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联盟】学生·工人·运动
一场工人和学生联盟的运动在这个八月迎来了两周年。对这场运动的功过是非,在左翼和劳工社群内产生过激烈的讨论,也早已有众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去支持、商榷或批判。但在对一个具体事件的评价之外,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更普遍也更深层的问题:对于关心社会议题和工人阶级的年轻人,他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参与到运动中?有什么参与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又有哪些反思和探索,是这个时刻我们应该去做的?
工人和学生的联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罕有的以共产主义为想象的社会运动。它超越了公民社会框架下劳工的“依法抗争”,甚至直接挑战了地方政权的合法性。这样的尝试,必然受到来自政权和资本巨大的双重压力。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反抗运动因此遭受的严酷打压。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工人联盟自身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学生组织工人的经验不足、动员社会力量过度乐观、在运动策略上未必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派推出“学生与工厂”专题。我们并不直接探讨两年前的这场运动,而是希望呈现工学联盟的历史与当下,从而就未来的探索提出一些思路。
历史上,中国和世界都曾有过丰富的工学联盟实践,有待后来者重新挖掘。这包括中共早期、“火红”的全球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民主运动(如韩国、波兰、印度尼西亚)等。事实上,这些运动的经验很难被简单框定在“成功/失败”的定论下:遭打压后运动的能量往往以另外的形式转化、绵延,而胜利也时常伴随着社运制度化、国家与资本治理精细化的阴影。本专题的前两篇介绍了意大利六七十年代的“工人主义”思潮及其实践。在欧美各国风云激荡的六十年代,意大利的学生与工人结合程度最深。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其遗产到今日仍需我们辨认、清理、传承。
在当代中国,2010年前后是青年人参与社会议题、包括劳工运动的一个高峰时期。三十年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之下,劳工运动渐趋成熟,频繁的罢工和劳工事件,吸引了青年的关注。在东南沿海地区,在新工人大量聚集、公民社会促进的情况下,学生开始接触到工人抗争。同时,另一些高校学生,在学校社团中受到左翼思想影响,也有意识地参与到工人运动中,部分甚至在毕业后进入工厂。这些进厂的学生彰显了巨大的勇气和决心,却也在血汗工厂中时时面对着如何组织工人的困惑与迷茫。专题的第二篇摘录了十年前一名进厂学生的日记。从进入工厂到辞工的十多天当中,他记下了对工人生活的观察、尝试动员时的不知所措,以及对自身的鞭策和反省。
从2012年对深圳劳工NGO的驱赶,到2015年对于广州多名劳工NGO负责人的逮捕,都反映出了政权对于劳工组织网络的警惕。过去三年只是持续并加深了这个趋势:政治空间的迅速紧缩、劳工机构的削弱与消失、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打压,更限制了年轻人的运动参与和成长。旧的模式已失效,新一代的青年正努力地摸索着新的运动方式。专题的最后一篇采访到了一位多年从事劳工组织的行动者,他讲述了自己参与社会议题和劳工抗争的历程、培养新一代青年行动者的方式,以及对劳工运动受打压后如何走下去的反思。
展望接下来的几年,无疑将是一段困难的日子。打压本身不可能让劳资矛盾消失,也不可能彻底将工人运动终结。但除打压外,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重组工人阶级,我们除了看到中国建筑工人和的士司机不断地抗争,也看到平台经济下的零散化劳工涌现出来。组织的客观条件与主观的形式选择,都将呈现多样性,这些新形势也将会在多数派日后的专题中讨论。无疑的是,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总会有青年人继续寻求参与社会变革的方式,多数派也愿意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探索。
关注我们:
Twitter:https://twitter.com/masses2020
Telegram:https://t.me/masses2020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asses202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