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心得]正視生活中的貪慾,辨識生命所需
源起
我跟朋友近期在聊有關內在思想的一些內容,這兩天我問她跟其他朋友聊得如何,她問我最近有什麼新的體會嗎?
我跟她提到之前常吐嘈為什麼商人要做一些很便宜又很爛的東西呢?如果好好做,賣貴一點不是對雙方都比較好嗎?這兩天突然覺得這是[有必要性的],因為大多數人還在成長,等到他們學會之後就不會再執著便宜又爛的東西了。 (應該是[有必要性的過程],而並非指這樣的商品存在必要性)
她:不過如果可以一開始就從教育給予正確的觀念,這樣就不用造成資源浪費了吧?!
我:也許可以,不過背後跟人們的CP值信念也有些關係,大概就是一種潛藏貪念的反映。
她:那有點好奇的是,這樣的貪念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教育過程中產生的?
我: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業力習慣一樣,需要更長的學習歷程。一樣的教育都可能教出很善良的人跟很邪惡的人,只是好的教育可以提早喚醒更多人進入到好的一面,現在的教育除非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不然八成或九成的人會繼續一樣的生活模式。
生活中的貪慾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貪慾,食、衣、住、行、思,都有可能在任何一方面出現,目前我們能夠仔細審視的部分大多落在物質生活的層面,特別是在買賣東西上面,這是因為現在社會結構是以金錢為價值衡量標準,加上經濟學的觀念深入人心--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因此我們在這樣的狀態下會希望持有的貨幣金錢的效用變大,以換取更多的東西和生存的機會。
辨識生命所需
現在的生存的問題相對降低後,大部分的人開始思考生活的層次,可以發現大致上有兩個走向,一個是越多越好的狀態,一個是獲取需要的。
在前者,CP值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誘因,正常來說CP值是一個好的觀念,但在濫用的狀態下,會變成價格跟物品數量的指標,而忽略了真正應期待的[品質],有陣子某些朋友沉溺在一件五十元衣服的快樂中,但是材質非常不耐洗、剪裁有些奇怪。
而在後者,需要的不是指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而是進一步的考慮到自己所要的需求,需求包含了基本的功用和心理期待的層面,例如有的人買鞋子追求牌子,而有的人買鞋子追求環保不殺生,在基本功用上都是行走及保護腳部,但在心理期待卻是全然不同的。
形而上的角度來看
我們做決定時,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我們是自主的、有意識的,但是我們常無形中受到過往習慣的影響,所做的決定其實是下意識的、直覺性的、經驗性的。在拉長時間以及反覆說明的狀態下,我們才會審慎思考。
我以前在銀行上班時,主管做交易決策時是跟著場中的走勢,要說仔細分析其實是極少的;當考慮是不是要簽放棄急救同意書時,我們可能會很仔細地閱讀每一個字,開始分析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最後才決定要不要簽署同意書。
整體而言,我認為習慣是一種業力的呈現,以因果論來解釋業力的話,我們從小的性格養成、家庭教育、生活環境會形塑現在的我們,在佛教或者信奉輪迴的宗教中,認為人累世裡來也會積累一些習慣,包含好的和不好的,這也是業力的根本。(業力在宗教中還有更深的解釋,這邊我經驗不足,略過不論)
儘管生活中有很多決策,有大有小,包含用兩層還是三層衛生紙、牙膏品牌、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住什麼地方、做什麼工作、跟什麼人交往等等,似乎都是我們的決定,但有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審視一下我們決策背後的因素是什麼,是貪慾?是需要?必要時拉長思考時間,寫下自己真正想到的內容,除了對自己更加了解外,也能給生命帶來更多的新的選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