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奥斯卡大片‧ 一個主題,兩種深度
《小丑》(Joker)和《上流寄生族》(Parasite)不約而同地借吃人社會衍生的弱弱相殘反映嚴重的階層矛盾。但後者的出現,可以說是令前者無地自容。
一開場,《#小丑》便點出了葛咸城在制度不公、貧富懸殊的背景下,民眾罷工以致滿街垃圾無人清理,老鼠橫行的頹象以及社會的荒謬。
示威現場對比達官顯貴正在歌劇院欣賞Charlie Chaplin默劇;憤怒的呼聲對比著電視裡主流傳媒的夜夜笙歌。
主角Arthur出場的畫面是他坎坷人生的序章——經典的大雨場面,被無辜毆打後落魄的躺在水窪⋯⋯由此處開始,煽情大半部片,而令他崩潰成魔的原因卻未能扣緊電影主題,如果有的話。
《小丑》在開觀眾玩笑?
的確,我們很早就知道葛咸城政府為開源節流在社福開刀,令Arthur的精神病療程被迫中止,藥物被斷。但遠遠不能解釋他如何由一個老好人變成殺人犯。
成魔路上,他看盡了社會的荒謬,例如Robert de Niro在talk show上輕描淡寫的一句笑話交代了政權的無能,社會的扭曲:
“The only answer for super rats is super cats”
又例如Arthur槍殺的三名華爾街精英,其社會地位令他們的死全城憤慨;但拾荒者死在街頭卻像垃圾一樣,無人理會。Arthur看在眼裡,也寫在日記上,為後來的性情大變舖路。
當我們期待著看這些社會不公如何推進他蛻變之時,卻發現越來越多跟主題無關的支線原因穿插其中。
例如他幻想中的女友。
導演Todd Phillips讓幻象和現實穿梭全片,有意讓觀眾從Arthur視覺出發,搞不清劇情是真是假。
但這段迷離的艷遇並沒有影響,或改變,觀眾對 #電影 主題的理解。當我們醒覺原來這“女友”並不存在時,無疑加深了對Arthur的同情;但就算女友是真實的存在,最後因為怪病拋棄了他,觀眾也會產生一樣的憐憫。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這個表現手法的意義何在?
用矯情堆砌的尷尬
然後就是他失控的怪異笑聲,這是引起一連串被虐事件的關鍵。
後來我們發現這怪病是因為他精神失常的母親在兒時施虐所致,直接導向尾聲的崩潰。
當然,這又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Arthur的憐憫。但這個近乎命中注定的因素,跟階級差距、貧窮懸殊並無密切關係。
Arthur最後被迫瘋,觀眾雖然可以感同身受,可惜這種煽情效果,比一般催淚韓劇還要遜色。
而小丑一角應有的本質,狂,到底從何而來,都沒有解釋。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小丑之所以令人回味,是因為觀眾由始至終都不明白他那種無緣無故的瘋狂。要那麼不合常理卻又奮不顧身,才配得起「小丑」的稱號。
名句“why so serious?"和"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stranger”,這種不能為世人所明白的痛苦,相當吸引。
《黑暗騎士》導演刻意保持小丑人設的糢糊,可以被理解,因為他是配角。但躍升主角的《小丑》不單未有對此加以著墨,更讓人設變得很尷尬。
例如,後半段Arthur機關算盡的殺人陰謀,跟前半段憨直的性格彼不相符。像是兩個人,中間的演化過程卻令人費解。
所以有人會覺得《小丑》過於矯情,全靠Joaquin Phoenix的演技撐起半邊天。
如果《小丑》想講的純粹是一個精神病人如何被家庭及社會激發內心陰暗面,過程中卻沒掛鉤他「狂」的特徵,哪麼用上「小丑」一角的用意又何在?
同一議題,《#上流寄生族》卻能環環相扣。
你的歲月靜好 只因有人替你負肩而行
《上流》對階級差距最好的處理,在於地上地下的強烈反差。
電影開場,窮爸爸一家四口在半地下公寓蝸居。陽光由一條細長窗口滲進客廳,一家人正擠擁在餐桌圍爐,卻連站起身都會撞到牆櫃。浴室狹小,如廁也要彎腰。
鏡頭一轉,富爸爸“社長”的摩登別墅同樣住著一家四口。陽光灑在草坪,落地窗內的餐桌寬闊得全家坐滿都只能佔據一角。浴室還有電視,水樽滾動的畫面交代了空間感。
電影還多次強調地上地下的界線。
社長討厭越界的人。在他眼中,下人就是要底著頭工作,所以主角隨口一句:「你愛你太太吧?」被視為是挑戰他權威的行為;連下人身上的味道也不應該在他家裡存在。
「他們身上有種在地鐵才會嗅到的氣味。」社長如此對妻子說。這句不經意的話被窮爸爸無意聽到,百般滋味。
妻子本來並不察覺,經他一說,後來跟窮爸爸共處同一車廂,也要開窗透氣。究竟是真有其味還是心理作用?
社長的態度折射了韓國被財閥和政府企業壟斷的市場下,精英階層為維護自身利益,壓抑低下階層想往上爬的機會。
任你熱血一腔 吃人社會偏讓你無處容身
主角兒子的假山裝飾是神來之筆。
假山象徵的藝術品味,放在窮爸爸家本來就格格不入。對富裕生活的迷執,反映在水浸後,兒子抱著假山久久不放的一幕。
可以說,電影一開頭朋友把假山送給他們的一刻,就把慾望及災難帶給了這個家。
「送這個東西來還不如送食物……」窮媽媽喃喃自語。她可是全家唯一踏實的角色。
在主角一家盡情享受豪宅那個短暫的晚上,只有她是清醒的:「他們回來了,我們還不是得像搬躲回枱底去。」她知道自己的位置。
「就像在廚房開燈,會看到蟑螂東奔西逃一樣。」
不同階層的人應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不可越界。這至少是精英階層的信仰。但人望高處。年少氣盛一對子女當然希望向上爬,導致不可收拾的結局。
這正正是導演 #奉俊昊 想表達的無奈——在吃人的社會,陽光永遠照不到住在地底的一群。擠不進大企業,就別妄想有出頭天。
現實是,在首爾繁榮的旅遊區底下,仍然有無數個不見天日的家庭在卑微地生活著。
像污渠裡的老鼠曱甴,想爬上地面就是不該。
這個長嘆,導演在戲末加入一段兒子的幻想片段來彰顯。
得知父親藏身豪宅地下室的兒子寫信給父親,誓言立志賺錢買下那豪宅,讓父親可以堂堂正正走出來,從此快樂地生活在豪宅裡。
有那麼一刻,真以為兒子願望成真。可惜鏡頭一轉,又回到陰沉的半地下房。終究是幻想情節。而觀眾知道,他的願望是難以成真的了。到這裡,我們的心酸不再因為故事,而是我們都知道這也是現實。
這就是《上流》裡的幻象和《小丑》裡幻象的天淵之別。
最後管家在地牢失血過多死了。發狂的丈夫從愁雲慘霧的地下走出來,血濺地面上社長一家的生日派對。又一個血淋淋的反差。
震撼的一幕出現在管家丈夫被燒烤叉刺死,屍體被插在一串烤肉上。吸引那幾隻蒼蠅的,也不知是烤肉香還是他身上的惡臭?
見者反胃,但現實又何嘗不是一樣?看來《上流》還比《小丑》來得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