在每一個恰到好處的時候,一場出其不意的災禍會降臨,成為一個節點。我個人認為,電影的節奏把握得很好,敘事的方式是很常見的方式,普通直接的方式。雖然是按照人生發展的方向,規規矩矩地講故事,但因為弗里達本人的存在,就能讓整個平淡的敘事變得活躍。

我還是很喜歡那個鏡頭,金粉灑在弗里達的身上,鮮血從她身體里流出來。她躺在地板破碎的地板上,像是剛剛攜著福音降臨的天使。而這一次,也可能是弗里達創作的開始。她的創作中總是帶著自身的苦難,電影里活生生將她的苦難展現出來了,她身上用於固定的支架,房間里孤獨一人的思考,還有流產後無助的瞬間。這部分畫面帶來的衝擊力是很大的,我們只能從她的作品看到她的現實,想象她的現實。但是當電影將這部分現實展現出來的時候,有一種幻想得到實現的感覺。倒也沒有損失太多,有一種想象具體化的感覺。

我很喜歡女演員的表演,她的反抗很像作品里弗里達表現出的自我。很多時候她皺著眉頭,在反駁迪亞哥說的話,是堅定的。我總是情不自禁想到真實的她,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定。她每完成一張作品,對自己的瞭解就更深一分,於是更堅定地相信自己。

這部分的她在有一場戲里最明顯,她在兩個男人面前喝下最多的酒,和女主人跳了一支舞。這不僅只是一個畫面,這支舞是隱藏了太多信息的,尤其是弗里達女性意識的展現。即便在她剛進到屋裡的時候,她也只是一個迪亞哥身邊的年輕女畫家。可是等她在跳舞的時候,她徹底成為了弗里達。她的舞步是堅定的,眼神也是,她整個人也是綻放的。

只是我個人認為,電影里的演員有時候是過分謙遜的,和我想象中的弗里達不一樣。謙遜是應該的,但是她演繹出來的謙遜少了她該有的堅定和傲氣。一種緊張和小心翼翼的氛圍,偶爾流露在她的臉上,痛苦和快樂都為減分。這部分其實是可以去除的,演員可能是太緊張了,所以把這種緊張的態度帶到了電影里。特別是在和迪亞哥在一起的時候,她飄忽的眼神里總是帶著一點點緊張,這份緊張感覺是電影外的,而不是電影內的該有的。

電影里的墨西哥元素很容易吸引我,電影的背景像是為弗里達本人打造的一樣。室內的環境是相對昏暗的,像是膠片機的效果。之所以提到膠片機是因為整個畫面的顏色是濃重的,暗色的地方是暗色的,亮色的地方帶著一絲深色的陰影。這樣的畫面很濃重,但並沒有為色彩和張揚帶來負面的影響。而是通過色彩的濃重,給了我一個「個人的孤獨世界」的感覺,總是讓我想起弗里達說的,她總是一個人待著。電影的背景就給我帶來這種感覺。

電影里還有很明顯的墨西哥元素是在弗里達的服飾上,總是傳統的墨西哥服飾。大部分都是以鮮艷的紅色為主,就連頭飾也是紅色的,紅與黑,她的生命比任何一個人的都要張揚。她的房子也是,和她一樣帶著墨西哥式的張揚,藍色紅色和綠色,帶衝突性的色彩和野獸派一樣地張揚。

                           《弗里達觀影記》
                               Suri 

‘burn it’

最後,身體已不在稱作弗里達的身體,而是弗里達的部件……

可是,部件的子宮部位是綻開的花朵,身體是生長的枝丫,弗里達的生命力在順延著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野蠻生長,而機械的部件唯有子宮還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不是發芽,是綻放……

嘣!所有都歸為灰燼……

觀影最入迷的狀態就是:嘣的那一刻,腦子瞬間時光回溯,關於弗里達的一生,才發現沒有任何一個詞可以去描述,回憶還沒結束,屏幕一黑,所有都戛然而止,悄無聲息……好愛你,弗里達!

#弗里達

問我怎麼對弗里達入了迷?濃眉連心,喜著男裝站在家庭合照里,愛依偎在父親的懷抱里撒嬌,深情地擁吻自己的愛人,她活潑,愛搗蛋,在車禍未發生前,她放肆快樂,盡情輸出愛意,她不被世俗眼光所限,她大膽表達,我又怎麼會不被她的熱情,勇敢,灑脫,快樂吸引!飛來橫禍,情人離開,石膏纏身,生活窘迫,當痛苦匯流時,堤壩會塌陷,弗里達會重生,石膏上作畫,每日與畫作伴,弗里達開始在繪畫里找自我,躍然紙上。可我還是被弗里達能快速投入一場愛戀的浪漫和熱情深深吸引。

婚姻里的弗里達則帶著一份柔軟與傻傻的執著,哪怕她知道自己是不是迭戈的唯一,但她還是用她那份熱情和魅力去感染著迭戈,經歷著一次次的受傷,糾結其中,卻難以脫身又不可脫身,矛盾,孤獨,自我,婚後的弗里達在某種情緒和狀態中來回拉扯,成就了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的弗里達。

關於弗里達,她的魅力,以我此刻貧瘠的語言真的太難表達…… 

#關於電影製作:

電影畫面與藝術畫作的拼貼結合,鏡頭轉場時的巧妙銜接,光影和構圖的情緒表達,電影色調的大膽表達都是電影對弗里達深層的挖掘。

#不足:不知是不是電影的拍攝受限,弗里達在影片中的形象說實在的有些被動,失去孩子的母親,受盡折磨和被不公對待的妻子形象,關於弗里達的政治主張,那些蘊藏在弗里達的內心深處的觀點和參與的自主行動還是太少了,唯有在畫作上的藝術表達較為多一些。

#關於幾個鏡頭

這個鏡頭我當時真是太震驚了,它讓人疼痛,恐懼,金色混雜血色,是一種死亡臨近的華麗表達,卻在這種痛苦與無助中看到了希望和重生!

這個鏡頭真的是因為這背部太美了,必須保存,這裡也是弗里達灌下酒後將與這位女性共舞的瞬間,這裡彷彿看到了女性之間的共通。

這個鏡頭俯瞰和仰望的視覺,黃金分割的構圖,紅色的畫面點綴都非常的具有美感。

#一些問題

婚姻

這是父親關於婚姻的探討,回過頭來再看弗里達的婚姻,我也好想知道弗里達會怎麼回答,也許是:我還是不知道……

政治主張

這又是一次弗里達和爸爸關於政治的談話,我很好奇說good advice的弗里達在想什麼呢?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