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葉曉燕 Rachel IP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解讀藝術 : 新手上路之點樣可以「睇得明?」

葉曉燕 Rachel IP
·
·
日常生活展覽很多,作品很多。如果唔係只想打完卡就算,睇展覽嘅時候我哋又可以點樣入手呢?點樣先可以「睇得明?」
義大利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作品《Comedian》於2019年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博會展出後 竟以高達12 萬美金售出,成為新聞焦點,掀起全球熱議,也帶起一波「香蕉黏牆」的跟風熱潮。


雖則坊間有好多展覽,好多藝術活動。但其實對大部份人而言,除咗覺得靚唔靚之外,打完卡就好似無乜嘢發生。如果想知多少少,其實又可以點樣做呢?

藝術其實好似好多其他嘢一樣,有佢嘅歷史、發展脈落、知識、文化等等。當你越睇得多嘅時候,知識就自自然然會慢慢累積。就好似飲紅酒咖啡咁樣,一開始接觸嘅時候可能唔會覺得有乜嘢特別嘅味道,或者只係會覺得好飲唔好飲,但當你深入研究,慢慢飲多啲知多啲,就會品嚐到嗰種例如皮革味、果味、花香⋯⋯而藝術都係大同小異,並唔係高深莫測。

長話短說,咁究竟行入個展覽嘅時候我地可以點樣入手呢?

首先我哋可以透過展覽題目輕輕知道展覽嘅內容以及方向。好多展覽無論個展或聯展都會有一個題目(Title),佢會話俾你知個展覽想帶出乜嘢議題,藝術家或策展人諗緊啲乜嘢。呢啲資料都可以透過展覽前言(Preface)略知一二。點解要做呢個展覽呢?展覽或者作品探索緊啲乜嘢呢?關心啲乜嘢?討論緊乜嘢?


多時候我哋都可以喺展覽場地搵到展覽小冊子,裏面有豐富嘅內容。


如果係藝術家個展(Solo) 嘅話,可以係藝術家某個創作階段嘅一啲整合,又可以係一個回顧展,呈現藝術家喺唔同階段嘅創作進程。如果係聯展(Group Show)嘅話,好多時都係由策展人或者博物館、畫廊、主辦單位決定,就某個題目,挑選合適嘅作品以及藝術家去參加。

睇完個題目同埋前言之後,我哋可以首先感受一下整個現場嘅氣氛,無論空間、燈光、作品所擺放嘅位置。空間佈局,場地設計、用色、路徑。然後再走近每一件作品慢慢仔細去睇。我哋可以先唔使理個作品簡介,純粹用直覺去感受,係唔同距離,唔同角度去欣賞。試吓喺距離作品大約一個身位嘅位置,再行近啲望下啲細節,然後遠距離再睇一下,再睇埋佢同周邊作品嘅關係。如果係立體嘅作品,就可以圍住作品喺唔同角度去望吓。最初可以簡單到只係鍾意或者唔鍾意,覺得有趣定係好悶,究竟作品有冇牽動你嘅情緒,定係完全冇感覺唔知佢想點呢。對作品嘅感應其實都要慢慢培養,可能一開始嘅時候真係會冇乜特別感覺,打完卡就算,咁又唔使太擔心嘅,唔需要有太多壓力,可以純粹享樂睇展覽嘅過程就得喇。


Nicole Wong 王思遨, But what happens when skin falls, 2021. 洗手盆係場地本來嘅硬件,藝術家利用咗呢個位做咗一件有趣嘅作品,而作品名稱好多時都係閱讀作品一個很好嘅切入點。
觀眾要走近仔細睇,就會知道那是石頭及硅膠 (Trolleite, Silicon),是藝術家刻意的處理,而非洗手盆的污積。
(作品1) But what happens when skin falls, 2021.
Nicole Wong 王思遨個展 Please Get Back To Me Soon 請快回到我身邊 展覽由六組作品構成
作品3: Everyday Ghosts, 作品4: Blues, 作品5: I am happy I met you


但記住要睇吓作品旁邊嘅細卡仔(Captain Card),上面會寫咗作品嘅標題、年份、藝術家嘅名,作品所用嘅物料、尺寸。呢啲都係重要嘅資料。可以對作品提供更多嘅閱讀。另外好多時展場裏面我哋可以搵到展覽嘅小冊子,裏面會有個展覽嘅資料。我哋可以細心閱讀每件作品嘅創作自述(Artist Statement)。創作自述好多時都係由藝術家自己去寫,嘗試話俾觀眾聽佢嘅作品究竟係做緊乜嘢,又或者佢自己諗緊乜嘢。創作自述就係當藝術家唔喺現場嘅時候,佢可以透過創作自述去同觀眾分享佢嘅創作思維。當睇完創作自述及作品資料再去同現場嘅實物比較,我地可能會對作品有多啲嘅想法。

但我哋又唔使完全信服作者嗰套,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嘅觀看方式。你可以去諗下作品究竟可唔可以有效咁樣去呈現藝術家嘅想法?藝術家點樣用佢嘅作品講故事?用乜嘢方式?講咗啲乜嘢?冇講啲乜嘢?有時冇講到或刪走咗嘅其實都同樣重要。因為創作嘅過程需要藝術家不斷去作出選擇,所以有時候睇藝術家拎走咗啲乜嘢都係相當有趣。講說話嘅方法亦有好多種,直接或間接嘅、隱晦嘅、明確嘅、可以用比喻、可以用故事、映射、可以具體、亦都可以比較簡約⋯⋯就好似唔同性格唔同星座嘅人去講同一件事既時候都會有好多種唔同嘅說話方式。呢啲就係藝術家點樣去encode佢嘅message,然後俾觀眾去解讀。解讀嘅時候又可能每個人都會有差異,會根據唔同人嘅年齡、性別、背景、國籍、成長經驗、學歷、知識、世界觀、價值觀、文化等等,呢啲因素都會令大家對作品有唔同嘅詮釋,而呢啲亦都係藝術有趣嘅地方。


話說當年特朗普當選後想向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借張梵谷嘅畫放係白宮,古根漢美術館拒絕,反提議借出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名為《America》嘅金廁所俾佢。Maurizio Cattelan正係那隻蕉《Comedian》的創作人,而名為《America》的金廁所,亦可見作品題目的重要性。


有時我哋會話藝術係永恆嘅,其實就係講緊呢樣野。因為詮釋並唔係固定既,唔同嘅人會有唔同嘅解讀。包括同作品同年代同圈子唔同圈子嘅人,又或者當作品流傳落嚟往後嘅觀眾。就算係一啲經典作品,藝術史學者都會透過不斷嘅研究,有機會推出新嘅論說。羅蘭·巴特嘅著名口號「作者已死」,就係講當作品完成之後,詮釋嘅任務就留俾觀眾。當然呢個只不過係詮釋學嘅其中一種論說。

睇作品好多時最困擾觀眾嘅就係大家會好擔心明或者唔明,就好似近期大家睇《天能》一樣,好多人嘅着眼點只係睇唔睇得明套戲。其實睇唔睇得明並唔係重點,藝術亦唔一定要用明或者唔明去介入。我地要知道,一啲好複雜嘅感受,未必可以用日常語言去講清楚。藝術其中一個特點就係有一啲嘢係文字或者日常語言未能觸及,係呢個世界上根本冇一種適合嘅語言或者文字可以講到藝術嘅某一啲核心,唔同嘅語言又會有唔同嘅局限。所以我哋點解有時候好似咁難用語言去梳理你睇到嘅嘢或我哋嘅感受,感覺就好似心裏面有一嚿朦朦朧朧嘅雲一樣,總之好似有啲野,但係又唔識點去講。

藝術可以有唔同層次嘅解讀。首先係知識上嘅,可以透過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或藝術史而得知。其次係情感嘅觸覺,可能會同我哋嘅經歷或者記憶聯繫。如果你係一個比較感性嘅人,可能可以對藝術有多一啲嘅感通,最緊要係我哋可以保持一個開放嘅心,好奇心及聯想力都係重要。最後係精神層面嘅領悟,透過接觸藝術可以感受到一種精神上嘅富足,好似啲細胞飲滿水咁,甚至可以啟發我哋思維,擴濶我哋嘅視野。

每次睇完展覽之後我哋可以試吓做少少筆記,選一件你最鍾意嘅作品再做資料蒐集。可以試吓搵多啲嗰個藝術家嘅背景資料, 同佢唔同嘅作品作比較,嘗試諗吓佢嘅經歷同佢啲作品嘅關係;又可以搵吓嗰個年代其他嘅藝術家係做緊啲乜嘢;可以研究吓藝術家對物料嘅應用、手法、技法、材質嘅特性及限制;可以將相似嘅作品擺埋一齊去比較⋯⋯ 無論網上或書本都會有大量嘅資料。

當我哋對藝術嘅知識越嚟越豐富,睇到嘅嘢就會越來越多,然後你就會覺得藝術更加有趣!


文:葉曉燕 Rachel IP


原文刊登於 《迴響》第四期 (2020.10)
https://resonate.hk/
https://www.facebook.com/ResonateCantonese/
《迴響》係一本屬於香港人嘅粵語文學期刊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