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蝸牛教我慢慢活》
這是我看過最溫柔、最具詩意的動物觀察手記。
作者在34歲時被不明病原入侵,導致嚴重神經系統病變症狀,病情惡化至令身體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令作者虛弱得連坐也坐不起來,必須臥床。令人絕望的是,這病難以根治,病情時好時壞,作者病情惡化至需要離家接受照護。
在照護用的公寓裡生活時,作者的朋友帶來一盆紫羅蘭,紫羅蘭葉上還附上一隻朋友撿到的野生蝸牛。沒料到,這隻一頭霧水的小動物不單成為了作者的室友,更成為了她的心靈寄託,幫助她熬過病痛纏身的孤獨生活。
從作者的文筆看出,她本身是個喜愛自然,感受性强的人,她把蝸牛進食、睡覺、移動、抬頭等一舉一動細緻有趣地描寫出來,難得的是她沒有把蝸牛過分擬人化,令人彷彿真實看到牠的有趣生活之餘,仍記得牠並不是寵物。(作者沒有為那隻蝸牛起名字)
「看著另一種生物過著牠的生活,竟也給了我這個觀者一個目的。」
疾病不單令人承受生理上的痛苦,當熟悉的生活環境、正常社交,甚至連活動能力也被奪去,心靈也會因此被孤立,被逼在病榻上和自己的思緒困獸鬥。
觀察另一個生物的生活需要耐性,觀察蝸牛更是如此。作者與蝸牛的邂逅可說是命運的安排,身體無法活動自如,空閒時間充沛的作者,正好遇上動作從容不迫,容易照料的蝸牛,真是最理想的友伴。
蝸牛的存在引導作者的心靈進入一個她從未想像過的世界。觀察蝸牛愈久,她愈發感到驚嘆和好奇,她研讀關於蝸牛的書,認識牠們的身體結構和習性,了解牠們的歷史與有關文學,想像以牠的感官去看這個世界。
「最好的作法就是甚麼都不做,甚麼都不做的最佳地點就是躲在隱密處,而最佳時機就是儘可能地隨時隨地。」---Tony Cook《陸棲軟體動物生態學》
蝸牛給人感覺好像慢吞吞,沒甚麼積極的行動力,除了一個一捏就碎的殼外就手無寸鐵。其實蝸牛本身黏呼呼的特性就是牠的多功能防禦武器,加上再生能力和休眠習性,在本能的指引下,很多看似無聊又不起眼的行為,或是好像已死掉的樣子,都是有其功能目的。牠們的韌性和應變能力都比人類優勝。
「遇幻變不可失據,靜靜沉澱了再追」--- 劉德華《累鬥累》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快速而忙碌地前進,一件事還沒完成就計劃下一件事,就算感到猶豫焦慮也不敢慢下來,只管在已構想好的軌道上全速前進,直至疾病把人硬生生的按倒在地上。
很多人因健康問題不得不停下脚步,計劃好的事被逼擱置甚至永久終止。但只有停下來,從常規化的生活裡脫離出來,才有餘裕回顧、思考,然後才能清楚審視一直以來的人生。
推薦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