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孩子總說「不要」。
最近家中的小大人越來越會講話,常把"不要!"掛上嘴邊,吃飯?不要;穿衣服?不要;那脫掉?也不要;去睡覺?不要;那起床床?也不要;整個就覺得很難搞,也會把自己原本的好情緒給破壞掉,查了google大神這種『違拗行為』,英文稱之為negativism。雖然常在一些育兒書籍中解釋為正常現象,總覺得孩子是「上層腦的生氣」,想用賴皮的方式,多玩一會玩具或多看一點電視;而我心頭總會油然而生「怎麼能讓妳得逞呢!」,但越是跟他大小聲孩子卻是反抗,就好像用力丟出去的球反作用力又彈回來,科普了一下親子教育書籍及網路趴文覺得下列幾個很有道理。
暸解孩子說不要,背後的心理
討厭被他人所控制:
自己開始覺得「無所不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及獨立,不需要大人的指引。
覺的自己可以:
自己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覺得自己就可以做辦到,父母幫忙視為多此一舉。
發現不要很好用:
這時期的孩子會發現不要這個詞彙能使父母也變得容易妥協,事情的結果變得可以自己主宰。
是消極反作用回應:
就像球一樣用力的拋至牆上反作用力到自己身上,感到被強迫時對於父母所提出的想法或建議反射性地回應說不要。
語言說不要最容易:
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很好,孩子對於正在熱忱的事物不想被打斷,不知道如何表達就會直接說出不要。
對此時期育兒,應該正確的應對方式的
不要懲罰孩子:
懲罰孩子說"不"這件事,反而讓違拗時期拖長;這個我深有同感,而且無法改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存在時還是會發生,如叫他不要碰隔壁家水龍頭玩水,他說不要,就打他的小手手做小小的懲罰!但等到下次你不注意時他還是會去玩隔壁家水龍頭。
傾聽孩子怎麼說:
這時孩子語言表達還不完整,常會用"不要"代替其他不熟悉字彙;如有一次孩子拿不到浴室裡的牙刷,就跟我鬧彆扭不上床睡覺,後來他才說出要拿小板凳(他不會說的詞彙),踏上後才乖乖刷牙後睡覺。
身為人父後在外工作繁重下,晚上回到家遇到小孩的哭鬧真的會很煩,其實最該控制好情緒往往不在小孩身上而是自己,如善用「抽屜理論」讓自己在不用情境下把不同角色,放進不同抽屜。例如:進入辦公室,就打開專業的抽屜;回到家,就打開愛與溫柔的抽屜。打開這個,就關上那個,減少彼此的干擾。才能更全面的看待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問題,我不是專家,但會花點時間研究育兒方式,也希望陪他過好每個時期,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感,「小孩的成長是不等人。」感覺昨日才哇哇落地,現在已經會跳會鬧,放下手機好好陪伴真得很重要,他在學習,我也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