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伊凡・伊里奇之死》後的生死小劇場
某個機會下一口氣看完這部短篇小說後許久,才驚喜發現是托爾斯泰,覺得自己有點好笑,但也難怪這本書讀來異常厲害。還沒有心力看《戰爭與和平》先拜讀《伊凡・伊里奇之死》也能獲益良多,書中圍繞著「死」這個議題,回過頭來想想,正是因為有死這件事,生才能顯得可貴,而又要如何活著才是有意義的呢?
他腦海中這樣想,先前他覺得完全不可能的事——他這輩子不該如此生活的這個想法,可能是對的。他發覺,他曾有過反駁位高權重之人認為是「很好」的想法;他曾有過立刻驅散「可能只有它們才是真實的,而其他一切可能都不對勁」的想法。他的工作、他的家人,和那些社會及工作上的利益——都可能不對勁。他嘗試在自己面前為一切辯解,但他突然發現他所辯解的一切都站不住腳。完全沒有可以辯解的地方。
主角伊凡・伊里奇在人生的巔峰得知自己患病並且逐漸走向死亡,這讓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一生,更發現生命原來是如此荒謬。仔細看看伊凡・伊里奇,他的人生規劃似乎與平凡人沒有多大的差別:盡可能獲得較好的職位及收入以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並在閒暇時找些娛樂消遣打發時間。儘管如此,死亡的降臨卻讓他發覺自己所擁有且習慣的一切都不太對勁。在書中,托爾斯泰並沒有用直接的方式把生命意義的答案塞給讀者,而是描述著主角在病痛中的內心世界,其生命中最後的感動不是他生前追求的「體面生活」能給予他的,反而是那些出自於他人誠懇又善意的細微舉動,為他所剩無幾的愁苦日子帶來些許安慰。
今天,我們不是伊凡・伊里奇,可是藉由他的「虛構之死」,人好像獲得了生命能重來一次的機會,還活著就還有機會改變點什麼。平常會想到自己死嗎?這或許不是什麼能令人開心去思考的問題,若是身邊有親友或僅僅是點頭之交的人逝去,多少才讓人們感覺死亡離自己是近的。說實在,生命是一個奇怪奇妙的存在,因為明明知道會死還是努力在活著,知道會死所以很想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或者是還在尋找意義,又或者認為活著並沒有意義,但問題的最後都是回到為什麼要活著,而每個人可能有著不同的看法。如果有機會,我其實很喜歡聆聽或瞭解一個人對生死的見解,我並不感到這話題沈重或質疑說話的人,而只是認為會去想這些問題是有趣、而且帶來啟發的,好像是生命又多了一層深度。如果能更認真去思考死亡,是不是就能更認真去活著?
此外,我們的人生很大一部份是被整個環境和體制影響,甚至帶來限制的,而且要擺脫被銬上的隱形枷鎖並不容易,別人(或很多人)對自己說過的話都可能讓我們有不同的選擇、帶出不同的結果。作為一個個體的自己是渺小的,身處人群中能否真有與眾不同的勇氣?重新思考自己與人相處的方式,是不是也能成為那樣不存偏私、帶給人希望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