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的紀念日——被遺忘的西安事變
今天我媽問我雙十二買什麼了沒,我才發現這個節日如同”雙十一“一樣,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而又有多少人還會想起這一天也是”西安事變“的紀念日。
“雙十一”本沒有什麼歷史淵源,起初只是網友們調侃的光棍節。然而由”雙十一“往前往後各一個月都是蘊藏著民國史上重大歷史事件。一個中華民國國慶“雙十節”,一個就是西安事變的“雙十二”。
在大陸和台灣,這兩個日子,恐怕都被冠以截然不同的解讀。在我小時候印象中,跟“雙十”有點關聯記憶就只是“重慶談判”(又叫“雙十談判”),而非武昌起義,至於“雙十國慶”這種說法,完全是有了互聯網之後,才從台灣媒體上看來的。
而對於台灣,在國民黨的威權時代,“西安事變”可能也沒有被當作一個重點去講,畢竟這是他們的“蔣公”人生最狼狽的一段經歷。也正是如此,在共產黨的歷史教育中,“西安事變”就變得大書特書。
記得官方在描述此事件的時候的標準語言就是“在如何如何的背景之下⋯⋯於是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我的記憶里,”震驚中外”這個詞好像是專門來描寫西安事變的。
中共官方對“西安事變”的美化自然不必多說,就連很多學者堅持的“西安事變挽救了奄奄一息的中共“這種非官方說法也逐漸變成了一種陳詞濫調。隨著一些當事人日記的解密,很多人也在質疑它對蔣介石的決策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對於我來說,除了課本上和電視媒體上那些描述之外。小時候來自大人們的閒聊也加深了對這件事的好奇。尤其這些“大人們”並非一群知識份子或者歷史愛好者,他們的興趣只是因為這是發生在他們家鄉的最重大的一件事,對於一個沈睡了近千年的古都,發生了一件似乎轟動了世界、影響了一個國家命運的事件,有點讓人聯想到宮廷政變,但又是現代化的政治和軍事背景下,這些“大人們”也是從他們小時候的“大人們”口中聽到的那些市井流言,茶餘飯後談論著國家領導人的趣聞,就有點像北京城里的出租車司機、胡同裡的膀爺說起中南海的人和事,總是如數家珍一般的吹牛的樂趣。
而長大後逐漸受到很多民國研究的影響,自然有比“西安事變”有意思得多的事情,倒是那些最討厭聊歷史政治的女生,經常喜歡來一句“攘外必先安內”是對的,來凸顯一大她們也是“歷史叛逆感”。這也許就是“西安事變”給我們這一代人心裏留下的一點點歷史的漣漪而已。
“西安事變”不是“盧溝橋事變”,也不是九·一八,沒有那麼大的劃時代意義。而它是否還會被當權者用來美化歷史,則取決於不同時期當權者需要多大程度地醜化他的對手。總之,不會是以它本來的面目。
想起來看過的一部電影,裡面宋美齡在千里救夫後在西安機場上飛機前說了句“太好了,可以回南京過聖誕節了!”我想這肯定是現在的編劇想像前人的台詞。而那時候的人,不論是宋美齡、蔣介石,還是張學良、周恩來,肯定都想像不出今天人們的台詞——“雙十二,可以下單了!”
https://button.like.co/jeffreywu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