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不是紀實攝影?
今天的講座講者轉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某校有學生用新聞攝影交功課,然後被阿Sir話那些不是紀實攝影。
這件事大概令講者憤憤不平,在言語間,阿Sir似乎覺得紀實攝影擁有較崇高的地位,而新聞攝影則是較次等的,跟本不能跟紀實攝影相比。如果這是事實,這真是一個相當奇怪的想法。而我也大概能理解講者的心情及以替他感到難過,這件事就像吃了一隻死貓,陷新聞攝影於不義。
我也不太清楚當時的狀況或阿Sir基於什麼原因會說新聞攝影不是紀實攝影。屈指一算,原來自己從事攝影研究也有一段時間,以我的理解,新聞攝影絕對是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的範圍其實很廣,紀實攝影最基本的概念,是拍攝時以紀實目的為原則,不能擺拍,不刪改、無添加,攝影師用相機去紀錄眼前的事物,而新聞攝影則是紀實攝影的一種。
新聞作為一種專業, 以致新聞攝影也有共同特點,它有特定的原則及限制,不能為所欲為。讀新聞學的時候,常提及傳媒是「第四權」,新聞媒體的角色是監察社會以及政府,是社會公器。它應保持客觀持平,對事物如實報導,新聞講求公信力,而讀者則「相信」新聞是真實。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並沒有絕對客觀這回事,而傳媒亦有偏頗,但這原則仍在,而傳媒亦應盡量接近客觀/相對客觀,保持公平公正。新聞攝影師需依從一些新聞操守,所謂 “Code of Ethics” (有意可參閱 The 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列舉細項 https://nppa.org/code-ethics) ,例如不能隨意修圖 (但世事總有例外,在張大力的《第二歷史》,我們知道「從前」中共所發放的新聞相片不少曾大幅修圖。中國攝影師李振盛曾提及當時在中國大陸從事新聞攝影每人都必定有把剪刀,用於在黑房改圖,不過這算是極端例子吧!)而新聞攝影跟其他紀實攝影不同之處,就是因為它以服務新聞為目的,一則新聞報導內容最基本包含「六何」(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我們透過新聞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新聞內容不論長短,有它獨有的文體格式,而內客都以回答「六何」為報導基礎。
我們日常接觸的紙媒,一則新聞基本上包含標題、內文、相片/圖片、圖片說明,四者互相關連,互補不足。標題及新聞圖片最先吸引我們的眼睛,新聞圖片是一種圖像資訊,我們可透過一張新聞圖片快速對新聞內容有所概念。我們不難發現,新聞照片總帶著陣陣獨有的「新聞味」,就像一眼就看得出那些是新聞照片。這就是因為新聞相皆有「六何」元素,而那種圖像語言是需要清晰的,容易理解的、可迅速辨認的,從不曖昧。專業的新聞攝影師應對所報導的事件有一定理解,並在攝影過程中不斷作出專業判斷,嘗試整理事件,並捕捉事件的Peak/Highest Point(s),以及拍攝到具說明功能的相片,令不在場的讀者皆可透過圖像對事件有進一步的理解,或猶如身在現場,目擊一切,因此新聞相又往往存在較直接的情緒及張力。
當然,日常所見到新聞相片/圖輯跟新聞攝影比賽的又會有些分別,近年有些World Press Photos 得獎作品反倒喜愛用較冷靜的處理,接近Deadpan Photography,又有Sergey Ponomarev那種史詩式作品,拍攝手法有別於 日常報章所見的新聞圖片。而所有美學、操作, 標準、喜好 (比賽更是另有遊戲規則)⋯⋯又會隨著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地方不同文化有些變化。
可能因為新聞攝影的功能性以及那種像一眼看透的視覺語言,以致不少人會忽略新聞攝影的「藝術價值」。攝影看似只是按個快門,但好的作品,相信按快門那一刻,其實蘊含攝了影師一路以來累積下來的功力。相機看似只是一部機器,但從器材的選擇、菲林、相機、鏡頭、所用焦距、光圈,快門、攝影位置、拍攝角度,時間線上直向的以及身處情景橫向的那一個點,就像所有創作一樣,是創作人不斷的取捨/判斷/選擇。英國藝術家John Hillard在七十年代已有一系列作品探討攝影的本質。而其實在新聞攝影歷史中,也有不少Iconic Photo,能穿越時代,成為人類歷史的印記,甚至成為一種符號,擁有無窮威力。
文:葉曉燕 Rachel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