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美國第一宗確診個案的治療過程如何?
(《立場新聞》特稿,備份於此)
直至 1 月 31 日,新型肺炎已經慢慢散佈到世界各地,美國、加拿大、泰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德國等均出現確診個案。同日,美國華盛頓州的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個案調查小組」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報告,描述了美國第一個確診病人自 1 月 20 日以來的治療情況。這篇報告可能是第一篇經過學者同行審查的、對新型肺炎病人治療過程的仔細描述,有助了解病毒對人體的影響。
病人是一名 35 歲男子,在武漢探親後回到華盛頓州,在 1 月 19 日自行戴着口罩到急症診所,並透露已經咳嗽和主觀發燒四天。雖然他報稱沒有到過華南海鮮市場、也沒有接觸過病人,診所還是立刻聯絡了國家疾控中心 (CDC)。1 月 20 日,病人血液和呼吸道樣本對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隨即入住當地醫院的隔離病房。
以下是治療過程中的一些重要觀察。
從發病到漸趨穩定、中間發生了什麼?
上圖顯示,病人求醫前已經開始咳嗽 (cough)、感到身體疲累 (fatigue),並從求醫當日到住院第七日斷斷續續地發燒 (fever);報告文字亦提到,發燒的同時亦有心搏過速 (tachycardia)。前三個症狀跟普通感冒的相似。
比較特別的是,病人在住院第二日感到肚痛,從下午到凌晨發生了兩次肚瀉。糞便和呼吸道樣本對病毒呈陽性反應,但血清則呈陰性反應。
從住院第五日開始,肺部 X 光片顯示有肺炎跡象,同日病人血氧含量亦降至 90%,需要氧氣供應協助呼吸。但經過兩日的抗生素和新藥療程,病人的狀況在住院第八日回覆穩定,可以脫離氧氣供應自行呼吸。
住院第十一日也就是 1 月 30 號,病人的情況保持穩定,暫時沒有發燒,雖然咳嗽持續但強度正逐漸減弱。其緊密接觸者亦沒有發病,但依然受到美國官方監查。
發病過程有什麼關鍵之處?病人得到了怎樣的醫治?
對新型肺炎病毒了解不多,是它引起大衆憂慮的原因之一。美國團隊的報告,就爲我們展示了發病過程的一個可能性、以及新型治療藥物的投放。
報告特別指出,在住院第四、第七日抽取的上呼吸道樣本藏有大量病毒,病人當時的感染力很強。注意:病人在第五日才呼吸困難,之前的症狀都比較輕微。
同時,這位美國病人的血清中一直沒有病毒;相比下,1 月 24 號刊登的《刺針》論文提到,有中國本土的重症病人血液中呈測新型病毒的 RNA 基因。(注意,並非病毒本身。)報告表示,呼吸道以外找到病毒基因對臨牀治療有什麼影響,暫時未能判斷。
關於治療手法;由於病人入院時症狀輕微,醫院提供藥物只是爲了減輕類感冒症狀。直至 X 光片顯示肺炎出現時,才開始使用抗生素 vancomycin 和 cefepime,劑量見報告內文;同時出於「人道考慮」投放了未經臨牀測試的抗病毒藥 remdesivir。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袁國勇教授在 1 月 29 號的記者會表示(見影片 56:40),現時香港治療確診新型肺炎的病人,依然是使用應對當年 SARS 的三種藥品;remdesivir 是實驗品,並不能輕易拿到。症狀輕微的話,醫護人員爲了避免引起副作用並不會用藥。袁教授亦表示,病人向來身體健康的話,有機會自行康復。
研發 remdesivir 的藥廠 Gilead 表示,已經積極跟中國官方聯絡,希望儘早在醫院開始第一輪臨牀測試,量度 remdesivir 對新型肺炎的療效和副作用。
總結
病毒對人的影響因體質而異,一宗確診個案並不能完美代表所有人。但美國一號病人仍然展示了康復的可能性,並爲全球醫護人員提供了臨牀治療的參考。我們作爲普通人,一邊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一邊反省和問責社會制度運作的同時,亦可以謹記病毒並非天降懲罰,而是可以被預防和擊敗的自然界的一部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