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社長 新旅遊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休閒渡假的「生活化旅游」趨向

K社長 新旅遊
·
·
儘管文 化像 花兒一樣美麗,但體驗才是“果”。文旅融合之間,高攀的不是旅游,文化才是真正的搭載者,因為旅游相比於文化,更接大眾、更接市場、更有經濟效益。

摘要

儘管文 化像 花兒一樣美麗,但體驗才是“果”。文旅融合之間,高攀的不是旅游,文化才是真正的搭載者,因為旅游相比於文化,更接大眾、更接市場、更有經濟效益。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

一、“中華文化”無可非議,但需要凸顯地域特質、標新立異

這段話要求“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文旅融合”,究竟怎麼融合?大概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手段,就是早先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這是說的文化和旅游的相互關係;另一個目標,“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從主旋律角度,提出了“中華文化”,似無可非議。

提出“中華文化旅游體驗”,首先是國人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確實值得且需要“更廣範圍、更深層次”的挖掘與活化,至於能否達到“更高水平”的旅游高品質,必須搞清楚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近戴斌先生提出“場景論”,這段時間也一直鼓噪這個話題,且還提出“情境論”。

從休閑度假旅游市場的角度,這也許是文旅融合的一種方法和路徑,其達到的效果就是沉浸體驗和生活體驗。目前從全國來看,“不夜城”算是場景沉浸的一個范例;袁家村算是還原生活的一個范例,但兩者都有明顯的短板。前者過於虛幻,徒有場景,卻難沉浸,表演的成分多,互動的成分少;后者國過於商業,過於偏重美食,缺乏生活全要素。

其次,既然提出“中華文化旅游體驗”,那就要面向入境游。因為中華文化對於世界是神秘的差異化人文資源,如果與國際旅游接軌,那就是一個很大的賣點。否則,主打“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就太泛、太虛,未免過於政治化。

搞旅游不是搞政治,搞政治在於異口同韻、步調一致,而搞旅游恰恰需要同中存異、標新立異,這就是市場的作用。中華文化的不同地域差異化是明顯的,文化差異之間互為市場才是搞旅游,異質文化、異域文化體驗才具有現實意義。

二、文化是旅游的內涵,主題才是旅游的靈魂

至於“體驗”,知易行難。在此有必要分辨一下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掛在口頭上的那句話——“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對此不甚認同。個人作兩點陳述:

一﹑是“文化是旅游的內涵,主題才是旅游的靈魂”,這點好理解,有主題的文化就有了一種精神感知和體驗,因此文化主題才是旅游的靈魂。

二﹑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文化的載體遠不止旅游”。對於“文化+”,可疊加要素太多了。如果把文化和旅游看成一對情侶,那么文化有着太多的追求者;而旅游卻不得不黏着文化。

所謂打造中華文化體驗,是文旅融合的必然結果,而當下體驗經濟和休閑度假時代,只有文化體驗才是有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儘管文化像花兒一樣美麗,但體驗才是“果”。以此看來,文旅融合之間,高攀的不是旅游,文化才是真正的搭載者,因為旅游相比於文化,更接大眾、更接市場、更有經濟效益。

三、生活體驗是旅游的本質,生活化旅游是休閑度假的歸宿

最后一點,就是文化和旅游如何融合?

這才是問題的本質。牧青認為,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只有溯源和還原,文化怎麼來的?旅游是去幹什麼?而兩者之間恰恰有一個聚焦點和落腳點。

文化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旅游回歸於生活,乃體驗生活。文化和旅游交匯點在於生活,融合點在於生活化,融合方向就是文化貼近生活、旅游回歸生活。融合路徑在於生活化體驗、沉浸,乃至生活本身。當下和未來休閑度假旅游的發展方向就是生活化旅游。

---END---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