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推广:泛粤吟诗
本文纯属推广,我和主创并无交集,里面也没有我的发音,但这个视频极其有助于各位感性地认识粤语的全貌,我就挑一些我所熟悉的方言随便讲讲。
本次吟诗(对,已经做过好几期了)开篇就是莞宝片,选取了丘陵片的常平话和深圳围头话,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莞宝片与其他片粤语相较,存在明显的入声舒化(八-t→-a)以及鼻音韵尾的合并(山-n→-ng)。而在常平话里出现了丘陵片常见的流摄与果摄合流,并非莞城片中的流摄与效摄二等合流(九=歌≠交);围头话中出现了古全浊声母仄声亦读送气清声母的现象(「座」声母为tsh而非ts),而与广州话中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规律不同,反映出莞宝片在与客家话接触后可能受其影响。
在广州,香港1和香港2大家都很熟悉了,我这里不如问两个问题吧:
- 广州、香港1和香港2,哪个人的口音更为老派(这三个人都没有懒音)?
- 为什么要分香港1和香港2?
分布于佛山、中山、肇庆等地的粤海片其他方言可以见到19世纪广州粤语元音裂化前的模样(去hy→heoi,里li→lei),也许会让人觉得这些读音更接近于普通话,这当然不是推广普通话导致大家口音普化,而是19世纪及之前的粤语在会和官话有更多的共性——背后反映的现象其实是粤语的元音演变比普通话更为迅捷。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尽管地理距离更远,但肇庆、梧州、清远乃至南宁等地的粤语会比东莞、江门甚至佛山、中山等地的方言更接近广州粤语。背后原因和香港一致,广州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沿着一条条航道清洗着当地的语言,毕竟在岭南水运比陆路重要得多——南宁、梧州和肇庆属西江,清远临北江,而香港则是海运港口。二三百多年前南宁的主流语言依然是西南官话桂柳话分支,后来逐渐被粤地商人洗成邕浔片粤语,完了最近又被推普变成夹着浓厚粤语、桂柳乃至壮话基因的「南普」,不得不说是毅种循环。
当视频走到来粤西和桂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边擦音/ɬ/,视频中注音为sl。边擦音已经成为广东内对粤西人士最常见的刻板印象,没法子,这个音和大舌颤音一样实在太令人难忘。当然边擦音在粤语内的分布不局限于珠江以西,莞宝片这个粤语东界同样有一些方言存在,视频中亦可见到惠州龙门仍有边擦音身影。边擦音亦不局限于粤语,粤西客家话(涯话)、粤西闽语(茂名的海话)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壮语)都有边擦音,这些语言构成了一个语言联盟——没有共源关系的几门语言共享共同的语音或语法特征。
然而这个语言联盟并不止边擦音一个特征,从江门到河内,环北部湾语言联盟还共享以下语音特点,这些在视频后段的四邑片和勾漏片粤语中亦有体现:1. 存在内爆浊音/ɓ//ɗ/,在本文拼音中写为bb和dd;2. 精组塞化读t,也就是普通话中z、c、s声母的大部分字在这些语言中读t,所以「村」字读成了tyun,「七」也可以读成tat,越南语和海南话也有类似的现象;3. 精组塞化引起后续变化,例如四邑片中精组读t后,端组字会被挤到去晓母h-上,所以「亭台」变成了hing hoi。
这个视频还收录了东江话和惠城话,这是粤客混合语,目前语言系属还有争议,不过支持归类于客家话的学者可能会多一些。
不过总体来讲粤语变化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定义「什么是粤语」就变得不是那么简单。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兹摘录如下:
- 入声再分;
- 共同新词语(屋企、tau2「休息」)
望各位享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