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浪漫序曲》(おと・な・り)|從不切實際的浪漫到現實揭露的失落,再到不經意巧合的浪漫,是很可愛且不至於太過夢幻的純愛電影。手持拍攝加上影片的顆粒質感,有點點90年代末的味道。人常常會陷入一廂情願的狀態,將他人當作生活目標或是作為無法抉擇的藉口。說來說去,沒有誰負誰,為自己而活才重要。Happy End 的〈風をあつめて〉幾乎能說是本片主題曲,旋律在腦中久久無法散去。
【04/04】《找回我自己》(Tell Me Who I Am)|起初認為明顯設定舞台的拍攝方式太過刻意,但後來提到兩兄弟一起開公司,也曾出書講述過往經歷,於是這部片似乎成為適度曝光,持續推進和過去和解的一環。比起獵奇的亂倫與戀童犯罪,紀錄的主題更像是反思「信任」的雙面性,孩童隊家長信任的濫用,以及白色謊言帶來的影響。類似的思考或許經常見於虛構作品,但是紀錄片帶出的現實遠比想像中複雜。說與不說,誠實、沉默或隱瞞,選擇造成的效應如滾雪球,要停下並不容易。
【04/15】《怪奇孤兒院》(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敘事平順,情節基本上是相當典型的兒童奇幻冒險故事。的確有些提姆波頓風格的惡趣味和黑色幽默,但都不到「恐怖」的程度,頂多「有點噁心」。骷髏大戰隱形怪根本CG派對,該是充滿緊張的段落,都帶點笑鬧味。覺得比較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將反覆和有限的空間視為溫暖且安全的環境,與主流想法大異其趣。
【04/19】《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重點在於資料的運用和被引導的真相。看過許多在劍橋分析事件後相關的紀錄片,以及網路流傳的諸多對於依賴社群媒體的諸多反省,可能揭露的真相已經沒有那麼嚇人。片中在違法與否和是否合乎道德的討論沒那麼明確,但作為一個紀錄片,這樣的劇本似乎不壞,甚至能標誌出主動和被動吸收資訊的差異。
【04/30】《網路緝兇》(Why Did You Kill Me?)|覺得看點在於被害者母親的心境和行為的變化。中文片名表現出在媒體報導的標題下,背後之事並非三言兩語能道盡。對於無關的人來說,是被害者家屬透過網路找到突破口,最終引導警方找到兇手的殺人事件。然而對事件相關的人來說,案件的各種進展影響至深。雖是老生常談,不過看到因為社區和成長環境造成的犯罪,依舊令人唏噓。
【04/30】《藍調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臺詞很有舞台劇的味道,一查發現正是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節奏緊湊、韻律顯著、字字珠璣,獨白的情感演繹相當精采。有人說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比較能懂電影要說什麼。其實沒有也無妨,從劇情的發展、鏡頭帶到的畫面,以及角色對白,就能深刻感受到苦悶與困境。憤怒情緒充斥全片,對比結局由於天真造成的混亂,張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