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蓝绿围剿的张亚中 被两岸共伐的“和平协议”

祁賓鴻
·
·
IPFS
·


9月25日,国民党将选出第11任主席。自5月公告选举细则以来,这场选战先是经历了疫情冲击,又在备受大众冷遇后,于终局前夕引爆话题。而导致这般起伏的关键,无疑是候选人张亚中的“舆情逆袭”。

自8月起,诸如“比特王出任务”等台湾Youtuber,开始将张亚中的各式演讲、辩论影片剪辑上网,搭配抢眼字幕与热血配乐,产出一支支主打“国民党黑马”、“小英梦魇”为标题的热播影片。片中张亚中凌厉的话语攻势、强悍的辩论姿态、戏剧化的动作音调,掳获了不少泛蓝网民支持,也吸引许多非国民党人观看。9月14日的“移送考纪会”风波,更是在重创国民党形象之余,反向替张亚中加分不少。

选举倒数10天时,一份台媒TVBS所做的国民党内部民调曝光,张亚中以30.6%的支持度,超越原本领先的前新北市长朱立伦的27.5%。如此“由陪榜变榜首”,引发了朱阵营的集体焦虑,后者为此强化了“弃江保朱”的操作力道,同时大力形塑“张亚中是红统”的舆论议程。

在此脉络下,作为张亚中主要政见的“两岸和平备忘录”成了各方焦点,民间对此同样议论不断,诸如“糖衣毒药”、“有种和平叫杀光”的声浪更是不绝如缕,党主席选举似乎已来到“总统政见辩论会”层级。


台湾困境不容乐观

平心而论,虽说这般讨论近年在台相当罕见,但回顾过往20年,其实满是似曾相识的岁月痕迹。

张亚中的“两岸和平备忘录”构想,源自其于2008年提出的“两岸和平协议”,可谓是当年两岸特殊氛围的产物之一。1995年,江泽民于“江八点”中提及“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又于2002年提出“三个可以谈”,强调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为所谓“和平协议”开启了谈判契机。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以私人名义出访中国大陆,并与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会谈,会后发表五点共识,提及在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促进恢复两岸谈判,以“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可视为对“江八点”的呼应继承。

此般倡议虽在2007年遭陈水扁驳斥,要求北京先放弃“一个中国”原则、废除《反分裂国家法》、撤除东南沿海的导弹部署,两岸才有谈“和平协议”的空间;但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随即于就职演说中提及“未来将与大陆就台湾国际空间与两岸和平协议进行协商”,形同是恢复了“胡连会”后的共识路线。张亚中亦是在此般氛围下,于同年10月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定草案》,作为倡议选项之一。

然而此般“春暖花开”终究没能持续,马英九虽预告了开头,却无法走到结尾。在美国干涉、担忧民意反弹波及选情下,马英九于2011年提出了“十大保证”,内容包括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海峡“不统、不独、不武”现状,且唯有在“台湾民意达成高度共识”及“两岸累积足够互信”的前提下,才有推动商签和平协议的可能,推动过程则须遵守“三个原则”:“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且最后须交付公投。

上述保证,成了马英九2012年竞选连任的政见之一,却也冻结了“和平协议”的推进可能。根据2011年10月21日民进党公布的民调数据,被问及“能否接受以一个中国为前提签订两岸和平协议”时,有高达41.9%的民众表示“非常不能接受”,选择“有点不能接受”的也有21%;而对于“中国会否遵守和平协议内容”,回答“非常没信心”的多达44.5%,“有点没信心”的则有22.7%;最后对于“台湾前途或现状改变都须由公民投票决定”一题,选择“同意”的民众高达82.7%,“不同意”的仅有13.2%。

由上述结果观之,将“两岸和平协议”交付公投乃当年的台湾社会共识,但搭配拒斥“一个中国”的民意比例,结果恐怕会是否决多过赞成;再加上“三个原则”等条件牵制,“和平协议”形同是被打入冷宫,永远停在了草拟阶段。

如此发展,已是对两岸互信的一大重创,蔡英文执政后海峡愈发风云变色,不仅“九二共识”基础瓦碎,海基、海峡两会协商及陆委会、国台办首长会晤也遭中止,武统战云更是山雨欲来,要在此般政治现实下签署“和平协议”,难度远高于马英九时期。

而张亚中虽身披“红统”骂名,却同样主张将“两岸和平备忘录”交付国民党内部公投,再于国民党执政后发起全岛公投,形同是走了马英九当年的老路。差别只在,马英九时的台湾尚有谈论“和平协议”的空间,如今的台湾却是“闻统色变”,不只民进党大力动员恐惧投票,就连国民党也不能免俗,端看此次操作弃保的“红统导致灭党”话语,便可知今时早已不同往日。


时空变化不容忽视

然而海峡两岸风云流转,变的又岂止是台湾?

从“九二共识”、马时期两岸洽谈“和平协议”,到2015年的习马会,北京更多是在中美合作的基础上,选择淡化台海问题的急迫性。彼时的美国期望中国“和平演变”,中国则希望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贸体系,双方尚未进入激烈博弈阶段,北京也在对台立场上释出了最大善意,模糊处理台海诸多争议,以和平共处为最高原则,同时期望台湾能相向而行,共赴“和平统一”的彼岸。

在此脉络下,即便“两岸和平协议”有“制度化独台”、“和平分立”之嫌,受到当年的政治氛围薰陶,其更多是被视作“中国统一”的中程协议,意即两岸签署此一“临时协议”,是为酝酿“和平统一”的相关条件,而非永远“维持现状”,中国民意也大多服膺此说法,并未卷起千尺巨浪。

然而如今美国寸寸进逼,在玩弄台湾问题上屡屡突破底线,持续拉撑“战略模糊”边界,北京已难再采取守势、模糊处理台海争议;中国民意也在蔡英文政府一次次配合玩火、炒作反中议程后,涌现了“只能武统”的激愤情绪,对内牵制了北京的对台政策。

对比马英九时期,“两岸和平协议”尚能满足北京政治所需,也有相对较多的台湾民意支持;如今张亚中旧事重提,不仅遭到台湾蓝绿的共同围剿,也迎来诸多中国网友的“合理化独台”批评,即便张亚中曾多次强调,此协议是为迈向统一而准备,依旧难平网民愤恨,被“名统实独”的骂名万箭穿心。

归根结柢,在当今的中美关系、两岸氛围下,“和平协议”框架已有些不合时宜。即便张亚中能在未来更进一步,于“和平备忘录”后附加“统一时刻表”,并由此获得北京青睐,回到台湾公投时,仍有极大可能遭受美国与民意的双重暴击,且后者将触发更大风险:倘若台湾真以公投否决张亚中从北京带回的“和平备忘录”,恐被视作《反分裂国家法》第三条的现行犯,即“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迫使北京不得不出手武统,以维持统治正当性。虽说北京并非没有武统准备,也早已具备武统实力,但如此发展,未必符合其长远战略安排。

张亚中的政治困境,映射了台海和稳的一去不复返。深蓝基层党员的大力支持,与其说是败部复活,不如说是一边凭悼已被民进党袭夺的台湾政治空间,一边置之死地而后生、押宝无派系的政治素人;正如红蓝绿的共同围剿,看似在认真讨论“和平协议”,其实更多是面对悬而未决的台海棋局,生出了立场相反的同病相怜:为结局迟迟未至而集体焦虑。


原文发表于2021/9/24《多维新闻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