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問候:後世的君子們,你們好啊!
話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有個為王監管捕魚的打工人叫公乘得,不知為何他同時也在為王守墓。一天,他曾經的部下舊將慢閒來無事,在石頭上刻下一句銘文,向後世賢淑者問好:
「監罟尤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舊)将曼敢谒后尗(淑)贤者。」
這樣一句摸魚時寫的話,卻成了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發掘中山國歷史的重要線索。
在烽火連天、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作為偏居一隅的小國,中山國落而後起,死而復生,卻能在諸侯列強之間縱橫捭闔,盛極一時。儘管兵力強勁,有「千乘之國」之稱,但終究難免舉國覆滅,而那塊曼隨手寫的石頭也隨之沉入歷史深處。
直到兩千多年後,這塊石頭出現在河北省平山縣一個農民家中,又在1970年代相繼由考古隊發現和古文字學家破譯,才被用來證實戰國中山國陵和都城的所在地。隨著兩萬多件墓葬文物的出土,這個在史書中語焉不詳的小國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關於它的一切也最終得到確認和豐富。
這些濃縮了兩千多年歷史的文物前段時間在深圳博物館展出,它們以或完整或殘缺的姿態拼湊出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故事,涵蓋國家肇建、列強爭衡、習禮中原、風土民俗等細節。
文物既有「中山三器」之一的銅圓壺,以一千一百多字的銘文羅列國君世系;也有鎮館之寶「錯銀銅雙翼神獸」,以富麗神秘的氣息呈現出當時的精湛工藝;更有一件由902克黃金打造的金鐏(用在銅戈戈炳下端的金屬套),反映出中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畢竟按今天的金價來算,打造這樣一件兵器套就要七十多萬港幣。
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用於典禮或日常生活的器物和飾品,多角度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禮儀制度、民俗風情,讓中山國的面貌更加豐富有趣。
若非當年曼隨手寫下一句話,或許現在就沒有這些文物和故事了,我們對中山國的認識又會如何呢?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