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中華路過去的面貌

由羽禾
·
(修改过)
·
IPFS
·
從中華商場處於的地理位置,筆記於中華路這段歷史在清朝至今的歷史簡述,中華商場曾有的特色紀錄,一起回顧我們熟悉的台北市西區涵蓋台北車站至城中地區與西門町一帶的變化吧!
台灣在1894年爆發清朝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因清朝戰敗下在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於日本。而後台灣從清領時期成為日本治理時期(又別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佔領時期),經歷日本51年的統治。
  • 日本治理時期從1895年-1945年
台北街景圖,1897年繪製
以google地圖為輔佐,過去臺北城牆的位置來參照。


在日治時代初期(明治34年,及西元1901年)公布「第二次市區改正計劃」,在都市計畫改革下,主要利用清朝治理時期的台北府城城牆拆除後的空間,在城牆原址上改築由安全島分隔成3個分隔道的林蔭大道路,也成為台灣台北的4條市區主幹道路,其分為東南西北四段,依序為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此四條馬路於分隔島設計下為稱三線路。

例如:中華路位於西邊又可稱為西三線,而北三線為忠孝西路,依此類推。


  • 三線路曾在日本治理時期有「東方小巴黎」之稱。
  • 1930年間,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潮,三線路為當時人們約會、散步的景點,例如:台語流行音樂中的作詞家周添旺寫的《月夜愁》歌詞中,內容描述年輕少女在三線路等待無緣愛人的故事。


*市區改正計畫前,因為清朝政府時期早期繪製台灣地圖為觀測台灣區域及以中國內需求為主的開採資源下,眾多地圖的方向因繪者觀看角度,而未有統一方向。

日本人治理台灣期間,重新田野調查與繪製地圖輔佐於未來管理與都市規劃之便,加上原先日本在當時期受西方科學文化影響下,決定地圖裡有標註指南針規定地圖的上方為北方的確定、也有列出比例尺的精準。
  • 對日本時期的地圖有興趣,可以參考地圖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的整理。


台灣戰後時期 (1945年至今)

自1949年國共內戰後期,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居民。當時中央政府為安置居民,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後期因棚屋生活髒亂與大型違建下,曾批評為「都市之瘤」。

因棚屋長期髒亂影響市容因素之下,在1960年,中央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而其商場命名為「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曾為台北人的生活重心也是其他縣市民眾訪台北知名景點。
時間:自1961年落成,1992年拆除。
位置: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口。
特色
  • 連八大棟的命名方式,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其中貳樓的樓層有陸橋連結而成八大棟的百貨商場,樓層總共有三層樓,總長為1171公尺,景象似長條巨龍的現代化規模組的建築物。
  • 在中華路一段上連接的行人天橋通東西向的武昌、漢口、開封街且直通二樓,位於二樓的天橋往下望,一邊為縱貫線鐵路從台北車站至萬華車站,另一邊為馬路的街景。
  • 容納1,644個租戶與政府簽訂20年的租約,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空間;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期二樓的租戶成為店家並利用空間做小閣樓當住宅使用。
特色店家
忠、孝兩棟: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

有專營電子零件與國產「土造喇叭」的音響攤商,

在1960年代後,文鐘書店(位在中華商場忠棟二樓13號),開始仿效日本古書店經營模式,按文學、哲學、美術、農業、園藝、植物、地質、台灣關係等各領域分門別類,以手寫油印方式定期出版了自家的古書目錄。

在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

仁、愛兩棟: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

在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有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算命館攤商與舊書商店舖。

信棟:有販售翻版西洋流行歌曲、爵士樂或上海老歌的哥倫比亞唱片行、環球、新新、米高梅,以及二樓的佳佳唱片,另外還有經營古典音樂的松竹,以及專賣傳統京劇和地方戲曲唱片的金門唱片行等。


義棟:有中國各地的小吃的餐館

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的北平烤鴨和酸菜白肉鍋、與「點心世界」招牌鍋貼配酸辣湯。


和、平兩棟:居多為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

平棟: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館內收藏了上萬張古典、民謠、爵士樂黑膠,以及世界各國的音樂雜誌,免費供民眾借閱。

國劇戲鞋店,為李國修的父親李慎恩開設,李國修一家也搬進中華商場。



1980年後,台北市都市改建計畫內有台北捷運興建的需求下,中華路為徵收捷運工程所需使用地,1992年10月20日陸續拆除中華商場與鐵路

1978年,蔣經國總統任命李登輝上任台北市市長期間,執行「台北市東區都市計畫」(其包含信義副都心計畫下,推動台北市政府往東區(今日台北市信義區)移動,與中央政府所在的西區做區隔外也有平衡臺北地區的區域發展為願景。

在都市演變過程中,台北眾多店家搬遷往東區移動,而東區的繁榮造就西區一帶的衰退,也在近年台北市市長為柯文哲提出「西區門戶計畫」又轉變目前所見都市樣貌,以融合歷史景點、西門町商圈、大型活動進駐活絡西區等,從觀光旅遊主打的特色樣貌重新塑造西區,促使人流、商家回留下西區繁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由羽禾In die weiße Welt 在白色世界,對於每天猶如重新開始的起端,塑造成未來對每一個事務能嶄新的探索世界和與世界產生連結。 主要分享從藝術、設計展覽筆記,和旅遊與生活的觀察記載。 象特市不定期出沒,主發表平日練習的藝術字與草稿圖:https://liker.social/web/@yuyuhe2021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五月末領市民證

定格|二週年的光景


2022Matters年度問卷|存在時間裡,存在於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