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共情 | 换个观点,做到设身处地地理解

小华华·小凯
·
·
IPFS
·
我这个人一直有共情 (Emapthy) 的小困扰。这也许是因为过往的人生经历还是情绪复原能力挺高的作用,反正难以共情却面临需要共情的状况(比如社交之类的)让我觉得有必要克服这个问题。

纯属个人观点与经历, 算是一个小反思

因为我个人是学心理学的,所以了解共情(EMPATHY)无论是在心理治疗或是日常生活方面都非常重要。比如说能够让对方感觉被重视,被理解,被关心,从而更愿意倾诉内心的感受,甚至愿意接受帮助。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 来源

但为什么说我认为自己有共情上的小障碍呢 —— 因为我遇到过两种情况:

  1. 我很喜欢看悲剧电影,常常能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但我知道我是在替那个人的悲惨而感到难过,而不是同他一块感受难过。
  2. 常有朋友跟我诉苦成绩不好感情不顺之类的事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学的专业。但这让我更加困扰了,因为就算我表面上能够表现出”我很理解你的难过“,”我明白,我在这里陪着你呢“之类的态度,但我很清楚这只是因为我知道该如何体现”共情“,而并非真正体会到”共情“。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除了替他们感到抱歉或是尝试性感到悲哀之外,我好像很难进入到将心比心的那种状态。并且大部分时候,我都会有种自己都不能接受的想法 ——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会不会太大惊小怪了

前几天去过心理咨询,跟咨询师说了一下我这个困扰。结合我过去因父母离异导致我除非遇到很大的事件不然基本上难以造成情绪波动,以及自身情绪复原力较高可以良好地适应负面情绪的情况,她说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真的认为那些人所谓的难过着实有些太大惊小怪了... 至少在我主观认为是这样的。

于是她跟我分享了一个共情的技巧 —— 基本上是一个快说到烂了的公认的事实 —— 不必有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

但究竟什么叫”设身处地地理解“,我一开始是不理解的。我也不认为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但我想分享一下目前我吸收到的部分。

由于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何要感到难过,比如说成绩不如意或是分手了,我得换个角度去思考,并且相信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认知到这一点后我真的感觉茅塞顿开。因为我可以接受那些人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难受,清楚知道这不是他们大惊小怪,因为这是他们主观上感到难过,他们的内心是真的感觉到痛苦。如果换个方式去理解的话,可以尝试去看看一个很棒的影视作品 "Sorry for your Loss" ,里头提过这样一句话:

他们总说这不是世界末日。但这的确不是他们的世界的末日,这是我们的世界的末日。

只有当事人自己能知道自己有多痛,这一点大概说得不假。但我们也不能指望外人就一定懂得我们的难受。

我认为共情是个双向的事情。我们在渴望别人理解我们的时候也得给对方一些时间去调整自己的观点,因为对方可能没经历过我们的痛苦,他们也需要时间去“深入感受”这样一种情绪。不是说正在难过痛苦的人要抱着感激的心态感谢那些愿意花时间精力尝试共情的外人,而是说如果你抱有这样一个认知,知道共情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或许你可以避免因为世界不理解你的感受而感到更痛苦。

以上便是我小小的反思。不能说这样一个方式能套用在任何人身上,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样面对这样一个小困扰,不妨尝试转换一下观点。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小华华·小凯It is in literature that the concrete outlook of humanity receives its expression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Author
  • More

致 Rory | 第一封

致 Todd | 第一封

我不想结婚,我只是更专注自我 | 深夜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