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補蛋 🍳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遇到「比較心態」,我們該如何應對?

補蛋 🍳
·
·
當我們更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往什麼方向邁進,面對來自身邊的人的比較時,就能夠做好「課題分離」,從令人不快的言語中,挑出那些能夠讓我們成長的養分。
Photo by Devin Avery on Unsplash

即使是身邊很好的朋友,我們多少都會從一些互動當中,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比較,甚至看衰。身為一個不喜歡時常被拿來比較的人,我過去常因此備感壓力,也漸漸變得不願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計畫與成長。

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是一種逃避(躲開可能會「遇到比較」的路),也失去了很多能和朋友聊得更深入的機會。時間久了,不但可能會封閉自己(不願分享),也會因為得不到身邊的人的支持,心裡也因此不平衡。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來自他人的「比較心態」?

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個觀點,它們幫助我重新看待來自他人的比較,也願意更大方的分享自己的成功、失敗,與挫折。

觀點 1: 沒有人走在相同的路上
觀點 2: 想想他人的經歷與價值觀,為何會讓他想要「比較」?
觀點 3: 回到自己:你在哪?你的下一步呢?


觀點 1: 沒有人走在相同的路上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即使在相同領域裡,我們看起來像是在同一條賽道競爭的跑者,在挑戰肌肉極限的同時,也時刻盯緊身邊的對手,與相差的距離。

然而,我們如何踏出每一步、踏出這一步的感覺如何,以及我們究竟要跑到何處(我們難道真的在追求同樣的境界與指標嗎?),甚至是在這個領域的實力與成就,對每個人來說的意義,絕對都是不一樣的

以全人的發展來說,我們不只有學業、事業,也有興趣、家庭等等。其中很少被拿來「比較」的,是心裡的平靜、充實與幸福。

這些東西,對每個人來說的意義與價值都大不相同,既然如此,比較又有何意義呢?

想像俯瞰一個無限延伸的白色的平面,我們和社交圈裡的親朋好友,全都不規則地散佈在平面上。在平面上的我們,都往心之所向前進,然而沒有人的行進軌跡是一樣的,也沒有人會走在同一條「線」上。我們或許偶爾會在同一個點遇到彼此,但既然我們走著不同的路,那麽,當我們有機會與遇到的朋友聊聊時,與其一較高下,不如問問:「你走得還好嗎?你是怎麼邁出下一步的呢?」

觀點 2: 想想他人的經歷與價值觀,為何會讓他想要「比較」?

我們身邊或許有個朋友,即使他外表出眾、學歷高,說話風趣,富有個人魅力,卻十分在意身邊的人怎麼看待他,期待對方覺得自己條件很好;而看到同樣出色的人時,就開始分析比較,總是被虛榮與嫉妒吞噬。

不過,當我們了解這位朋友的成長背景,是否從小就常被家人賦予極高的期待,且總是被拿來與他人比較,那麼這種「藉由較量來衡量自我價值」的習慣或心態,就自然會深植在他的腦海裡。

也許,「愛比較」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在我們更加認識他人之前,面對他人的惡意批評或酸言酸語,要知道,這可能是他的課題。

觀點 3: 回到自己:你在哪?你的下一步呢?

最後,我們還是需要回到自己身上。既然遇到的「比較」,有些部分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那麼其實也不需要因此被牽著走。畢竟,如同觀點 1 所分享的:沒有人走在相同的路上。

平時可以常常問自己這些問題,建立一個開放的、反思性的系統

  • 在我的這個目標 / 計畫裡,我在什麼階段呢?為什麼它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 我現在做的如何?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 會不會其實有哪些地方我沒有考慮到,因此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程度、進度?
  • 有哪些地方我可以做得更好?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的狀態有更深的覺察,也更加知道有意義的下一步(即使是很小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當我們更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往什麼方向邁進,面對來自身邊的人的比較時,就能夠做好「課題分離」,從令人不快的言語中,挑出那些能夠讓我們成長的養分。

我貼在書桌前的便利貼|時常反思,覺察自己的狀態,適時調整方向。

再次總結三個觀點:

觀點 1: 沒有人走在相同的路上
觀點 2: 想想他人的經歷與價值觀,為何會讓他想要「比較」?
觀點 3: 回到自己:你在哪?你的下一步呢?


🎯 下一步行動:

  1. 在任何一個日常習慣裡(如洗澡、散步、睡前休息時),問問自己
    - 這個目標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 我需要做到哪些事(過程)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結果)?
    - 我現在的程度如何?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我可以怎麼改善?(寫在日記裡,效果也很好!)
  2. 當你意識到「比較心態」時,不管比較是來自他人或是自己,練習看看,從比較的言語裡,思考其中是否有對自己有幫助的養分?或者,這只是反映出對方或自己心裡的冰山一角

最後,分享一句最近看到的一句話:

當你不否認自己的自私時,別人表現出自私,你也能理解。
—— by 理科太太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 / 妳一些幫助與方向。🌱

如果有任何想法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喜歡的話,請不吝支持或分享~

CC BY-NC-ND 2.0 授权